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刻板行为?
嘉嘉今年2岁,一到陌生场合就会反复拍手、转圈圈。嘉嘉父母怀疑孩子是有孤独症,便带去当地妇幼保健院做检查,医生却说没什么大问题,并不是孤独症。
并且告诉嘉嘉父母,孩子反复拍手、转圈只是暂时性的行为,不必过于担心。那么,该如何分辨哪些行为属于刻板行为、哪些不是?
一.刻板行为有哪几类?
1.刻板重复的行为
明显毫无目的的运动,或者以相似方式不断重复的动作,像拍手、晃动身体、挥动手臂以及手部和手指的动作等都属于此类。
2.强迫行为
按照某种规则或以往做事的方式重复进行的行为,比如按特定顺序排列物品、门窗必须保持开着或关着且不断检查、数数等。
3.自伤行为
是重复某些可能造成身体伤害的行为动作,例如撞击、拍打头部,咬自己的手臂或手等对身体有伤害的行为。
4.仪式化行为
是以相同方式重复日常生活中的活动,孤独症儿童的仪式化行为多与日常生活、自我照料相关,像衣食住行、如厕习惯、坚持吃某种食物、睡前做固定事情、穿固定款式材料衣服等。
5.兴趣单一
指关注点、兴趣点和活动范围狭窄受限,全神贯注于某项活动,强烈依恋某种物品,迷恋能动的物品(如钟表指针、风扇等),或者喜欢物品的局部而非整体(如喜欢玩具车车轮而非玩具车)。
二.如何改善孩子的刻板行为?
很多家长对孩子偶尔出现的带有重复刻板特点的行为过于紧张,觉得孩子毛病多需要矫正,这是 “谈刻板色变”。
其实,与自伤或攻击行为相比,刻板行为比较特殊,孤独症孩子刻板行为有频率高、持续时间长、无明显目的和意义这三个特点。如果用数值定义,频次达到 200 次以上且持续时间 1 小时以上,才需要考虑矫正。
1.提高孩子学习能力
随着孩子各方面能力发展,让其从原有能力提升到更高水平,其行为表现会更像大孩子,幼稚无趣的行为就会自然减少。
2.让孩子的时间更充实
把孩子的时间都安排满,减少孩子无事可做的时间,这样既让孩子没时间做刻板行为,又能利用这些碎片时间训练孩子的配合能力等。
3.提前预防
面对刻板行为,前事控制策略(提前预防,做出针对性改变来减少刻板行为)是最好的方法。我们要关注刻板行为发生前的 “苗头” 并事先采取措施,如安排多样活动。刺激控制也常用于干预孤独症刻板行为,通过改变刺激条件来减少或削弱问题行为(特别是自我刺激行为)。
4.寻找替代行为
有些孩子需要外界或自己反馈支持的刻板行为,可以进行替代行为训练。孩子自我强化的刻板行为常采用替代性感觉刺激。孩子的行为都有其意义,当我们更应该主动去理解他们,给予适当引导,这些行为就会逐渐减少并得到改善。
温馨提示
如果发现孩子出现重复动作、强迫行为、自残、兴趣单一等等表现,及早带孩子到儿童专科医院的行为发育科进行检查干预,因为早发现早干预,效果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