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王府那些事儿6-整个明朝时期出现在北平的王府通鉴

吕布省愚 2024-04-23 06:26:49

(本文的所有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总计2600字,阅读完大概需要 8 分钟)

省愚杂谈讲历史,

明朝故事说不完。

若愿留得青山在,

也难诉说也难圆。

朋友们,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这里是您的老朋友,比较孤独寂寞又爱抓住历史细节的-省愚杂谈。

《明朝王府那些事儿》系列内前面五辑,我们讲述了明朝王府残留痕迹以及明朝时期出现在陕西和山西两省王府的起因与结局。在如今这人人皆可发声的互联网世界中,省愚所敲击的文字,静静地躺在这世界的角落里,也就如同鄙人一贯喜好一般,将一些历史小人物的细节搬上舞台,进行演绎与诉说。

惟妙惟肖

讲完了陕西与山西的明朝王府,下一个应该是哪个地方呢?不用细说,您或许已经可以猜到,这一辑,咱们讲述明朝时期出现在北平的王府通鉴。有道是:“读史知兴替,来者犹可追。读史知未来,鉴往纠昨非。”准备好了吗?今天的明朝历史故事,即将启程。

·北平燕王府,牵动时代脉络

问大家一个问题啊,您觉得明朝修建的这么多座王府,有哪一座王府对于华夏历史的变迁影响最为深刻呢?嗯,是的,这个问题或许有一点脑筋急转弯的既视感,省愚认为,这座王府必然只能是北平的燕王府。因为在后续的沧桑变迁里,这座北平的燕王府经过岁月的佐证,摇身一变成为明朝与清朝的两朝皇宫。

洪武三年四月,是为公元1370年的初夏,朱元璋首次分封诸子,当时刚过完十周岁生日的四子朱棣本封为燕王,封地自然也就是前朝元朝大都的所在地,朱元璋攻下元大都之后,将其改名为北平府。随即,元朝的旧宫被改建为燕王府。

洪武六年,朱元璋突然下令“王府公厅造作可暂停罢”,然而就在此番下令的基础上,老朱也透露出对于老四朱棣特别的关爱。燕王府“社稷、山川坛望殿未覆瓦,王城门未甃,恐为风雨所坏”,遂命工匠完成剩余工程。直到洪武十二年,也即是公元1379年,燕王府才彻底竣工,然而早在一年前,朱棣便已就藩,换言之,朱棣带着后来的徐皇后与仁宗朱高炽在清水烂尾房里还住过一年。当然,这句是玩笑话,您莫见怪。

恢弘几许?

根据史书的记载燕王府的规制大致应该与秦王府、晋王府的规制类同,或者略小于两位兄王的府宅。燕王府为承运殿十一间,圆殿、存心殿各九间,周围廊庑一百三十八间。殿之后为前、中、后三宫,各九间,周围廊庑九十九间。王府四门依制命名,共有宫殿室屋八百一十一间。

而关于燕王府的位置,其实一直存在着争议。读到此处,或许您会质疑,燕王府不就是现在的故宫么?所以燕王府就在现在故宫的位置啊!然而实际上,后来改建皇宫的时候,有过重新选址,最初燕王府的选址大概率并不是现在的故宫所在。

关于燕王府的具体位置,长期以来一直有两种说法。

其一,学界认为,朱元璋有考虑到为防止老四割据一方给予其逾制的假想,便在最初仅以元朝隆福宫为燕王府,或者在隆福宫的旧址上重建或者扩建。此处的隆福宫也即是后来的西苑。

这种说法始于明中期的一些文学作品中。

如,严嵩《钤山堂集》称西苑仁寿宫“乃成祖潜邸”;

另一部作品《涌幢小品》称“文皇初封于燕,以元故宫为府,即今之西苑也。靖难后,就其地亦建奉天诸殿。十五年改建大内于东,去旧宫一里许”;

