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读红楼:千万莫把《红楼梦》读成宦海沉浮小说

凤凤文化 2024-05-19 01:26:32

前文介绍了假冒伪劣的垃圾理论已将红学的根基蛀蚀一空,这些假冒伪劣的垃圾理论主要指的是假考证、冒作者、伪索隐和劣解读。从红楼梦的文字里做索隐、考证和点评都是没有错的,错就错在旧红学是一群三流文人开启的,他们最初就把朝代和地域判断错了,把年代和主人公的真实身份定义错了,把大观园的用途理解错了。新红学跟着传统红学的错误一路前行,在判断朝代和地域这些最基本的具有根基性的秘密的时候继续犯错而没有修正前任的错误,因此百年来红学流派四起混乱不堪。

由于红楼梦文本的复杂,传统的红学里也有许多误读。比如有人以传统政治中的宦海沉浮为解读点,从红楼人物里许多政治人物如贾雨村、贾政、赖尚荣在官场中的浮浮沉沉,揭示初所谓的中国封建社会官本位、皇权统治的本质,一位这些内容反映了作家对传统文化的深度思考,暴露了社会腐败的根源,乱自上作。其实这些也是一种误读,同假冒伪劣同等性质的误读。

先来看看真实历史中宦海沉浮的文人是怎样的。金玉缘第十首诗词提及宦海:

洁身自爱守孤帏,四德三从未敢违。

教子成人入宦海,凤冠霞帔映余晖。

第一位是韩愈,他,字退之(768年-824年12月25日),唐朝著名诗人,河南河阳人,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他是唐朝中期官员、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在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行军司马,从平“淮西之乱”,一生宦海沉浮,累迁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韩愈先生作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这首五古体诗长达百韵,共计千余字,作者以雄深矫健的气势描绘了终南山奇特和光怪陆离的场景,表现出诗人内心的波澜起伏。此诗写于公元806年秋,这一年六月,韩愈自江陵召还京师任国子博士,由于职务清闲,于是耽于山水之乐。中国诗歌传统抒发诗人情感,诗意往往表现在诗歌意象的情感中,满清中叶的沈德潜先生在认为《南山诗》之体博大,以赋为诗,铺陈堆砌,其短处就在于“铸情不深”。后来的管世铭先生在《读雪山房唐诗序例》中赞誉《南山诗》“镌镵造化”,认识到《南山诗》奇险的风格,充分肯定《南山诗》独特的艺术创辟。

第二位宦海沉浮的文人是于志宁,于志宁(588年-665年),字仲谧,雍州高陵(今陕西高陵)人,唐朝宰相,北周太师于谨曾孙。于志宁原为隋朝冠氏县长,后投奔唐朝,位列秦王府十八学士。后任太子左庶子、太子詹事,教导太子李承乾。他多次进谏,但李承乾不听,终至被废。唐高宗继位后,于志宁升任侍中,又任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进封燕国公。他在唐高宗废后之事中,没有表明立场,因而得罪武则天,被贬为荣州刺史,并以华州刺史之职致仕。665年(麟德二年),于志宁病逝,追赠幽州都督,谥号定。

于志宁的出身非常显赫,他主要经历了三次重要的政治抉择。第一次是在隋唐易代之际,他以退为进,在辞官归隐之后等待时机,并果断选择了同属关陇军事贵族集团的李渊,率领族人和其他人士归顺。第二次是在唐初时,选择了李世民阵营,他在归顺李氏后历任的官职就很清楚地表明了立场。第三次是在高宗立武则天为后这件事上,他采取了迟疑观望的态度,但也因为这种暧昧的态度使得他遭到了武后的打压,被贬官外地,仕途生涯也仓皇收场。于志宁有一首诗和红楼梦有关很有名,冬日宴群公于宅各赋一字得杯:

陋巷朱轩拥,衡门缇骑来。俱裁七步咏,同倾三雅杯。

色动迎春柳,花发犯寒梅。宾筵未半醉,骊歌不用催。

第三位文人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参与纂写《新唐书》《五代史》,是北宋古文运动的代表,著有《醉翁亭记》《秋声赋》等作品。欧阳修一生宦海浮沉,曾三遭贬谪,刚劲正直,见义勇为,他的诗文和部分“雅词”表现出其性格中的这个侧面。欧阳修对有真才实学的后生极尽赞美,竭力推荐,堪称千古伯乐,一生桃李满天下。

