徐向前在山西,挽救了哪些本已退为二线的将领?

新新史界 2024-08-23 15:39:36

历史有一个有趣之处,重新翻看可以发现以前没有注意到细节。

每打开一个沉睡在故纸深处的细节,都有一串令人深思的故事。

比如徐向前在山西短暂的一年半时光。说他是点金圣手真不为过,都把谁点石成金了呢?

(文末附徐向前指挥的四个纵队将领军衔情况,需要者自取)

一、低配提档成高配

我们从一个开国将军的经历,就能发现不同。

王新亭。1947年8月,王新亭出任晋冀鲁豫野战军八纵司令员兼政委。王新亭后来做到开国上将,很不寻常。

不寻常在什么地方呢?

第一,王新亭此前一直是政工干部身份,红四方面军的组织部长、三十一军政治部主任、129师组织部长。却从打运城开始,成为军政一肩挑的纵队主官。

第二,八纵实际上是担负留守任务的部队,比较弱。通俗一点讲是低配版纵队。刘邓大军把能打的将领几乎全带走了。

解放战争时期担任纵队主官的,有一批当了上将的,但大多数人当不上。

就拿中野、二野来说,四纵陈赓是大将,一纵杨勇、二纵陈再道、三纵陈锡联、八纵王新亭、十纵王宏坤是上将,六纵王近山、九纵秦基伟、十一纵王秉璋、十二纵(江汉军区)张才千是中将。

同样职务为什么军衔级别有高有低呢?看两方面:

一是历史渊源,各野战军在1947年前后都开始了纵队扩编,刚拉起队伍当上纵队主官的和早在抗战胜利时就当上纵队主官的,资历和地位不一样,像三纵司令员陈锡联在1938年就当上八路军129师的旅长了,这个级别的纵队司令,自然要比新提拔的地位高。

二是作战有功,地位重要。

如果八纵没有参加运城、临汾、晋中、太原一系列战役,或者说参加了没打好,或者说也参与了一系列胜利,但你是作为配合部队打的,不是主力、先锋、头一位重要的,以八纵的地位,主官也够不上格。

类似的例子我们看以看看华野四纵。陶勇将军只授中将,未免可惜。四纵在华野战功没得说,歼敌总数第一,但地位上始终是叶陶王并称,未能超过一纵,陶勇未能担任兵团正职。

八纵在运城、临汾、晋中等战役里阵阵当先,绝对主力。宁为鸡头不为凤尾,八纵如果跟着刘帅南下,在强手如云的南下部队里,八纵肯定打不出来,肯定被一、三、四、六纵死死压住,能不能强过九纵、十一纵都两说。

在徐帅手里不仅坐上头等主力之位,还在合适的时机、合适的地点、合适的事情中显示了存在感,立下了无人替代的功劳。有人说王新亭授衔为上将,是他在西南军区担任政治部主任这种标准正兵团级职务的缘故。也对也不对。王新亭将军的晋级之路,关键点是八纵司令员兼政委,后来能升任十八兵团副司令员兼副政委,又任军区政治部主任,都是八纵主官任上打的底子。

八纵高配,还有一位将军值得一说,八纵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张祖谅,55年授衔为中将。

解放战争时期的纵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一般来说到1955年大概在副军长位置上,副军级或正军级。如果职务上没有到军长、政委,大概率是少将。

但张祖谅借着王新亭升任兵团副职的大好机遇,顺理成章地出任六十军(前身即八纵)军长,与华野九纵副司令兼参谋长聂凤智的晋级之路几乎一致,1955年以正军级、正军职务又顺理成章地荣授中将军衔。

这二位的共同点也一致,一是老首长升职,遗缺由副职兼参谋长顺利递补。二是纵队地位高,战功高,九纵是华野王牌主力,而八纵是山西部队的主力。

二、一批将军受益

张祖谅将军后来的经历也很有意思。

1951年3月志愿军第二番兵力入朝,六十军180师在第五次战役中受到重大损失。后来复盘这个师的损失,除了战役部署上志司犯有急躁冒进的失误外,三兵团、六十军指挥上有很大失误,180师战中反应、人事配备都存在很大问题。

180师就是太岳军区后组建的24旅,原24旅随陈赓四纵南下。180师受重创后,志司一度有撤销其番号的打算,经过层层争取保留了。为把这个师的元气恢复起来,志司报军委审批,把六十军军长韦杰调回国内,张祖谅从川西军区重新调回六十军担任军长。因为之前入朝时,本来应该六十军的正牌军长张祖谅带队前去,因为川西剿匪任务重,以及他胃病发作,便把张祖谅和六十一军军长韦杰对调。

张祖谅重回六十军之后,迅速整顿局面,在后来的反击作战中挽回局面,180师也打了翻身仗。

为什么危难时刻想起来的不是别人?为什么有的人危难时刻就能挽回局面?

