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双碳”承诺再立新目标,碳市场牛市要来了

环球零谈谈 2024-12-12 03:16:08

图片来源:Shutterstock

摘要:

中国“双碳”承诺再立新目标、市场扩容、刚性约束、配额收紧、市场需求等结构性原因,都在强化碳价格信号引导。碳市场牛市已至,碳资产管理市场将成为新一轮造富机会。

撰文 | 王磊明

编辑 | Tang

→这是《环球零碳》的第1323篇原创

在“双碳”目标引领下,中国未来十年的经济运行结构将发生巨变。特别是随着2030年碳达峰承诺的临近,中央又提出了新要求。

11月11日-24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COP29)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召开。

习近平主席特别代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丁薛祥在致辞中提出,“中方将提交覆盖全经济范围、包括所有温室气体的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全经济范围”、“所有温室气体”,这个表态透露了很多变化,体现了中国继续推动双碳目标和绿色转型的决心,将对经济结构和企业运行产生重大影响。

此外,2026年,我国将迈入“十五五规划”时期,根据国务院办公厅8月印发的《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工作方案》,“十五五”时期,我国将碳排放强度降低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约束性指标,开展碳排放总量核算工作,不再将能耗强度作为约束性指标。这意味着整个社会都将迈入碳约束时代,这将涉及更多产业、企业,对地方政府的考核也会发生变化。

这些转变,不可避免对全国碳市场产生重大影响,企业的运作方式也必须纳入碳资产管理议程。一个由政策引导,市场需求拉动的碳市场“牛市”即将到来。

01

中国“双碳”承诺再立新目标

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巴库大会世界领导人气候行动峰会上,丁薛祥副总理的发言,透露了中国在“双碳”承诺上的新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国家自主贡献。第二十一次缔约方大会(COP21)通过的《巴黎协定》规定,各国应制定、通报并保持其“国家自主贡献”,通报频率是每五年一次。2015年、2020年中国先后两次提交了2030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

2025年我国将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通报第三次国家自主贡献,锚定的时间点是2035年。虽然只是往前推进了5年,但由于我国将于2030年前碳达峰,意义就不一般了。

碳达峰后,我国将实施以总量控制为主、强度控制为辅的碳排放双控制度。以欧盟碳市场的四个阶段作类比,全国碳市场走过了第一阶段(2021-2024年);伴随强制减排扩容、自愿减排重启,即将步入第二阶段(2025-2030年);从2031年开始,全国碳市场进入第三阶段,迈入“总量管控”时代。

二是覆盖全经济范围。前两次的国家自主贡献只覆盖了非化石能源及发电、森林蓄积量等指标,新的国家自主贡献将覆盖全经济范围。全经济范围可对应到全面绿色转型、全国碳市场的扩容,或将针对工业生产、资源循环等领域提出减排目标。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提出“到2035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基本建立,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广泛形成,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取得显著进展,主要资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全国碳市场作为中国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和推动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核心政策工具,初期将发电行业纳入,推动了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使得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目标提前6年多实现。随着越来越多行业的逐步纳入,将为覆盖全经济范围提供重要支撑。

三是包括所有温室气体。我们都知道,碳达峰目标只包括二氧化碳。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包括所有温室气体,指的应该就是《京都议定书》及其修订案中规定控制的7种温室气体:CO2、CH4、N2O、氢氟碳化合物(HFCs)、全氟碳化合物(PFCs)、SF6、NF3。

碳市场将扮演重要角色。一方面,随着控排范围的扩大,更多的温室气体将包括其中,如电解铝行业新增CF4、C2F6等全氟碳化合物的管控;另一方面,随着更多自愿减排方法学的发布,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将包括在内,如煤矿瓦斯利用针对的是CH4。

02

碳价上涨预期拉满

9月9日,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公开征求《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水泥、钢铁、电解铝行业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的函。《方案》明确2024年作为水泥、钢铁、电解铝行业首个管控年度,2025年底前完成首次履约工作。

水泥、钢铁、电解铝三大行业纳入,重点排放单位新增约1500家,覆盖排放量新增加约30亿吨。加上以前2000多家的发电行业,总共有望覆盖80多亿吨的碳排放。

市场扩容,短期有望让碳市场短期有“量价齐升”。

10月以来,全国碳市场碳价一直在百元以上,10月、11月均价分别达到102.4元、103.9元,创历史新高。

注:全国碳市场碳价走势图. 来源: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一波碳价上涨,有履约驱动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这次碳价长期站稳100元以上,市场扩容、刚性约束、配额收紧、市场需求等结构性原因,都在强化碳价格信号引导。