第四位文人李商隐,李商隐作为晚唐诗坛上的巨擘,他被红楼梦作者列入重要的参考诗人名单,他的大部分诗作都是在抒发自己宦海沉浮、怀才不遇的苦闷。从少小失怙到佣书贩舂,从胸怀鸿鹄之志到卷入牛李之争,从飘零宦游到郁郁而终,他从未放弃过对晚唐统治者的竭力讽喻。读他的词,朦朦胧胧,不知所云,唯一的感受,是美、绝美,那种揪心的美,让人欲罢不能。身仕乱朝,诗人有诗人的清醒与无奈。你越是清醒,你越是无奈,你越是无奈,你就越要崩溃。

所以他诗寓曲意,辞难事隐,尤其是他的《无题》诗,让后人费尽心思,代代揣度。无论是晚唐的“情圣”,还是“朦胧诗”的鼻祖,都不足以形容他的成就。梁启超先生在《饮冰室文集•中国韵文内所表现的情感》中如是说:“义山的《锦瑟》《碧城》《圣女祠》等诗,讲的什么事,我理会不着。拆开来一句一句叫我解释,我连文义也解不出来。但我觉得它美。”李商隐宦海沉浮,仕途多舛,固然与牛李两党暗中打击有关,但是诗人性格的缺陷却是不可忽略的原因。他的一生是悲苦的一生,是失意的一生,是漂泊的一生,同时也是尴尬的一生。

第五位文人就是苏轼,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轼学识渊博,思想通达,在北宋三教合一的思想氛围中如鱼得水。苏辙记述苏轼的读书过程是:“初好贾谊、陆贽书,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既而读《庄子》,喟然叹息曰:‘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 ……后读释氏书,深悟实相,参之孔、老,博辩无碍,浩然不见其涯也。”(《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苏轼不仅对儒、道、释三种思想都欣然接受,而且认为它们本来就是相通的。这种以儒学体系为根本而浸染释、道的思想是苏轼人生观的哲学基础。

熙丰变法是北宋王朝兴衰历程中的关键历史节点,也是主宰一代文臣官吏命运沉浮的重大事件。苏轼作为中国传统文人的典型代表,他在变法洪流中的选择和经历,对于理解中国政治文化和宦海沉浮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苏轼一生从政四十年,执政二十八年,被贬谪流放十二年,先后在密州、徐州、湖州、登州、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任太守,吏部、兵部、礼部三部任尚书,并任翰林学士知制诰,位高荣殊;也先后被贬到黄州、汝州、惠州、儋州等地,颠沛流离,仕途坎坷。专制体制、党争伐害、仕途遇阻,面对无法改变的环境和局面,苏轼没有哀怨自伤、怨天尤人,转而选择那种光辉温暖、宽和透彻、醇甜成熟的人生态度。无论是为官一方,还是贬谪流放,他都保持着清廉为官、造福百姓的本色。

下面我们来看看红楼梦里的官场,红楼梦显隐两本书,显文本里的官场也和传统政治密不可分。王国维认为红楼梦"悲剧中之悲剧也",为我们展示了一个金马玉堂的悲剧世界,然在多层朦胧的悲凉之雾下,文本也真实地反映出了在小说创作时期清代的诸多世情文化,尤其以暗含深刻的贾家这个官僚本位的家庭为背景,以宝黛钗爱情悲剧为代表,生动地为我们展示了真实的清代官场文化图。一般人也认为红楼梦不光有爱情婚姻、人情世态,还有政治经济、官场文化、反腐斗争、警示教育等等,在当今不失教育、警示和借鉴作用。

红楼梦中塑造的大大小小官僚不下几十个,由儒生参加科考晋升仕宦的贾雨村官僚形象尤为突出。集中看看官僚人物典型贾雨村,表面上贾雨村开宗明义第一回出场,以“像貌魁伟”,“才干优长”、汲汲入世、痴迷仕途的“禄蠹”形象呈现于读者视野中。中途他和红楼梦另外一个核心人物张如圭仕途落马,攀附上贾政一家人再次做官,从此贾雨村的宦海沉浮始终直接关系到贾府的盛衰命运。他与以贾府为中心的四大家族和甄府均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将个人与官僚体制、官场社会紧密联结,洗心革面后的贾雨村参与枉法包庇胡乱判案的两起事关贾府利益的主要事件,贾雨村处理案件时的待人态度和处世方法,将这位官场“禄蠹”直接暴露出来,反映了腐朽没落的封建社会中人性的蜕化与堕落。

