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10月6日,位于埃及首都开罗近郊的胜利广场正举行着一年一度的阅兵。当炮兵方阵经过检阅台时,其中一辆拖着榴弹炮的牵引车突然偏离原定路线,兜了个小弯停在检阅台前,还从车上跳下一名持枪的军官。没有人搞清楚这到底是怎么回事,甚至一脸懵逼的埃及总统穆罕默德·安瓦尔·萨达特还以为这是阅兵仪式的“保留节目”,专门派了个士兵代表想自己敬礼呢。于是,出于礼貌,萨达特也站起身来打算接受致意,他却没有料到,这个善举竟改变了自己以及这个国家的命运。
要问历史上有没有哪一场战争,明明A方伤亡人数是B国的几倍,武器装备损失数也数倍于对方,局势上,B国整体掌握主动,最终这场战争却被视为A方的胜利?有,发生在1973年的“十月战争”就是个典型。
五次中东战争算是让全世界见识到了犹太人的精明强悍,小小一个以色列,把整个阿拉伯国家打得昏天黑地。尤其是在第三次中东战争初期,以色列把家里能上战场的飞机全部拉了出来,于1967年6月5日上午7点45分对埃及和叙利亚的25个空军基地展开数轮袭击。结果战争还没彻底拉开序幕,账面实力强悍的埃及空军就几乎被彻底摧毁,其中约95%的作战飞机报销,而以色列仅损失了26架战机。
对埃及来说,此役不啻为一场耻辱。要知道,埃及可是阿拉伯国家公认的老大哥,中东战争中苏联支援的10亿美元的军火和各种军事援助,大多都安排给了埃及,不仅如此,苏联方面还派了大批军事专家指导埃及军队作战,这使得后者成了阿拉伯世界中名副其实的巨头。另外,宗教矛盾赋予了中东战争特殊的意义,对交战双方来说,表面上打的是仗,实际打的是面子。但显然,埃及和它的小弟们显然是面子挂不住的那一方——大大小小一堆阿拉伯国家打一个刚建国的以色列,还打一次输一次。
1970年9月28日,埃及总统纳赛尔逝世,萨达特成为继任者。如今看来,萨达特大概是历史上最为特殊的国家领袖之一。他行伍出身,在国内享有至高无上的声望,埃及还是个非洲国家,他却非但没有走上军事独裁者的道路。相反,萨达特的政治举措大多非常开明,对大局的把控非常到位,是一位非常难得的领袖。上任伊始,萨达特不仅在国内积极推行改革,还曾试图以和平手段解决同以色列的冲突,然而,几次交战下来,对方早就把一众阿拉伯国家的老底都摸透了,再加上有美国的背后扶持,以色列态度非常傲慢,总之就一句话:废话少说,要打随时奉陪。
萨达特算是看清楚了,这个世界的游戏规则本身就是为强者量身定制的。一味地示好换不来别人的友善,因此,他的内心渐渐有了一个想法。他对下属说:“如果我们能在西奈夺回十厘米的土地,站稳脚跟不后退,那么我们就能彻底改变东西方对我们的态度,改变一切,并且一洗1967年的那场耻辱。”
十厘米,这个目标看似微不足道,但对彼时的阿拉伯世界来说,它却是个极为困难的挑战。首先,他自己的处境就非常尴尬。刚当上总统没几年,萨达特的政治根基尚不十分稳固,想要推行大尺度改革,不说其他派系是否支持,连国内人民对改革都似乎不怎么感兴趣。萨达特决定以军事胜利树立威信,没想到把想法一说,盟友们大多表示不愿再打了。此前接连的失败已经把阿拉伯世界的魂儿都打碎了,尤其像约旦这样的国家,在此前的战争中丢了不少领土,一听又要被拉去打仗,当场摇头摆手,表示想打你自己打吧,别把我拉上。
自己的日子不好过,敌人倒是过得美滋滋的。第三次中东战争结束后,以色列便开始了他们在西奈半岛上的经营。犹太人豪掷5亿美元在苏伊士运河附近建立了一座先进的军事堡垒,依托这座堡垒,他们修筑起了著名的“巴列夫防线”。这处军事要塞拱卫着长达170公里的地区,依托陡峭的沙堤形成居高临下的地形优势。整道防线上分布着20多个火力点,每处火力点拥有3~4个碉堡,它们被铁丝网覆盖,周围设有雷区,没有明显的防御死角。
在巴列夫防线的三道平行防线中,狡猾的以色列人还因地制宜,设置了一条“天然屏障”——他们在临近河堤的第一道防线地下埋藏了油管,倘若局势不对,守军随时可以点燃油管,用冲天的大火抵挡敌军。防线的核心区域守备更加森严,其中密布22个堡垒群,各个堡垒都有战壕互通,战时可相互支援。此外,工事中储存着大量弹药和各类物资,在同后方的联系完全被切断的情况下,官兵靠工事中的物资便足以抵抗至少1个月。
想站起来还得靠自己,即便有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即便以色列人枕戈待旦,萨达特还是决定发动一场力图一雪前耻的战争。
