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批二代”到双汇最年轻的代理商,他做对了什么

舟谱带您看行 2024-04-13 21:48:47

16岁初中毕业的黄镇林顺理成章的回到父母的干货批发档口帮忙,成为潮州市众多批发档口中的一个。6年后,22岁的黄镇林一举拿下了双汇潮州的总代理权。

此后,黄镇林把握住只做品牌产品的原则,开始逐渐丰富品类。先是切入调味品,包括知名的海天、太太乐,后又引入休闲副食品,紧接着是烘焙,成为越来越多品牌的总代理。

至今,其创办的潮州市林诚食品有限公司经营sku数量2700多,仓库面积3000多平米,代理品牌200+,拥有40多位团队人员,在潮州的同行圈里也小有名气。

这又是一个起步于一代,但又创造性地颠覆了一代的二代故事,也是一个再次验证思路明确,必有所成的故事。

01 从“二批商”到品牌总代理

黄镇林的商业生涯起步于16岁。那年,初中毕业的他回到父母的批发档口帮忙,主做干货。

尽管年轻,学历也不高,黄镇林却相当善于观察和思考,他很快就意识到做批发“看不到前程”,转而开始在品牌产品上着力。

黄镇林不看好批发模式,并非因为利润。

实际上,父母的干货批发生意还算赚钱。但是,黄镇林认为做批发既无法沉淀品牌,也很难沉淀客户。因为即使是批发,很多时候整箱货也会被拆开,而且没有零售支持,剩下的半箱货就会成为尾货,由此形成恶性循环——越来越多尾货处理不了,造成整体周转越来越慢,无法及时进新货。长此以往,也就很难聚焦客户,更谈不上形成客户粘性。

在黄镇林看来,做品牌经销才是大势所趋。有了品牌积累,才能提升在当地市场的话语权,做市场会相对容易和轻松。更重要的是,对公司而言,可以提升抗压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很快,黄镇林就发现了机会。那时,父母所做的批发产品中,除了干货,还包括双汇,他们从汕头总代理那里进货,算是双汇的二批商。1998年前后,双汇已经是中国肉制品第一品牌,批发档口的销售也越来越好。黄镇林敏锐地察觉到双汇品牌的卖点,开始借机转型。在产品线上,逐渐放弃以往的干货,转为以双汇为主;在生意模式上,摒弃了过往夫妻店坐商的方式,开始招聘业务员,组建团队,主动服务终端,包括上门采单、计划、陈列、开发新网点、服务新品等,一切围绕增强客户粘性展开。

彼时,正是经销商的黄金时代。生意相对好做,业绩压力也不算大。黄镇林团队也逐渐沉淀出属于自己的市场,实力步步增强。

2004年,这个“批二代”向品牌经销商转型的成果初现。这一年,他正式由二批商变成双汇在潮州的总代理,创业的第一个阶段小有所成。

随着对原有生意模式的变革,父亲逐渐退出了公司的经营。黄镇林正式进入独立创业阶段,开始按照自己的想法进一步推进。

02 丰富产品线,分散单一品牌风险

尽管绑定了双汇这个大品牌,但黄镇林脑中那根弦依然紧绷,不敢放松。

早在2002年做双汇的二批商时,他就感受到业务一旦依赖于单一品牌,风险巨大。有一度,双汇在潮州除了黄镇林之外,还发展了另外一个二级代理,使他压力陡增。尽管没多久黄镇林便凭借更强的专业能力再度成为唯一,但自此,他认定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

此后的很多年,黄镇林都在为争取更多“篮子”而努力。他开始有意识地丰富产品,有机会就接下来,逐渐添加了罐头、双汇之外的其他肉制品等。但也因为太心急,没多久,他就跌入了第一个坑。

2005年11月,中国首款非油炸方便面品牌五谷道场横空出世。上市首月,就创下了销售额600多万元的战绩。此后的五谷道场一路扩张、高歌猛进。2006年全年,五谷道场仅在央视投入的广告就高达8000多万元,俨然一颗前途无量的新星。

黄镇林迅速签了约,并按照规定以预付形式进货。但没多久,五谷道场便因盲目扩张导致资金链断裂,迅速进入下滑期,到2008年彻底停产。而黄镇林也因为压货过多,亏损了二三十万。

如果说这还只是一个小小的波折,那么,2008年发生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则使黄镇林经历了一次更大的磨炼。

经济危机导致市场需求低迷,那时候,双汇依然是林诚食品的绝对主打产品,但双汇旗下的品类大多保质期不长,通常只有6个月,一旦销售放缓,临期压力极大。可厂家有硬性的任务指标,黄镇林只能硬着头皮压货,过期产品堆得像小山一样。

不过,和五谷道场不同,黄镇林坚信和双汇之间是利益共同体。咬牙挨过2008年后,2009年,被压制的需求集中爆发,市场迅速回暖,一时间甚至供不应求。库存下降到2008年的1/25。

经历了反差如此巨大的波谷和波峰,黄镇林深受触动,“感觉自己的抗风险能力增强了,因为以后碰到的挫折和这一次比起来,只能算‘小浪’,‘大浪’都见过了,所以‘小浪’没什么。”

在2010年年底,调味品品牌海天因潮州的经销商表现不佳,找上门来。这一次,黄镇林学会了谨慎接手。他先是给海天原有的经销商做了半年分销,通过试卖建立了客情。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自己的渠道和海天的要求比较匹配,渗透力强,这才正式接手。

这之后,林诚食品又相继接下了乌江榨菜、太太乐等品牌,规模扩大、风险降低,也渐渐打出了名气。基本每一两年,就会有新品牌主动找过来,这让公司的品牌稀释进程推进得相对容易,速度也更快。现在,公司业务中最核心的品牌双汇,在总业务中占比也不超过40%。