所以我们说,八纵干部提档成高配版,不是无缘无故的。

还有一批将军受益。

十五纵司令员刘忠中将、政委袁子钦中将,是一众受益将领的代表。

刘忠将军解放战争初期担任四纵参谋长,当了一年,1947年7月陈赓兵团南下时,被徐向前硬从四纵扣下来,留在太岳军区任司令员,负责组建二线部队。太岳军区部队在王新亭指挥下建立八纵,剩下的军区基干民兵和游击队,徐向前委任刘忠组建第三批野战军主力。

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军区部队也分好几等,民兵游击队属于战斗力最差、组织系统也比较弱的一种。刘忠硬着头皮接了下来,指挥这样的部队先后参加了临汾攻坚战役、晋中战役,在徐帅的正确调度下,居然打的有模有样。

打太原前夕,1948年8月16日,太岳第三批军区部队正式升级组建为十五纵队,刘忠赶上这股春风,成为全军最后组建的一支野战军纵队的主官,几个月后就改编为六十二军。刘忠1990年撰文缅怀徐帅时由衷地说:“徐老总是建军、指挥打仗难得的人才,不愧为伟大的军事家。”

而接替刘忠担任四纵参谋长那位将军,55年只授为少将。不是搞拉踩,纵队参谋长是副军级,没有特殊贡献或是走上一定平台,不太容易进入中将行列。

十五纵的独特之处在于,晋中战役打的非常好,担当的是肉盾角色,在董村不要命地阻击阎老西首将赵承绶的疯狂攻击,其中一个团抵挡阎军九个团轮番进攻,死顶了4个昼夜,该团三营打到只剩七八个人。

1955年授衔,十五纵的三个旅长,有两个都荣授少将,与其他老部队师级单位主官平起平坐。要知道,1948年8月之前,当别的师长政委们已经驰骋在解放战场数年之时,他们还是军区部队,这个加速度相当厉害。

最值得一说的,是皮旅。

三、从水土不服到王牌师

十三纵37旅,就是当年中原军区突围的皮定均旅。

以主官姓氏代称一个旅,全军极其罕见。

皮旅1946年7月突围到华中军区,后随华中野战军并入华东野战军,成为华野独立师,受一纵指挥。

皮旅参加过很多著名的战役,比如两淮保卫战、涟水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

但似乎始终有点水土不服,没有纳入华野主力纵队编制。所谓独立师,我们之前分析过,以独立命名的部队,要么是次一级的主力部队,要么是新成立的,编制不稳定,随时可能被整编、拆解或是降为军区部队。

1946年下半年,粟裕起初打算让皮旅和成钧旅合并成一个新的纵队,不知因为什么没有成行。1947年初皮旅仍未纳入野战纵队。

究其原因,一者是皮定钧当年在豫西打游击长期独立作战,有一定的本位主义,这在他的日记中也提到过,谭震林曾专门提醒过。二者皮旅内部比较团结,因大多数都是豫西子弟兵,拆是不能拆的,太伤士气。与其他师合并列编,别的纵队都是比较成熟的建制,塞到哪里也不好。

于是只能让一纵暂时指挥着。1947年华野作战极其频繁,没有时间和精力专门处理编制上的事,一来二去,耽搁下来,到1947年12月,经过各方面统筹衡量,决定把皮旅调回大别山老区。

刚出发,又接令转到晋冀鲁豫军区内线,接受徐向前统一指挥。

一到晋南,皮旅由师改为旅,编制级别貌似降了一点(实际兵力无甚区别),但地位跃然上升,成为十三纵序列第一的37旅。徐向前看准皮旅屡经战阵的特点,把该旅和八纵23旅作为两把尖刀,每战必用,信之若旧,待之不疑,该旅干部一律提拔。

原独立师长方升普升任太岳军区副司令员,政委徐子荣升任十三纵政委,副政委郭林祥任十三纵政治部主任,原1团团长王诚汉升任37旅旅长,原2团团长钟发生任39旅旅长,原副师长曹玉清调任41旅旅长。

皮旅后来改编升级为六十一军181师。

王诚汉师长回忆时充满感情地说:“通过临汾、太原学会对坚固筑垒地域的攻坚战,这是我师在华北最为可贵的收获。我师总是在各次战役中被用于重要方向,用于关键时机,这是徐向前司令员对我部的充分信任和期望,这给我70余年的戎马生涯留下了极为深刻的记忆。”王诚汉将军后来于1988年荣升为上将,早年的战功是硬通货。

181师改隶西北后,进入关中第一仗就是咸阳阻击战,一仗把马家军打的没有了士气,马家军骑兵在解放军面前再无往日嚣张的气焰。

1951年3月入朝作战,第五次战役,181师虽然也受到一定损失,但建制保持完整,顺利摆脱美军追击,退而不散,显示了一支成熟部队的过硬作风。与兄弟部队180师相比,高下立判。

181师后来不断改编转隶,不过血脉仍在,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搜罗一下资料。

附:徐向前指挥的四个纵队旅长以上将领1955年授衔情况

八纵司令员兼政委王新亭上将。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张祖谅中将,副政委周仲英未授衔,政治部主任桂绍彬少将。

22旅旅长胡正平少将,政委王焕如大校,23旅旅长黄定基51年病故,政委肖新春少将,24旅旅长邓仕俊少将,政委王观潮未授衔。

十三纵,政委徐子荣未授衔(皮旅政委),副司令员鲁瑞林少将,副政委袁子钦中将,参谋长白天(57年少将),政治部主任郭林祥少将。

37旅旅长王诚汉(55年少将,88年上将),政委张春森少将,38旅旅长安中原牺牲,政委杨绍曾未授衔,39旅旅长钟发生大校,政委王海东(不详)

十四纵司令员韦杰中将,副司令石志本少将,参谋长高厚良少将,41旅旅长曹玉清少将,政委丁先国少将,42旅旅长黄光霞少将,政委张希才少将。

十五纵司令员刘忠中将,政委袁子钦中将,副司令员方升普(皮旅副旅长)少将,参谋长熊奎少将。

43旅旅长林彬少将,政委梁文英未授衔,44旅旅长涂则生少将,政委李培信(太原牺牲),45旅旅长蒲大义大校,政委车敏瞧少将。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