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把世界第二沙漠“关”起来,我国有多拼?已经走到最后一步!

月浩叙事 2024-12-20 16:39:31

说起沙漠,很多人应该会首先想到撒哈拉沙漠,但其实在我们中国的大新疆,同样有一个面积不小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

但是如今这片中国面积最大的沙漠已经开始逐渐被我们征服,我们给这片沙漠判了无期徒刑,即将彻底将它合围。

一、死亡之海,生命禁区

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名字来源于维语,翻译成汉语大概意思就是“进得去出不来”,还有一个别名叫做“死亡之海”。

这片沙漠位于新疆南部的塔里木盆地,四面被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天山和阿尔金山环抱,地势低平,气候极端干燥。

它是我们中国境内最大的沙漠,面积达到约33万平方公里,相当于马来西亚的国土面积。

而且它还是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其地貌以流动的沙丘为主,部分沙丘高度可达200米,是一片移动的沙丘海洋。

什么叫“流动沙漠”呢?因为那些沙丘成天在不断移动,风一吹位置就跑了。

并且这里气候极端,白天热得像个大火炉,晚上却又异常寒冷,温差大得离谱,年降水量也不超过100毫米。

不过塔克拉玛干沙漠却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

在古代这里是丝绸之路的要道,商队和旅人都要穿越这片沙漠。

当时的商队不惜花费重金雇佣当地向导,即便如此,依然有不少商队在此迷路,再也没有回来,这也让塔克拉玛干沙漠增添了一丝神秘色彩。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逐渐认识到荒漠化和生态退化的威胁。

当时主要的治理任务是为了保护周边的农田和村庄,防止沙漠继续向周边扩展。

而新疆地区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被我们认为是需要重点治理的区域。

二、绿色长城

治理沙漠在很多其他国家的人看来不就是天方夜谭吗?但咱中国人可不信邪,愣是撸起袖子,跟着和这片沙海斗上了。

不过想要治理塔克拉玛干沙漠也不是单靠种几棵树、撒点水就行的,为了彻底征服这片沙漠,自然少不了统一的战略,和各种“秘密武器”。

不过由于六十年代的治理技术有限,当时还主要依靠人工植树和灌溉,成效相对有限。

随着国在塔里木盆地石油和天然气的开发,治理沙漠的需求变得更加迫切。

塔里木油田的开发要求在沙漠中修建稳定的交通网络,而风沙对公路的威胁使得必须通过绿化手段来稳定沙丘。

1993年塔里木沙漠公路的建设启动,这是世界上首条在流动沙漠中修建的长距离等级公路。

公路建设中国家投入了大量资源建设公路两侧的绿色林带,以确保公路不被流沙覆盖。

当时中国在公路沿线种植了数百万棵梭梭树和红柳,形成了一条宽度超过100米的绿色生态防护带。

而之所以选择这两种植物也是大有讲究的。

梭梭树绝对是当之无愧的治沙“大功臣”。

这种植物对沙漠环境有着相当强的适应性,不怕干、不怕晒,关键是根系还特发达,能够防风固沙。

而红柳不仅能抗旱,还能抗盐碱。

红柳根系同样和梭梭一样极其发达,可以深入地下十几米甚至更深,在干旱和盐碱的环境中依然能找到水源。

它的枝条柔韧,能够承受强风的冲击,减少风沙的侵蚀。

除此之外,我国还首创出一种特殊的防风固沙技术,也就是草方格。

草方格其实就是将枯草种进沙漠里,形成一个一个长宽各一米的小方格,一旦风沙肆虐,这些方格就能有效减缓风沙的移动。

过段时间这些被草方格保护的土地就可以种植抗沙植物了,不仅成本低,效果也很好,也难怪老外会将他们叫做“中国魔方”。

三、塔克拉玛干即将被牢牢锁住

在植物的帮助下,塔克拉玛干周边地区成功挡住沙漠的侵袭。

中国在塔克拉玛干边缘修建了数百公里的绿色林带,这条绿色长城保护着周边的村庄、城市和农田。

据统计截至23年底,环绕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阻沙带总长度约为2761公里,缺口只剩下285公里。