1973年10月6日,埃及、叙利亚联军率先发难。埃及人以其人之道还治以其人之身,先后出动1200余架飞机对以色列军队展开压制,随后,由8000人组成的敢死队乘坐冲锋艇横渡苏伊士运河,就地取材,以高压水枪猛冲以色列人引以为豪的“沙堤防线”,沙子遇水垮塌,在极短的时间里,埃及军队就开出了60多道通路,后续部队立马跟进,打得以军节节败退,毫无招架之力。在最初的24小时里,埃叙联军不费吹灰之力地摧毁了以军的两个旅,自己仅损失了208人,这场大胜令整个阿拉伯世界为之一振,虽然此后埃及方面付出了更多伤亡,损失了更多了数倍于敌人的坦克,且在达成停战协议前,以色列军队已呈现出了扭转之势,但萨达特依旧毫无疑问地被视为阿拉伯国家的英雄,埃及又重新坐稳了“老大哥”的位置。
然而,萨达特却经历了完全不一样的心理历程。
最初空军袭击的成功令他非常激动,甚至地面作战尚未展开,他便亲自打电话向空军表示了祝贺。然而,随着战争进行,他逐渐发现无论以色列军队损失多少武器,被打得有多被动,他们却总能维持着相当的战斗力。究其原因,以军官兵英勇善战是一方面,更重要的还是美国人在背后的帮扶。放眼看去,以色列军队之中到处都是美式装备,埃及军队手握的苏式装备又何尝不是如此?表面上看,一次次的中东战争是双方在为自己国家与民族的尊严、信仰与生存空间而流血,实际上,他们不过都是超级大国争权逐利的炮灰罢了。
这场战争深深地改变了萨达特,况且眼下树立威信的目的已经达到,他见好就收决定以和平手段解决接下来的问题。1977年11月20日,他还亲赴以色列首都耶路撒冷,面对以色列人民表达了自己的和平祈愿。此行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极大的反响,这不但改变了中东地区的格局,更是为萨达特本人赢回了诺贝尔和平奖。在解决了外患后,萨达特也终于可以着手改革。1978年,他以新成立的埃及民族民主党代替社盟,修改宪章,大力推行经济改革政策。这一时期,埃及大力发展石油工业,对外积极开放,大量引进外资与先进技术,在一套组合拳的作用下,这个国家面貌焕然一新。
埃及的国力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不断攀升,眼看这个国家即将迎来无比光明的未来,然而就在此时,萨达特却成了阿拉伯国家眼中的“叛徒”。在他们看来,无论是同以色列还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交好,这都是不可饶恕的。况且靠近美国就意味着远离苏联,失去了利用价值的萨达特也成了后者眼中的弃子。结交了新朋友却多了一批新敌人,这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果不其然,一些激进分子将他视为眼中钉,随即便策划了一场刺杀活动。
事实上,在正常情况下,当天负责行刺的陆军上尉哈立德·艾哈迈德·沙乌其·伊斯兰布利和他的3名同伙,几乎是没有可能得手的。首先,为保障国家领袖的安全,军方特意在检阅台前临时修筑了一个矮墙一样的台子;其次,阅兵时,总统周围会安排大量卫兵和便衣警察,必要时,他们都会充当保护领袖的“肉垫”。不仅如此,在阅兵开始前,军方还对会场展开了严密的检查,所有人都以为万无一失,他们却万万没有想到,堡垒居然是从内部垮塌的。
原来,陆军上尉伊斯兰布利是激进组织的一员,巧的是,阅兵当天,他还负责带领炮兵分队从检阅台前经过。借职权之便,伊斯兰布利用3名同伙替换了方阵中的3名陆军士兵,并轻而易举地瞒过了审查部门。另一方面,会场的安保工作也着实有些令人着急:枪手打光了一梭子子弹,还扔出一枚手榴弹,而炮车上的一名同伙也开枪射击,直到总统身中30多枪被打成筛子,刺杀都没能被有效阻止。
恐怕连萨达特也没想到,自己为祖国鞠躬尽瘁,真正地给这个国家带来了一个无比光明的未来,做到这一步,居然还有人想要杀自己。于是面对近在咫尺且行动反常的枪手,他自信地认为对方是来致敬的,便立马站起身子还礼,这更是给枪手提供了便利。据说在临终前,他拼尽全力说的最后一句话便是“难以置信”。
要说埃及这个国家,命也确实不好:它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理位置,无论是国土面积、人口还是其他方面,都有着成为地区霸主甚至世界准一流国家的底子。然而这样一个国家,无论怎么折腾都混得不温不火,究其原因,它缺少一位能力与魄力足以改写现状的领袖。但历史给了埃及机会,在世界大变革之时为埃及人民送去了萨达特,结果还让自家人给杀了。直至今日,埃及的GDP甚至还抵不上世界强国的零头,这样的结果实在是令人唏嘘。
他死了埃及就投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