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中国影坛的常青树,一生塑造了无数经典角色,却从不追逐浮华。
84岁的高龄,他依然坚持每天准时出现在片场——有人戏称他为“最不知疲倦的老戏骨”。
没有豪车加持,不爱名利场喧嚣,他更令人称奇的是,这一生从未碰过方向盘,连车都没有买过。更让人惊讶的是,在一个婚姻变成“易碎品”的年代,他和爱人携手走过了60载风雨,终生只爱一个人。
“这样的老艺术家还有几个?”这是很多人听到他的故事时发出的感叹。
家庭影响:从贫困中学会“减法生活”1940年,达式常出生于上海的一个大家庭,家中兄弟姐妹多达12个,父母收入微薄,生活的重担压在全家人的肩上。
那时,一碗米饭都需要精打细算,一件衣服常常需要兄弟姐妹轮流穿,这种从小养成的“节俭”意识伴随他一生。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达式常少年时便学会了如何用有限的资源满足自己的需求。
他在采访中曾提到,“生活简单并不代表不幸福,反而让你更知道什么是真正重要的。”这种理念也让他成年后对物质需求极为淡然。
汽车、豪宅并未成为他生活的追求,他更在意的是内心的富足和精神上的自由。
演员与观察者:车窗外的世界更迷人达式常的“不开车”并非简单的拒绝,而是他以演员身份对“观察”的一种选择。他喜欢搭乘地铁、公交,甚至步行,因为这让他能够更贴近生活,看到不同人群的真实状态。他曾在剧组中感慨:“每个角色都需要来源于生活,而生活的素材就在街头巷尾。”
他曾在一部作品中饰演一位公交司机,为了揣摩角色,他在上海公交总站“蹲守”了三天,观察司机如何与乘客交流,如何在复杂交通中保持专注。
对于他来说,车窗外的世界充满灵感,比驾驶车辆本身更有价值。
84岁仍坚持上班:将“表演”当作生命达式常在20世纪60年代进入演艺圈时,并未预料到自己会在这个行业坚持60多年。他的第一部作品是电影《兄妹探宝》,虽是配角,但他全力以赴,为角色做了大量准备,甚至深入农村体验生活。他用实际行动证明,演员不只是表演,更需要感知生活的深度。
他真正被全国观众熟知,是1965年的电影《年青的一代》。片中的角色林育生,与他的书生气质截然相反。为了突破自己,他花数月时间模仿工程师的谈吐和举止,甚至尝试参与实际的技术工作。
这个角色成为他事业的起点,但他却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成功不是终点,而是让我更努力的理由。”
不老的热忱:为何坚持到84岁?当大多数演员选择退休时,达式常却依然在影视行业默默耕耘。
2023年,84岁的他出演了电影《昆仑山下大医生》,为此奔赴高原拍摄。他的身体因高原反应一度不适,但他坚持不使用替身,完成所有动作戏。这种精神让合作演员对他佩服不已。
他的坚持,源自对表演事业的热爱。
他曾说:“表演不仅是我的工作,也是我的信仰,它让我觉得自己活着有意义。”这种态度,使得他对每一个角色都充满敬畏,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他都投入全力。
时间的馈赠:老演员的魅力达式常的老年演艺生涯,不是简单的“吃老本”,而是以更深刻的生活感悟为表演注入新的活力。他擅长塑造饱经沧桑的角色,这与他丰富的人生经历密不可分。他的戏中常常融入自己生活的点滴,让观众感受到真实的情感。他曾在一部剧中演绎一位年迈的农民,剧组本安排他拍摄完几场戏后休息,但他坚持与年轻演员一起田间劳作,只为贴近角色。这种用生命热爱表演的精神,成为他从未停下脚步的原因。
一生只爱一个人:爱与陪伴的模范达式常与妻子王文皓因上海电影专科学校的学习而相识。那时,王文皓因声带受损休学,情绪一度低落。达式常却用幽默和细心陪伴她渡过难关。两人因为对电影的共同热爱而走到一起,并在步入婚姻后共同面对生活的风风雨雨。
他们的感情始终低调而真实。达式常很少在公开场合谈论家庭,但在一次采访中,他笑着说:“我对妻子最亏欠的地方就是没办法经常陪她,但每一次见面都是我的节日。”
相濡以沫:60载如一日婚后,达式常常年忙于拍戏,王文皓则退居幕后,相夫教子。
两人的女儿后来回忆:“爸爸虽忙,但从不缺席重要的家庭时刻。他教会我如何用爱去理解彼此。”
达式常的爱情故事,虽没有轰轰烈烈的传奇,但细水长流的相守让人羡慕。
最感人的是,达式常即使年过八旬,仍会亲手为妻子做饭、挑选她喜欢的电影一起观看。在妻子生病时,他更是全程陪伴,寸步不离。
他曾感慨:“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人,但能真正陪你走到最后的,只有一个。”
达式常的生活哲学,如何“活出自己”?达式常的经历告诉我们,一个人最重要的不是追逐名利,而是忠于内心。他选择了一种简单却丰富的人生,从不被外界的喧嚣左右。“我不是明星,只是一个演员。”他总是这样定义自己。
