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存尿毒症患者中,人数最多是肾小球肾炎;
肾小球肾炎中,人数最多的是IgA肾炎(占50%);
IgA肾炎中,人数最多的是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型IgA肾炎(占70%)。
打住,不再往下分了,「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型IgA肾炎」这个病的名字已经够长了,再往下分,就有读者埋怨我写得太难懂了。
学术界也嫌弃「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型IgA肾炎」这个名字太长,于是简称其为S1(Sclerosis 1,也就是硬化1)。
咱们今天就来谈谈尿毒症来源的主力军:
S1型IgA肾炎的缓解之法
有兴趣的可以看看S1具体是啥病:
人体受到病菌刺激后,会合成异常的IgA(免疫球蛋白A,异常表现为缺失了半乳糖),这些异常的免疫球蛋白A随血液循环进入肾脏血管,导致了肾小球毛细血管的局部(局灶性)出现了一段一段的(节段性)硬化。硬化如果发展扩大下去会使整个肾脏硬化、丧失肾功能。
也就是说,S1的全称是: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型半乳糖缺陷免疫球蛋白A肾炎。
不用专门记这个。
IgA肾友们如果看到自己的病理报告上写着:局灶节段硬化型,就是它了。
这种IgA肾病,尿蛋白高、发展快、预后差,用药后很少能有患者治疗达标(尿蛋白0.3g以下),所以尿毒症发生率很高。
对了,经常有IgA肾友疑惑:有的医生说尿蛋白控制目标值是0.3g、有的医生说是0.5g,到底是哪个?
近日 AJKD(《美国肾脏病杂志》)发表了一个答案:如果初始尿蛋白超过1g,这种患者更严重,尿蛋白降至0.5g是不够的,需要降至0.3g以下才安全。
我们今天重点讲的是这项研究,肾科权威期刊KI(《肾脏国际》)发布的:
研究纳入了来自欧洲55个医疗中心的1147位IgA肾病患者,中位随访时间4.7年。
结果发现:
S1肾病有2个亚型:足细胞肥大、黏连病变。
这两个亚型,单用普利/沙坦类药物是不行的,需要联用激素+普利/沙坦类药物,才能避免80%的患者在10年内发生肾功能恶化。
这里的肾功能恶化包括:尿毒症、肾移植、透析、肾功能减半、血肌酐翻倍。本研究中,16%的患者发生肾功能恶化,12%恶化到了尿毒症。
这项研究解开了一个困惑肾脏病界半个多世纪的难题:
自从人类在1968年发现IgA肾病以来,至今56年了,始终确定不了:激素对IgA肾病到底有没有益处?
一部分患者有效,一部分无效,无效的那部分还承担了很大的副作用,让医生在用药时非常纠结。
这项研究回答了是什么让医生这么纠结:
原来只有IgA肾病中的一部分:足细胞肥大和黏连病变的S1型IgA肾病,用激素可获益。
非特异性病变的IgA肾病不宜用激素。
当然,获益最大的一批患者,还是不够理想:10年内仍有20%的患者发生了肾功能恶化。
这表明对于有进展风险的IgA肾病,只用激素+普利/沙坦类药物还是不够。
需要酌情考虑联用:
1.普利/沙坦类药物
2.激素
3.列净类药物
4.活血通络化瘀的中医药(丹参、益母草、白花蛇舌草、地龙、莪术、猪苓等,辨证加减)
5.必要时可考虑联用非奈利酮
多管齐下,才能使这部分有进展高风险的IgA肾病患者最大程度获益。
IgA肾病多发病于青年人,10年恶化20%、20年恶化40%是不可接受的,需要全方面地阻断IgA肾友的各条损伤通路,才能达到慢性肾脏病管控的最终目标:有生之年不进展至尿毒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