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夷以凤为图腾,西夏以龙为图腾,龙飞凤舞预示文明时代的来临

沉淀的过去 2024-10-08 18:23:12

以雄伟泰山和苍茫大海为自然景观的山东地域及其邻境接壤地带,自古又称海岱之区。海岱之名始见《尚书·禹贡》,源起远较后世通称的“齐鲁”为早。狭义的海岱区域,大致仅指今山东地区,特别是指今山东半岛地区。广义的海岱地区如考古的大汶口文化和海岱龙山文化的分布区域所显示的那样,则还应包括今河北省南端、河南省东部、安徽省东北部及江苏省北部。现行说法,海岱文化也可以说是黄河下游流域的古夷人文化(包括苏、豫、皖境淮河以北地区的古文化),虽然在上古时代黄河还不从现今山东地区通过。

海岱地区的古部族,包括久远的土著部族和各时期由其他地区流入而逐渐同化的部方族,以及一些由本地区流入其他地区而仍保持本土风俗的部族,古文献一般统称之为夷或东夷。

古“尸”字通“夷”字。古“尸”字有蹲踞之义,盖祭祀时的郑重姿势,正规礼节。衣,地名,衣通殷,衣为殷之别号所本。衣祀,旧读殷祀,因古衣字,也可读为“尸祀”或“夷祀”,汉人记丧礼,“尸”“夷”常通用。古“夷”字从“尸”而不从“弓”的写法,《说文》释义不正确。《说文》云:“夷,以大从弓,东方之人也。”

東夷族名的代表字初写作“尸”,三变而定为“夷”。其演变顺序是:尸一口(此字结构:上“亠”,中“尸”,下“衣”去“亠”)一衣一夷。

学者公认,商代甲骨卜辞中的“尸方”即“夷方”,“尸”乃东夷族称之本字。如:

甲午王卜,贞:......余步,从侯喜征尸方。......唯十祀。

癸酉卜,在攸。....…王来征尸方。

癸亥王卜,贞:......在九月。王征尸方,在雇。

癸卯卜,贞:......在五月。......唯王来征尸方。

在西周金文中也多见“东夷”联称:

惟周公于征伐東尸。

東尸大反,伯懋父以殷八师征東尸。

惟王伐東尸。

噩侯御方率南淮尸、東尸广伐南国。

楚国月名与尸、夷之辨:

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甲种《日书》有秦楚月名对照表:十月,楚冬夕;十一月,楚屈夕;十二月,楚援书;正月,楚刑夷。二月,楚夏杘;三月,楚纺月;四月,楚七月;五月,楚八月;六月,楚九月;七月,楚十月;八月,楚爨月;九月,楚獻马。

夏杘,即夏尸、夏夷。杘,实为尸祝之尸。尸、杘、夷通假。《左传》成公十七年曰:“吾一朝而尸三公卿。”《韩非子·内储说下》作“夷三卿”。马王堆帛书《春秋事语·卫献公出亡章》作“杘之朝”。

楚刑夷,即楚荆尸。《左传》作“荆尸”。《左传·庄公四年》:“春,王正月,楚武王荆尸授师孑焉,以伐随。”杜注:“尸,陈也。荆亦楚也。更为楚陈兵之法。”按:如杜注则此句无动词,实在讲不通。荆尸应该是刑尸,荆为刑,尸与夷通假,故荆尸即刑夷也就是于楚国正月相当的月名。故此句意即楚武王在正月“授师孑”。《左传》于此年年初记载:“春,楚子围郑。”与正月出兵之义正合。

而现存先秦文献如《左传》《孟子》《吕氏春秋》等书中的“東夷”之称已无沿用“尸”字。

1、太昊、少昊。古夷人的氏族部落,以传说中的太昊、少昊为最早。太昊和少昊时代上限“不会早于大汶口文化中期阶段”,即距今5500年至5000年左右。

太昊,风姓部族,后又称伏義氏,曾建都于陈,即今河南淮阳。太昊集团原以凤鸟为最高图腾。古文献中的大风、风后、风伯、防风氏等都是这一部族的嫡系后裔。

太皞风姓,任、宿、须句、颛臾四国是太皞之后,任在今济宁市,宿和须句在今东平县,颛臾在今费县,都在现在的山东,属东夷。

少昊,嬴姓部族,曾居于穷桑,即今山东曲阜。少昊集团以玄鸟为图腾,其神化形态即是凤。嬴姓部族、偃姓部族等都是其后。

称姓、称氏出于对图腾祖先的追念,称太昊、少昊则出于对太阳神的崇拜。

田昌五先生指出:“太皡同太昊,昊、天也,表示太阳经天而行的意思。从阳夷之号为阳,可以佐证。古人把太阳升起的地方叫作“暘谷”,或作“湯谷”。《山海经大荒东经》:“湯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扶木,即扶桑,是古人设想最东的地方。夷人奉太皞为祖宗,只是说他们自认为是太阳的子孙,或者是从太阳升起的地方产生出来的。”