这条绿色阻沙带种植了包括梭梭树、红柳在内的多种抗旱耐盐植物。

风沙一来,林带能够有效保护后面的村庄不被沙尘侵袭。

此外我们还采用分段式建设的方法,在关键地段强化植被密度,以确保风沙控制效果更加显著。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防护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多层次的防护体系。

最外层是草类和矮小的灌木,中间是一些中等高度的灌木,最里面是高大的乔木。

这种设计不但可以有效减缓风速,还能吸收更多的沙尘,效果显著。

经过一年的努力,目前这条绿色长城的缺口仅仅剩下40公里,即将成功对塔克拉玛干沙漠完成合围。

为了治理这片沙漠,咱们的遥感卫星和无人机也全都派上了用场。

遥感卫星通过高空监测沙漠的地形变化和沙丘的迁移路径,实时传回图像数据,帮助科学家们确定需要采取治理措施的关键区域。

通过这些数据,科研人员可以更精准地规划固沙植物的种植区域和林带的建设路径。

无人机则在更细致的工作中发挥了作用,能够在沙漠上空低空飞行,进行局部勘察和拍摄高分辨率图像,监测植物的生长情况。

此外智能滴灌系统也派上了用场,现在人们已经可以利用物联网技术精准控制用水量,既节省了水资源又不会影响植物的生长。

这十几二十年下来,塔克拉玛干已经被中国人治得服服帖帖。

但想要真的治理好这片沙漠,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这里毕竟是大西北,水资源稀缺是最大的挑战,每一棵小树苗的种植和维护成本都不低。

沙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非常差,风沙活动频繁,治理很难做到一劳永逸。

防沙工程也需要定期维护,巩固治理效果。

既然这么麻烦,我们为什么还要花费如此巨大的成本对塔克拉玛干沙漠完成合围呢?

四、为什么要大费力气治理沙漠?

作为一个随时会随着大风而移动的沙漠,如今我们要做的就是让它老老实实地不再乱动。

如果不控制沙漠化,农田、村庄和城镇都可能被黄沙掩埋。

也会导致土地退化,农作物减产,严重威胁到当地居民的生计和粮食安全。

只要涉及到粮食安全,那就从来没有小事,虽然如今大家都吃得饱饭了,但是这仍然无法改变中国的人均耕地面积严重不足的客观事实。

只要将塔克拉玛干沙漠控制住,沙漠边缘就也能够种植农作物了,而不用担心被沙漠侵蚀。

在国家下大工夫治理之前,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的许多地区都处在荒漠化的边缘,一旦失控,数十万人的家园和生产环境将不复存在。

更何况塔克拉玛干地区地下还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为了开采这些宝贵资源,修建基础设施是必不可少的。

如果不治理沙漠,道路、管线根本就无法铺开,又如何开采、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源的呢。

塔里木油田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依托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公路和绿化带,成为中国西部能源供应的关键基地。

并且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扩张不仅影响新疆本地,风沙还会随风吹到周边的城市和乡村,带来严重的沙尘暴天气,甚至影响到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空气质量。

治理沙漠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防止沙尘暴的发生,这不仅对当地居民有好处,治理沙漠的过程也在推动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通过绿化、植树造林和土壤修复,不仅能够应对气候变化问题,还能增加碳汇,这对于实现碳中和目标至关重要。

从更大的国家战略的角度来看,控制沙漠化同样意义重大。

塔克拉玛干沙漠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域,如果不治理这片沙漠,西部的交通运输网络将难以保障。

通过治理沙漠,确保了塔里木盆地公路的畅通,保障了中国西部与中亚和欧洲的贸易通道,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支撑。

治理沙漠的另一大好处是发展生态旅游,塔克拉玛干的壮丽沙漠景观和治理后的“绿洲奇迹”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参观。

生态旅游的发展不仅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还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多元化发展。

库车大峡谷和楼兰古城遗址等旅游景点的开发,已经成为当地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从来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像中国一样,能够将治理沙漠这件事上升到艺术水准,中国也为全球荒漠化防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塔克拉玛干沙漠曾经被叫做死亡之海,但如今,随着中国对沙漠治理的不断深入,这片昔日的生命禁区正在逐渐变成一片希望的绿洲。

0 阅读: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