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区分溶血性黄疸、阻塞性黄疸、细胞性黄疸?中医对黄疸是怎样认识的?

脊康杏林 2023-12-24 08:26:10

黄疸是由于胆红素代谢紊乱导致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表现为皮肤、巩膜、黏膜等组织黄染的临床症状。根据黄疸的病因,常见的有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和阻塞性黄疸三种类型。

(1)溶血性黄疸:由于红细胞在短时间内大量破坏,释放的胆红素大大超过肝细胞的处理能力而出现黄疸.血清中胆红素的增高以间接胆红素为主.如新生儿黄疸,恶性疟疾或因输血不当引起的黄疸,都属于这一类.后者可有寒战,发热,头痛,肌肉酸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尿呈酱油色,有血红蛋白尿,但尿中无胆红素.

(2)肝细胞性黄疸:由于肝细胞广泛损害,处理胆红素的能力下降,结果造成间接胆红素在血中堆积;同时由于胆汁排泄受阻,致使血流中直接胆红素也增加.由于血中间接,直接胆红素均增加,尿中胆红素,尿胆原也都增加.肝炎,肝硬化引起的黄疸属于这类.

(3)阻塞性黄疸:胆汁排泄发生梗阻(可因肝内或肝外病变所致,常见为胆道梗阻),胆中的直接胆红素反流入血而出现黄疸.在临床上可检测到血清中直接胆红素含量增加,尿中胆红素阳性而尿胆原却减少或消失.由于胆红素等胆类物质在体内潴留,可引起皮肤瘙痒与心动过缓.胆石症,肿瘤等压迫胆道导致的黄疸属于这类。

以上是三种黄疸类型的简要介绍,具体的诊断和治疗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和相关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评估。

中医对黄疸是怎样认识的?

中医对黄疸的认识历史悠久,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黄疸的记载。中医认为黄疸是由于湿热、疫毒、瘀血等原因导致胆腑瘀积,胆液溢出体表而形成的。黄疸的病机主要是脾胃运化功能失调,导致湿邪内生,进而影响胆液的正常排泄,最终形成黄疸。根据不同的病机和症状,中医将黄疸分为阳黄、阴黄和急黄。

阳黄是由于湿热蕴蒸、肝胆疏泄失常所致,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黄色鲜明,伴有发热、口渴、小便黄等症状。阳黄的治疗以清热利湿、疏肝利胆为主,常用的方剂有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等。

阴黄是由于脾虚湿滞、寒湿阻遏所致,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黄色晦暗,伴有脘腹胀满、食欲不振等症状。阴黄的治疗以健脾利湿、温中散寒为主,常用的方剂有茵陈术附汤、黄芪建中汤等。

急黄是由于湿热疫毒炽盛所致,表现为黄疸迅速加深、皮肤瘙痒、高热烦躁等症状,甚至出现神昏谵语、痉厥等危象。急黄的治疗以清热解毒、凉血开窍为主,常用的方剂有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等。

除了药物治疗外,中医还注重饮食调理和生活方式的改善。患者应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心情舒畅,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食辛辣油腻之品。同时还可以通过针灸、推拿等中医治疗方法来缓解黄疸症状。

总之,中医认为黄疸主要是由于湿邪内生,影响胆液的正常排泄而形成的。根据不同的病机和症状,中医将黄疸分为阳黄、阴黄和急黄,并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和方剂来调理患者的身体状况。同时患者还应注重饮食调理和生活方式的改善,以帮助恢复身体健康。

2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