早在大汶口文化早期阶段,海岱地区彩陶纹样母题中就多见圆点和圆圈,已透露出清醒的太阳文化意识。至迟到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阶段,海岱居民的太阳文化意识已经完全成熟。

太昊、少昊是处在相近地方的两个太阳神,均因部落的相近而发生了先后次序的关系。到传说五帝时代(相当于考古的海岱龙山文化时期),太昊、少昊之名更加流行,但其时两大部落集团的构成发生了重大变化。

太昊部族本居近海的沂、沭河流域和日照沿海地区,大汶口文化中期开始,一部分沿淮西迁,到晚期达到高潮。由东方而来的大汶口人,融合和吸收了当地的土著文化,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大汶口文化尉迟寺类型,这是“太昊氏以龙纪”的原因所在。

太昊集团可能原分布于今鲁中南、苏北以至黄海沿岸地区,而仍以曲阜一带为活动中心,后渐次西侵中土,其活动中心遂移至今淮阳一带。

不过,甘肃天水也称“羲皇故里”。有学者说:“史料记载,伏羲生于成纪(古地名,今天水),都于陈州(今河南淮阳)。天水伏羲庙内的伏羲圣像,是青壮年氏族部落首领的形象,而河南淮阳太昊陵中的伏羲圣像则身穿朝服,是其暮年形象。”史书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代的渭水流域就有祭祀伏羲的传统;宋代太平兴国初年(公元前976年)在天水三阳川卦台山创建伏羲庙祭祀伏羲;天水市秦州区的伏羲庙始建于明成化十九年(公元1483年)。

关于伏羲传说的溯源并无定论,专家学者观点不一。伏羲作为华夏文明的奠基者,却是普遍共识。

少昊集团可能原分布于今鲁北以至渤海沿岸地区,后随着势力的扩张,逐渐西进、南下而取代太昊集团,亦以曲阜一带为大本营,遂成为与中原势力相抗衡的主要势力集团。

当少昊集团极盛时,太昊集团的主导势力已渐次融入中土,其原来所属的东土部族则统归于少昊集团。太昊集团本以凤鸟为最高图腾,而在进入中原后,渐次与中原部族融合,遂亦改奉西夏部族的龙图腾。

太昊渐衰,少昊崛起,但东夷两大集仍并存,统称东夷集团。华夏时期的部族分野,“大致可分为以西北陝甘为原始发祥地的炎帝西羌集团,以华北辽冀蒙边区为原始发祥地的黄帝北狄集团,以华东海岱地区为原始发祥地的蚩尤东夷集团和以南方江汉地区为原始发祥地的南蛮集团。

东夷集团始终以今黄河下游流域及淮河下游以北地区与山东半岛地区的土著部族为主体。少昊集团共有“五鸟”“五鸠”“五雉”“九扈”4个胞族,胞族下又分为24个氏族,皆以鸟为图腾。凤的祖型即古人称之为玄鸟的燕子。夷字本音出自燕的方言古称,燕、偃、郯、奄、盈、嬴、益诸字皆源自夷之变音。少昊集团的后裔,自蚩尤、颛顼以下,大都有专号,皆为东夷总名。

五帝时代著名的东夷大部落,全都出自太昊、少昊两大集团,其中蚩尤、颛顼、祝融、帝喾、帝舜、皋陶、伯益等部最为著名。

2、蚩尤。蚩尤是少昊集团的“五鸠”族群酋长,也是少昊集团的核心势力,当大规模部落战争到来之时,蚩尤以部落酋长兼“五鸠”首领的身份而成为东夷军事领袖,于是也成为北狄、西夏集群的主要敌手。不过他很快失败了,没有能够进入古“帝王”的序列,而只以部族的英雄归葬于故地,后来齐人世世祀之为“兵主”和战神。

3、颛顼。源出东夷,是蚩尤的继承者,与少昊、蚩尤的关系是,少昊一蚩尤一颛顼。《吕氏春秋·古乐》:“帝颛顼生自若水,实处空桑,乃登为帝。”《尚书·大传》:“穷桑,颛顼所居。”若水,若木之水,若木即桑木;空桑或穷桑,在今山东曲阜一带或汶泗流域。《山海经·大荒东经》:“少昊孺帝颛顼。”《国语·楚语下》说蚩尤之乱后“颛顼受之”。

颛顼居空桑,为部族首领,后西迁至帝丘。《左传》昭公十七年载:“卫,颛顼之虚也,故曰帝丘。”杜注云:“卫,今濮阳县,其城内有颛顼之冢。”《帝王世纪》云:“颛顼氏自穷桑徙帝丘,于周为卫(周时卫都)。”