2024年2月发布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为碳市场“立法”,明确对未按照规定清缴其碳排放配额的重点排放单位加大处罚力度,以经济负激励的方式,促使企业按时足额履约。

此后至4月底,碳价迎来一波“小高潮”,从74元/吨一路升至103元/吨,上涨近40%。

7月,《2023、2024年度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发电行业配额总量和分配方案(征求意见稿)》发布,一方面调整了配额核算口径,收紧配额总量,扩大了配额缺口企业数量和缺口规模;另一方面,引入碳配额结转政策,通过设置“有效期”(最迟结转到2025年),并与净卖出量挂钩,鼓励配额盈余企业出售配额,增加了市场流动性。

此后至今,利好政策叠加清缴履约,配额行情被引爆,从90元/吨一路升至105元/吨,创历史新高,并持续保持高位。

03

碳资产管理新时代

碳市场的定价功能使得碳排放从“负担”转化为“资产”,具有稀缺性、收益性、投资性、全球性等属性。

稀缺性说的是强制减排配额收紧、自愿减排供给不足,碳排放权或减排量变得稀缺;收益性说的是企业的盈余配额和减排量可以出售变现;投资性说的是利用市场价格波动、配额发放和清缴之间的时间差,可以获利。

一旦碳排放的稀缺性、收益性、投资性发展成熟,碳市场的金融属性就能同步发展起来,进而提高市场的流动性和活跃度。

此外,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与碳价挂钩、COP29启动全球碳市场,使得配额、减排量具有了全球性。

碳资产主要包括碳配额、碳信用(如CCER),以此为基础,发展出碳排放权抵质押贷款、碳减排贷款、碳资产回购、碳债券等碳金融产品,可以为企业绿色低碳项目建设运营募集充足的低成本资金,也为银行等金融机构以及第三方管理机构开辟了碳市场参与渠道。

引自《碳金融产品》(JR/T 0244—2022),作者绘图

除了碳市场,CCER(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开发也成为热点。12月3日,国家电投山东半岛南3号301.6MW海上风电项目成为自愿减排市场重启后首个完成登记的项目,年减排量约50万吨。

碳价上涨预期带动节能减排技术发展和碳资产价值提升,正成为继现金资产、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后企业的又一新型资产。碳资产管理得当,不仅可以减少经营成本,还可以增加盈利,并提高可持续发展竞争力,已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爱企查显示,中国现存碳资产管理相关企业5500余家,2023年以来新成立的超过2000家。

两大电网、“五大四小”电力集团、“三桶油”以及能源类地方国企纷纷成立了碳资产管理公司/部门。

以国家电网旗下的英大碳资产为例,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2577万元,同比增长18倍,首次实现经营性盈利;2022年营业收入4840万元,同比增长87%;净利润 834万元,同比增长283%;2023年营业收入6174万元,同比增长27%;实现净利润908万元,同比增长8.91%。

引自《国网英大股份有限公司2023年年度报告》

第三方碳资产公司汉能碳(2023年摘牌)、贵州黑碳、天德泰、杭州超腾(2020年摘牌)、嘉德瑞、埃文低碳、卡本新能(2021年摘牌)、广州绿石先后挂牌新三板,还有一大批非上市公司加快碳资产业务布局和融资。

以埃文低碳为例,2022年实现营收1.65亿元,同比下降7.3%,净利润1760万元,同比下降42.6%,这与2022年非履约期碳价低迷而2021年履约年碳价涨幅较大有关。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1.87亿元,同比增长12.84%,净利润2246.71万元,同比增长27.65%。

可见,碳资产管理的盈利水平与碳价高低密切相关。未来,伴随碳价的走高,碳资产管理领域将迎来更多入局者,现存企业也将得到较好的回报。

根据碳阻迹联合灼识咨询发布的《中国碳管理市场规模预测》,中国碳管理市场规模在2025年将达到1099亿元,2030年将达到4504亿元,2060年将达到43286亿元。

碳市场“牛市”已至,碳资产管理市场再起波澜,谁能成为“执牛耳者”,把握住新一轮的“造富”机会,让我们拭目以待!

作者简介:王磊明,北京大学环境科学硕士,主要从事节能环保及碳达峰碳中和研究。

免责声明:

本文仅用于学术交流和传播,不构成投资建议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