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表达的孩子,更容易掌握情绪管理的能力

在青天 2024-10-09 08:56:44

我们内在的情感状态,会直接影响我们学习、工作的状态。好的情感表达,可以让自己内在通畅,能够真实的表达自己,能够觉察和管理自己的情绪,不容易被负面情绪掌控你的生活。

有很多人,一辈子都说不出自己准确的感受。

一个人的情感不能表达出来,不能和自己的情感保持接触的话,那些情感就会以各种各样变异的形式出来,变异的形式多半就是我们所看到的症状。

(01)

电影《海边的曼切斯特》就描述了这么一个故事。

在一个冬日的夜晚,男主本想为孩子燃起壁炉取暖,但却忘记挂防护网。当他外出回来之后,却发现自己的家淹没在火海之中,他的三个孩子也在这场火灾中丧生,这让他痛不欲生。

人在面临巨大伤痛的时候,会有怎样的反应。有的人会哭得撕心裂肺,而有的人却哭不出来,因为他已彻底被巨大的悲怆吞没了。男主和妻子离婚,离开了生活的城市,做着不大和人接触的工作,不在乎他人的看法,并把跟他示好的人、想帮助他的人都推开。

他隔离了自己所有的情感,把自己关在了另一个世界,把自己搁在了生命之外。这就是典型的情感隔离的心理防御。

情感隔离的人,让自己生活在一个真空的环境里,他不让自己感觉到情绪,就不用受负面情绪的拖累,他用这种情绪隔离的方式把自己给保护起来了。但这也让自己变成了行尸走肉,生命终日被阴霾覆盖。

瑞士心理学家维雷娜·卡斯特说:一个人之所以患上抑郁症,往往不是因为过度悲伤,而恰恰是拒绝了悲伤。

还有很多人,因为不能用恰当的语言来表达情感,结果常常不能适应环境,造成人际关系间的伤害,因为他们有太多的诉诸行动的表现。

一不高兴就给对方脸色看,是最典型的诉诸行动的表现。给别人脸色看的时候,也许很痛快,往往也很吃亏,因为我们不能多元化的表达自己,或者说也许想表达的东西太多而表达不清,因此,就选择了一种比较原始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就像小孩子,很喜欢对方,却用抓打对方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喜爱,这就是最原始简单的情感表达。

给脸色,冷战,拉黑…,这些都是情绪的不能语言化,不能表达出来的结果。这样的诉诸行动,很容易加剧人际关系紧张和冲突。

善于表达自己的孩子,会很容易获得别人的理解和支持,孩子自然就会在人际关系中收获自信与快乐。在学校、在群体中闷不做声的孩子,往往很难让老师、同学在短时间内了解他、喜欢他,甚至有可能会误会他;表达力不够的孩子,又会因缺乏情感的理解和关系的支持,导致孩子不自信,对学习提不起兴趣,甚至出现厌学等现象。

表达力,对于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能力,不仅是人际交往的能力,更是一种情绪管理的能力。

(02)

其实,每个人天然地都会表达自己。

婴儿的“哭”,就是我们最早的表达,饿了、便了、不舒服了,婴儿都会通过哭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情感和需求。

但我们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有个很普遍的现状,就是害怕孩子哭。孩子哭的时候,大家都感觉特别烦。我们似乎有个共同的集体无意识,就是孩子一哭,好像就表示这个当妈的没当好一样。

有次在我的课上,一位妈妈哭着说,她在家里感受到很大的压力:孩子一哭,婆婆就会指责她不会带孩子。其实,孩子可能就是饿了或者是大便了,喂奶或者换尿布就可以了,但是她经常因此被家里人指责。

所以,很多新手妈妈在养育孩子的时候就会感觉压力特别大。孩子一哭就赶快哄,见不得孩子哭。

这就是我们对孩子的成长规律不熟悉。

不是妈妈带不好孩子,也不是孩子的问题,哭,其实是孩子成长的需要。

在前语言阶段,孩子只能用“哭”来表达他的需求,用“哭”来跟成年人互动。所谓前语言阶段,就是婴儿在掌握语言之前,有一个准备阶段,一般是0~12个月左右,在这段时期里,孩子的言语知觉能力、发音能力、和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就逐渐地发展起来的过程。也就是我们看到的孩子咿咿呀呀的样子,他们其实就是在学习语言、学习表达。

但是,她们仍然没办法用成年人的语言说话,所以,她们有需求而我们成年人又不理解的时候,她们就会用哭的方式来和我们互动。

如果我们用专业测量声音的仪器来测试的话,你会发现孩子的哭声的分贝和频率都是不一样的。这只是孩子发出的各类信号,告诉成年人是饿了,还是拉大便了,而不仅仅是我们成年人理解的伤心才会哭。

(03)

如果我们不理解孩子的行为,我们就会很焦虑:他到底要怎么样啊!他到底怎么了!他怎么又哭了…。

如果我们理解了孩子的成长规律,我们在遇到这些情况的时候,我们就能够比较淡定的、给予孩子以及时的、恰当的回应,我们也会确定自己是在努力的做一个合格的父母,也相信自己能够成为足够好的妈妈,孩子的心理也会发育得更健康。

因为孩子知道,只要自己发出某个强度的声音就够了,几句哭声妈妈就明白了我的需求。他就不需要通过撒泼打滚的方式来引起注意,因为他的声音会被听到,需求会被理解,情感会被接纳。

但是,如果每次孩子都要闹腾一番之后才能得到父母的回应的话,孩子逐渐地就不会尝试表达,而是直接把声音拉到最高分贝。所以有的孩子为什么会难带,难带就难带在这里。就是因为我们没有理解孩子的行为,慢慢造成了恶性的循环。

而且在日后也可能会影响到孩子未来的人际关系、亲密关系。因为他习惯了这样的模式,他会觉得和人相处一定要到歇斯底里要死要活,才能够引起对方的注意。

所以我们时常会看到这样的新闻报道,譬如有些男孩追求女生的方式,就特别的猛烈,常常会把自己弄得要死要活的,又是跳楼又是割腕。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对方注意到他,只有这样才能让对方爱他、满足他的需求,因为他从小就是在这样的模式下长大的,他会以为这就才是真正的表达。但是,这样往往会把人吓跑,也折腾了自己。

这就是从小形成的问题行为。也许在成长中,行为被暂时的控制了纠正了,但是孩子内心压抑的东西会通过更大的一些问题行为体现出来,而越往后要处理起来就越麻烦。这就是为什么我说,要理解孩子问题行为背后的动力,比马上纠正孩子的行为更重要。

共情,是沟通的基础,表达,则是沟通的通道。关系的建立要依靠表达,孩子的表达力,就是在父母的情感陪伴下,逐渐发展出来的能力。

作者:吴在天,心理咨询师,心理专栏作者,著有《什么样的孩子敢成功》《内在觉察》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