颛顼部是在黄帝与蚩尤大战之后发展起来的,其强盛时,活动地区自今鲁西南曲阜到豫东北濮阳,直达豫中汝水流域。

颛顼曾进行“绝地天通”的宗教改革,因有贤德,代替黄帝做了部落大联盟的盟主。

3、祝融。祝融是受颛顼之命“绝地天通”的重黎或火正黎,掌管历法、农业及民事。在颛顼部衰落后,原出于东夷少昊集团的许多部族都归到了祝融部的旗帜下,所以传说中由这一部落分化出的部族特别多。祝融部先前也活动于今河南濮阳一带,后来所属部族向东、西、南、北各方面迁徒都有。其中西迁的一个支系,包括斟姓部族和有扈氏在内,新郑为祝融之墟的传说可能与这一支系西迁有关。这一支系西迁后加入了西夏集群,斟氏、有扈氏后来都成为夏后氏的中坚力量。有扈氏当出于东夷少昊集团中的“九扈”。顾颉刚说:“夏灭有扈,为古代盛传之事,此说明夏人之征服东夷……不过有扈氏在西迁后,与夏后氏通婚,从母系而方姒姓,亦可说是夏之同姓国。”

王玉哲先生说:“祝融氏族本属于东夷系统,后来迁到南方的苗蛮地区。虽然他们不属于苗蛮集团,但由于其势力强盛,因而成为南方氏族的主要代表。”楚人奉祝融为祖先,并不就证明祝融曾为南方苗蛮集群的首领,南迁的芈姓原只不过是祝融部氏族中的一个支系。《国语·郑语》载祝融后裔有己、董、彭、禿、妘、曹、斟、芈八姓,后来八姓又派生出不少支族,建立了许多国家,分布地域很广,几乎遍及中原及其周围地区。

4、帝喾。帝喾部原属太昊集团,后从属于颛顼,活动于太昊集团旧地,即今鲁、豫、皖交界地区,今淮阳、商丘、虞城等都曾是其活动中心。

帝喾是五帝之一。五帝,即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商人以帝喾为高祖。甲骨卜辞中称高祖者共三人:一是高祖夔,为商的始祖契的父亲帝喾;二是高祖乙,即大乙汤,为商朝灭夏开国之王;三是高祖王亥,则为上甲微之父,为商朝以日为名的始祖之所自出。王亥的“亥”字旁边加上一个“鸟”字,表示早期商族以鸟为图腾。

5、虞舜。舜部族出于帝喾部,以氏族图腾言属于俊鸟氏,以部落名号言则称有虞氏。其部族或其分支不断迁徙,故有舜为冀州人的说法。余太山先生说:要之,将《史记·五帝本纪》与《孟子·离娄下》记载结合起来,亦可见舜率所部如虞氏自鲁经卫迁晋,因而终于从“东夷之人”变成了“冀州之人”。

6、皋陶。皋陶生于今山东曲阜而葬于今安徽六安,其后裔有英、六、蓼及群舒,春秋时全都在今六安、舒城一带。皋陶部原出于东夷太昊集团,因太昊集团较早自今鲁中南向豫、皖交界地区移动,所以其后亦多散布于江淮间,后来山东半岛反而找不到皋陶之后。皋陶偃姓这一支系不尽是太昊集团后裔,其中也有原出于少昊集团的氏族。皋陶部族世袭职责是创制刑法和治狱,在中原部落大联盟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7、伯益。伯益部是五帝时代后期原东夷少昊集团后裔的总代表,其势力远超于皋陶部。伯益部强盛时控辖范围相当于原少昊集团的分布区。《史记·秦本纪》记载,嬴姓后裔建立方国者,有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运奄化、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修魚氏、白冥氏、蜚廉氏,以及同出于蜚廉氏的秦、赵。其中可考者,徐氏在今苏北徐州一带,郯氏在今山东郯城境,莒氏在今山东莒县境,终黎氏在今安徽凤阳县境,运奄氏在今山东曲阜境,黄氏在今河南潢川境,江氏在今河南正阳境,蜚廉氏在今山东费县一带,大致分布于从鲁东南到豫东南的一条弧线上,约略在皋陶部后裔活动区的北侧。

根据史料记载,伯益初居费地,始封莱芜,避居青州,是嬴秦人的始祖。

据少昊氏迁移与发展的考古学探索,少昊氏是史前东夷人的重要支系。考古发现的陶文和大墓证明,少昊氏不仅存在于大汶口文化时期,而且还延续到龙山文化时期,期间经历了不断迁移和发展的过程,其中大汶口晚期以苢县陵阳河一带为中心,到大汶口末期迁到五莲丹土一带,龙山早中期又迁到日照尧王城、两城等地,在滨海地带形成超大规模的中心,龙山中期之末迁到了临朐西朱封一带,到龙山晚期又迁到曲阜一带,期间经历了从古国到方国的社会转变,最后被东夷新崛起的皋陶、伯益等政权实体所取代。

李泽厚先生说:龙飞凤舞——也许就是文明时代来临之前,从旧石器渔猎阶段通过新石器时代的农耕阶段,从母系社会通过父系社会家长制,直到夏商早期奴隶制门槛前,在中国大地上高高飞扬着的史前期的两面光辉的、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图腾旗帜。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