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年 12 月 3 日,隼鸟 2 号踏上征程,历经约三年半的漫长飞行,于 2018 年 6 月抵达距地球3亿公里之遥的龙宫小行星附近。
在此,探测器对小行星展开了为期一年的细致观测,并成功着陆于其表面,顺利收集到珍贵样本。虽说龙宫小行星与地球的距离在宇宙尺度中相对较近,但隼鸟 2 号从发射至返回,总飞行里程将近52亿公里。
2020 年 12 月 6 日,探测器携样本成功返回地球,降落在南澳大利亚的伍麦拉火箭试验场。科学家对这些来自小行星的样本进行了深入研究,收获了诸多重要发现。
其中,样本中检测出超过20种氨基酸这一结果,使许多科学家推测地球生命的起源或许与外星物质存在关联,也许正是这些小行星或彗星将生命起源的必要物质带到了地球,而地球的环境恰好为生命诞生提供了适宜条件。
然而,在人类探索宇宙的过程中,微生物“污染”问题成为了科学家们的心头之患。探测器在探寻外星球时,很有可能将地球微生物带至其他星球,从而对其生态环境构成潜在威胁。
尽管科学家在发射探测器前会尽力实施无菌处理,然而想要彻底杜绝微生物的携带,几乎是一项难以完成的任务。
在对小行星样品的深入研究中,科学家们有了一个惊人的发现:样品中出现了微生物。通过进一步的研究,众多证据表明这些微生物源自地球。
当小行星样品接触地球大气后,微生物开始现身。最初,它们出现在岩石表面,随后逐步扩散。
研究人员使用纳米 X 射线断层扫描对样品进行检测,在研究之前,并未发现任何微生物的痕迹。这清晰地表明,这些微生物是在样品与地球大气接触后才出现的,其源头正是地球。地球微生物的生命力异常顽强。仅仅一个微生物孢子,便能在小行星样品中迅速繁衍。
当小行星样品被带回地球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暴露,样品中的微生物数量急剧增长。起初,在样品中检测到了11种微生物,短短一周后,这一数字猛增至147种。
这种迅猛繁殖的现象,充分展现了地球微生物强大的适应能力与繁殖能力。地球微生物不仅有在小行星上“扎根生长”的可能,在火星上也可能出现类似情况。尽管火星的环境较为恶劣,但仍存在地球微生物存活和繁殖的可能性。
登陆火星的探测器或许会无意间将地球微生物带往火星。倘若地球微生物在火星上得以存活并适应了当地环境,它们或许会演化出与地球生物截然不同的形态。
这对于人类未来的火星探索可能会产生多方面的影响。这些微生物可能会对火星的生态环境产生作用,改变火星原本的生态平衡。
而且,对于人类登陆火星来说,这些微生物可能构成潜在的威胁,尤其是那些难以察觉的微小微生物,一旦发生变异和进化,就可能对人类的健康构成危害。
此外,地球微生物“占据”外星球还对科学研究产生了潜在的干扰。当我们从火星或其他星球带回样品时,如果这些星球已经被地球微生物“污染”,我们可能会误判样品中存在外星生命,从而对研究结果产生误导。
这可能会导致我们在探索外星生命的道路上偏离方向,浪费大量的时间和资源。
为了防止这种潜在的“污染”,一些探测器在完成任务后会采取特殊的处理措施。卡西尼号土星探测器便是其中的典型。
2017 年 9 月,完成使命的卡西尼号被引导进入土星大气层焚毁。这一举措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担忧探测器可能携带生物,而土星的一些卫星可能具备适合生命生存的条件,甚至可能存在未知的外星生命。
通过这种销毁方式,科学家们期望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对该系统的潜在影响,保护土星系统的潜在生态。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是一条充满挑战与机遇的道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既要全力获取更多的科学知识,又要充分考量可能对其他星球造成的影响,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维护宇宙的生态平衡。
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探索宇宙的征程中稳步前进,同时更好地保护我们所生活的地球以及整个宇宙的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