从青涩到成熟,从平凡到卓越,达式常用他的一生证明了什么是真正的艺术家。他从不因外界的标准改变自己,而是坚持做一个用作品说话的人。正如他所说:“岁月可以带走青春,但带不走对生活的热爱。”
达式常的故事,是一堂关于“坚持”的课。他的一生既有职业的热爱,也有爱情的坚守,更有生活的智慧。这种让人感到充实和温暖的态度,或许正是中老年读者最想从中汲取的力量。
不爱名利,不忘初心:名与利背后的抉择在影视行业,名利是绕不开的话题。许多演员在成名后开始接拍广告、综艺节目,将更多精力放在商业化活动上。然而,达式常却选择了一条“出淤泥而不染”的道路。
达式常在巅峰时期,广告商纷至沓来,邀请他代言产品、参加活动。
其中一个知名品牌甚至开出了相当于他两年片酬的代言费用,但被他婉言拒绝。
达式常的理由很简单:“演员的价值体现在作品里,而不是商业广告中。我不是明星,只是个喜欢演戏的普通人。”
他对作品的挑选同样谨慎,从不因为名气去接演自己不擅长的角色。达式常强调:“好的作品能让观众记住演员,但糟糕的选择只会浪费大家的时间。”这种对职业的责任感,使他即使在物欲横流的时代,依然保持初心。
达式常对名利的淡然源于他对表演艺术的深刻理解。他认为,演员不仅仅是一个“镜头中的人”,更是一个传递情感、连接观众的桥梁。
在上世纪80年代,他主演的《人到中年》上映时,有观众写信给他,感谢他用角色讲述了知识分子的辛酸和坚守。这让达式常更加坚定了“作品是演员的灵魂”的信念。
到了晚年,他的演艺事业进入新的阶段,不再追求高产量,而是专注于有意义的角色。
2023年的《昆仑山下大医生》正是其中一个典范。拍摄这部电影时,他为了揣摩医生的心理和行为特点,特意走访了多家医院,与医生面对面交流,记录他们在紧张环境下的细微举止。他常说:“观众的每一张票都很珍贵,作为演员,我们不能辜负他们的期待。”
让艺术回归生活:表演背后的故事达式常塑造了许多让人印象深刻的角色,其中不乏军人、知识分子、农民等形象。这些角色之所以如此真实生动,正是因为他坚持“生活是表演的源泉”。
每接到一个角色,他都会花大量时间深入生活,从中寻找灵感。
例如,在拍摄《走进暴风雨》时,他饰演了一位工厂党委书记。为了真实还原角色,他特意到工厂参与管理,和工人们同吃同住,体验生活细节。这种对生活的尊重,让他的角色鲜活自然,充满感染力。
达式常坦言:“演员并非只靠天赋,更多的是来自观察和感悟。”这句话也成了许多年轻演员学习的准则。
即使年过八旬,达式常在片场依然保持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他习惯提前到达现场,熟悉拍摄环境,反复与导演和演员沟通,确保每个镜头的精准表现。年轻演员常开玩笑说:“跟达老师一起拍戏,大家都不敢懈怠。”
他对角色的投入有时甚至达到“忘我”的地步。在拍摄《谭嗣同》的最后一幕时,他设计了一个细节:谭嗣同在刑场上将昆虫吹走后才坦然赴死。这一细节不仅成为电影的经典桥段,更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人性光辉。
这种对于细节的把控,也让达式常成为许多导演青睐的对象。他的一生不仅演绎了许多经典角色,更为中国影视剧注入了一种值得尊敬的工匠精神。
家与国:他的责任与担当达式常的家庭生活一直非常低调,他对妻子王文皓的爱贯穿一生。每当拍戏告一段落,他都会回家做一顿简单的饭菜,与家人共享时光。他曾表示:“一个人的成功,不是赚了多少钱,而是有没有把爱和责任留给身边的人。”
他对女儿的教育同样注重言传身教。尽管常年忙碌,他从不缺席女儿的重要时刻。他希望用行动告诉她:“人这一生可以有很多追求,但家庭永远是最温暖的存在。”作为一名老艺术家,达式常的作品中始终透着浓厚的家国情怀。从早年的《年青的一代》到晚年的《光荣与梦想》,他总能用真诚的表演触动观众内心。他认为,演员的责任不仅是娱乐大众,更是用作品去传递价值观。
特别是在历史剧中,他通过对角色细致入微的刻画,将历史人物的精神与时代背景完美融合。他饰演的谭嗣同、岳明华等角色,至今仍被观众津津乐道。他曾说:“历史剧的意义不仅在于回顾过去,更在于让当代人从中汲取力量。”
达式常的一生,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与执着。他选择了一条与时代喧嚣背道而驰的道路,专注于自己的职业、家庭和内心世界。他用行动告诉我们:真正的幸福,来自内心的安宁和对热爱的坚守。
在这个追求快节奏和高消费的时代,达式常的故事如同一股清流,提醒我们生活的本质或许并不复杂:它在于热爱、责任和简单的快乐。这不仅是他个人的哲学,更是对所有人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