而《春明梦余录》则称“燕府因元旧宫,即今之西苑”;

清朝的《光绪顺天府志》“明成祖初封于燕,其邸即元故宫……太宗登基后,即故宫重建奉天三殿,以备巡幸受朝。永乐十五年始改建皇城于东,去旧宫里许,悉如金陵之制”。

因为明清时期大量文献引用此说法,所以直到民国及现代,皆多沿用此观点。

另一派说法认为燕王府位于元朝故宫内,但多是将“元故宫”理解为元朝大内。因燕王府系元朝旧内,建筑多有逾制,故明太祖在洪武十一年十二月特地诏谕“除燕王宫殿为元旧,诸王府营造不得引以为式”。

建筑其实最能体现历史的真相

总之,两种说法皆有迹可循,然而实际上两种说法所叙述的位置相差的距离也并不遥远。后来的故事,大家也就知道了,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燕王摇身一变成为永乐皇帝。

从永乐四年起,朱棣开始营建北京宫城,并且立下“天子守国门”的规矩,也为后续迁都北京打下基础。

永乐八年,朱棣在即位后首次巡狩北京,将燕王府改为行在,并予以升格。

原燕王府正中为奉天殿,左右二殿,南为奉天门,左右为东西角门;奉天门南为午门,午门之南为承天门,为五间木牌楼建筑。奉天殿之北为华盖殿、谨身殿、凉殿、暖殿、仁寿宫、景福宫、仁和宫、万春宫、永寿宫、长春宫等,共建屋宇一千六百七十楹。

永乐十九年北京宫殿营建完毕后,西内改为西宫。嘉靖二十一年改为万寿宫。后来,这座当初守在北方国门的王府成为几百年华夏中心之所在。历史的文化变迁,也就悄然绑定在这座王府所演化的紫禁城的每一块砖墙与琉璃瓦中。

·差一点成为卫河边的守望者

顺便说一句,其实在朱元璋建立明朝的初期,在北平布政使司,差点还有另外一座王府。

于北平布政使司的大名府,也即是今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差一点留下了一座明朝王府。不过,我们从结果推导原因,好在王府没有修在此地,否则也只会成为大自然吞噬人类文明的牺牲品。

洪武十一年正月,明太祖封第十五子卫王朱植于此,因王年幼,未建王府。大名府的封地,为何封号叫卫王呢?因为,此处有着一条卫河,也正是这条卫河为后面的历史脉络埋下了伏笔。

深邃与深远并存

洪武二十五年三月改封朱植为辽王,封国广宁卫。所以,年幼未能修建王府的卫王也与大名府彻底失去了缘分。洪武三十一年,那一年朱元璋驾崩,也就在这一年,卫河决口,故大名府城被淹没。不知道朱植一方面沉浸在失去父亲的悲伤中的时候,是如何看待这大名府被淹没之事的呢?

·大宁卫宁王府,你可知几多忧愁?

洪武二十四年四月明太祖封第十七子宁王朱权于北平都指挥使司大宁卫,因此此子的封号宁王也出自于此。此处的大宁卫,也即是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宁城县。

洪武二十六年,十五周岁的朱权就藩,朱元璋也其在早些时候建好宁王府。

言及此,就不得不多说一句宁王,朱权在靖难之役完全是被自己的四哥绑架了被迫参与靖难的,对于他来讲,那些纷纷扰扰并非能够进入他的内心。然而,被迫参与靖难的时候,这座独守在边塞的王府见证了朱权的无奈,也印证了他于永乐元年又被迫迁徙封地至南昌的抉择。历史的尘埃,最终都被宁城县宁王府的消散,一并消失在历史的烟云中。

对于宁王的故事,您还请别急,以后,咱们一定会细讲。

偷走时间的钥匙,每一个心灵都会有守护波澜的时刻。谢谢您的观摩,让我们静静等待下一辑的到来。

0 阅读: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