贾雨村受甄士隐接济,托林如海周旋家政,终以穷儒入仕,由知识分子成功转为封建官僚阶级,春风得意,终日盘桓于官场的大染缸中。一来知晓薛蟠是薛家之子,四大家族一损俱损,一荣俱荣,被所谓的“护官符”所限,胡乱了结了这桩冤案。以贾雨村相时而动,逐流扬波的官场哲学,他必定是要攀附逢迎四大家族,成为欲熏心的野心家投机钻营,成为集封建官僚统治阶级阴险狡诈、贪婪腐朽的典型。二来虽是贫窘,然生得腰圆背厚,面阔口方,更兼剑眉星眼,直鼻权腮。后来依靠甄士隐的帮助接济,加上自己的才学考取了进士,贾雨村最后成为对于甄士隐家族知恩不报,没有找寻甄士隐下落,也不愿意解救甄英莲的忘恩负义的典型。

在早已败亡的甄家与显赫势要的薛家之间,在各种利益冲突之下,贾雨村想到的只有自己的仕途,丝毫没有考虑甄士隐当年的恩情,而是毅然决然选择包庇薛蟠,徇私枉法,为了逢迎巴结权贵豪富之家可以随意玩忽职守,置身宦海的贾雨村,深受官场文化影响,投机钻营,倚仗权势,草菅人命,胡作非为,不为民请命,更毫无廉政可言。红楼梦在深刻揭露了贾雨村之流可恶阴险的鹰犬嘴脸的同时,也映现了当时封建社会末期黑暗腐朽之面貌。

红楼梦的显文本里,贾府里还有一位虽然不是官员,但是深度参与官场经营的人物,那就是王熙凤。王熙凤是封建大家庭的当家人,她不但主持荣国府协理宁国府,而且交通官府为所欲为。她显著特点就是“弄权”,一手抓权,一手抓钱。她把下人的月钱拿出去放高利贷从中谋利,下人及丫头们不能及时领到工资,她却“一年下来,有上千银子的进项”。在短短几年掌权中,她极尽权术、残忍阴毒,罪恶累累。她为了受贿三千两银子而毫不留情的拆散张金哥和长安守备儿子的美满姻缘,造成两青年男女徇情自杀而毫不愧疚。王熙凤不但借刀杀人逼死了尤二姐,还妨碍司法公正,贿赂官员,虚张声势,收买证人,事成后还要杀害被她利用的证人张华,手段极其残忍、毒辣。

这里再次总结一下反向求真论。反向求真论指的是在满纸荒唐言的前提下,红楼梦的作者为了掩盖必须掩盖的事实和真相,在多重掩盖真相的同时,继续运用反向描写的方法,把白的说成黑的,把善良的说成邪恶的,把美丽的说成丑陋的,把伟大的说成渺小的,把正直的说成邪恶的,把慷慨的说成自私的,把上进的说成不读书的,把宏大的说成逼仄的,把美丽的说成丑陋的以达到混淆视听和遮掩核心秘密的目的。在这里贾瑞正看风月宝鉴死亡就是最好的证明。风月宝鉴也证明了反着读才可以找到红楼梦的秘密和真谛。贾瑞正看风月宝鉴只有死亡一条路,而如果他反看风月宝鉴说不定还有存活的机会。

前文已经分析了,显文本贾雨村在官场的大染缸里浸染没多久成了一位徇私枉法、谋官牟利的私弊之徒,又一次化身为封建社会中圆滑狡诈,荼毒百姓,巧取豪夺的无耻贪官。连一向温顺平和的平儿都怒斥贾雨村“都是那什么贾雨村,半路途中哪里来的饿不死的野杂种”,这里借平儿之口,更是无情鞭挞了贾雨村的可鄙行径。还有封建官僚体制的温床中,滋生了贾雨村这样的贪官污吏,贪腐成为封建官僚制度的不治之症,廉政泯灭,入木三分地揭露了封建末世的法律虚伪性和官场政治的黑暗等等。

其实这些故事都是要反着读的,红楼梦里的皇帝是虚构的,太上皇也是虚构的,官场自然也是虚构的,红楼梦里当然也有同朝官僚之间的斗争,但是这些斗争都是善意的,真正的威胁来自改朝换代的反动势力。王熙凤破坏美好婚姻的逼死守备的儿子也是假故事,放高利贷是为了贾府的未来考虑。贾雨村的所作所为更是如此,红楼梦第四回题目说的很清楚,葫芦僧判断葫芦案,原来作者在这里是为了掩人耳目预设的假话。真实的贾雨村的原型是晚明政治里至关重要的人物,他对于贾府和甄府的贾宝玉和甄宝玉照顾有加,而且多次参与救助皇室后裔,是不折不扣的忠臣。

在注:本文参考部分专业文献。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