03 不懂就学,带领团队接入数字工具

一路走来,专心锚定品牌商给黄镇林带来的另一个收获,就是持续不断地自我提升。

谈到自己代理的品牌厂家,他用了“感激”这个词,感激的不是让他赚了多少钱,而是让他“学到了管理经验和方法”。比如绩效考核方案,就是从双汇借鉴来的,实施效果相当好。

也正是绩效管理的实施,又让黄镇林发现了一个新的数据管理系统——舟谱云管家。其实早在2005年,林诚食品就已经引入了系统软件,尝试通过数字化提升管理效率。但这个软件功能单一,无法管理到员工的绩效,也无法将众多模块串联起来。而新系统涵盖采购销售、门店管理、仓配、资金管理等多个层面。

2019年,黄镇林果断拍板,替代了之前的系统。

和部分公司导入系统遇到员工的强烈抵触不同,在林诚食品,尽管员工有一些不适,但整体推进顺利。这归结于黄镇林秉承的原则:一定提前讲。

准备上线前一个月,黄镇林就遵循“先从领导说起”的顺序,先后和大家做了沟通,并提醒大家先用试用版来学习适应。提前说是为了制造一个缓冲期,让大家对不久的未来心中有数,不至于有太大的落差。

“最重要的是先把对大家的好处告诉每个人。”黄镇林说。比如以前库存不准,常常导致业务员抄单后也送不出货。但新系统可以直接显示可用库存,即使缺货也能及时掌握,迅速补上。而且,自己的业绩情况以及自己所负责的终端的情况,也随时可见,更容易知道该在哪里发力。

因为有了提前铺垫,公司对系统的内部培训也很流畅,缩短了磨合期。有的年纪较大的驻地销售短期内接受不了,但黄镇林坚持不搞特殊,“不会,学就是了。”

2021年6月,林诚食品又正式采用了全新的智慧仓配解决方案,帮助企业快速提升整体运营效率。因为和原有仓配管理模式完全不同,方案也带来了冲击。

起初的一段时间,送货效率不升反降,客户意见大,引发连串反应,业务员、业务主管都很不满,就连同行也嘲笑:“林诚食品老板太有钱了,连货都不送了。”黄镇林硬着头皮上,和不断开发新品牌中也曾遇到坎坷一样,他认定这个方向是对的,所以,早期痛苦可以接受,为的是后续的光明大道。

那问题怎么解决?黄镇林的方法是不断地开会“洗脑”。他自己先了解了方案的核心流程后,召集所有和仓配业务相关的核心人员开会,讲解与过往流程的不同点,让大家做好心理准备。“基本上一天三个会。我亲自主持。开会一定要尽早,迅速沟通,要不然大家意见积累多了,人就走光了。”他说。

反复的会议持续了一个月。大家一起沟通问题点,逐步解决难题,智慧仓配解决方案的强大效果渐渐体现出来。

以前乱糟糟的仓库,变得整洁清晰。一些内部损耗,之前不知道,现在也能一目了然了。通过专业级的仓储系统,还能看到仓库里哪个库位是空的,哪个库位周转太慢,哪些库位甚至一直处于静止状态。能充分掌握情况,就可以把一些浪费的库位利用起来,进入周转。一旦出现丢货现象,也可以轻松溯源。

全新的仓储系统对产品的临期管理也成效斐然。林诚食品以短保产品为主,保质期大多集中在60天到180天,需要较高的周转率。但仓库内的同一个产品,常常来自不同批次。靠人工管理时,拣货员往往容易先选最靠外的批次拿,导致进库更早的批次白白损耗掉宝贵的保质期。而且,这些工作都要靠人来反复提醒,仓库内每天都在重复一个句式:某某产品在哪个货架。但依赖人的管理一定是不稳定的,系统则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退货亦然。以往的退货很难分解,现在有了数据支持,则可以进行细分,从中挑选一些可重复销售的产品二次上架。因为有了智慧仓配的支持,可以充分利用库位,林诚食品也实现了退货周期的大幅压缩,从一个月变成了10天。

“系统给我们带来一种质的变化,减少损失至少50%以上。”黄镇林评价说,“公司这两年遇到的管理瓶颈,借此得以解决。”

04 放开步子,释放富余仓储能力

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与日俱增,对经销商来说,内部管理的重要性已非比寻常。也正因此,黄镇林并没有盲目扩张规模,而是选择了先从内部要效益。以前没有管理流程,有新品他也不敢接,“因为前面的漏洞还没补好,接了相当于又增加一个新的漏洞”。团队也一样,招聘再多的人都是重复劳动。

一旦补好了窟窿,后续便可大展身手。正如黄镇林所说,基础打得实,才能建高楼。仓库这块大病,已经基本解决,只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进行细节的优化。这让黄镇林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业务开发和销售管理中去。

那未来向什么方向发展呢?

黄镇林认为一个可行的方向是在数据系统的支持下,释放自己富余的仓储配送能力,做统仓统配服务。但目前,他仍愿意先夯实自身。

“我初中毕业什么都不懂,一直在观察和学习。然后慢慢从管理上来提升,在这个过程中体量逐渐扩大,产品就慢慢的在再补充、再丰富。”

从父亲的小小批发档口起步,历经20多年,黄镇林非但达成了最初的目标,成为真正的品牌经销商,且已经发展成40多人的团队。其经历中蕴含的道理既深刻又简单,那就是:明确目标,并多年如一日,持续奋进。

05 写在最后

限于篇幅,林诚商贸的成长之路无法尽数展开。想了解更多内容可以关注我们。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