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气好到「逆天」!那些早期发现癌症的幸运儿,究竟如何做到的?

咚咚的记事本 2024-08-07 17:30:34

在临床上,我们对癌症的治疗有这样的金句:勤筛查、早发现,早治疗。

确实如此,即便近些年来不断有革命性的抗癌药物上市,但想要治愈癌症,最佳的方案依然还是早期发现癌细胞,通过根治性手术实现对病灶的彻底切除。

然而最大的问题在于:「起病隐袭」是癌细胞最可恶的特性。由于我们的器官大多没有痛觉神经,往往受到癌细胞的侵蚀人体也并不可知,当我们发现癌症踪迹时,超过60%的患者已经属于晚期了。

当然,这个世界上也不乏一些「幸运儿」,能够在癌症非常早期的时候就因为种种巧合,幸运的发现癌症存在的痕迹,并顺利完成切除。在临床上,I期癌症的五年生存率一般超过90%,即「临床治愈」的概率大于90%!真的非常令人羡慕。

今天,我们总结了一些幸运儿在社交媒体中分享的早期发现癌症的小故事,看看他们都在哪些方面走了好运吧:

医学生课堂做示范,意外发现癌症踪迹

第一个故事,来自一位幸运的医学生分享。

在一堂影像学的演示课堂上,这位同学心血来潮,报名了课堂上的CT检查。片子拍完后,老师和其他同学们一起对照着片子,开始学习肺部的结构。

在开始讲解前,影像学老师信心满满的告诉大家:“你们年纪还小,这个年纪的肺部都很干净,不会有啥问题的。”随着CT图层的变化,几十秒后老师突然开始沉默,然后清退了班上的其他同学,并神情严肃的告诉她,下了课以后会带着她到医院复查一次增强CT。

复查完毕后,有了这样的对话:

“你也是学医的,那么就不跟你兜圈子了,从复查的CT结果来看,大概率是早期的肺癌。”

“抓紧联系一下家里人,我会帮你推荐个外科大夫,尽快手术”。

“不应该啊,你还这么年轻……”

当晚,这位懵逼的医学生就在老师和师兄师姐的帮助下,住进了医院,确定了手术时间。

由于病灶并不大且就在肺部浅表位置,这个简单的胸腔镜手术只花了一个半小时就完成了。最终切除的病灶为0.9cm*1.1cm,病理检测为微浸润型腺癌。好在术后医生判断病理分期仅为IA期,后续再次复发的可能性非常小。

在职医生敏锐发现身边五位亲友早期癌症,谨慎是癌症最好的雷达!

第二个故事,来自于一位在职的医生,职业的警惕让他帮助身边的五位亲友均在早期及时发现了癌症,顺利切除。

第一位是这位医生的父亲,由于职业习惯,他早早就为自己的家人们制定了每年一次或半年的一次的体检,并且这位医生根据家庭成员不同的情况,为他们「量身定制」了体检方案。

在进行胃肠镜检查时,他的父亲发现了两颗息肉,切除后病理检测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实际上就是肠癌的高危因素,又被称为肠癌原位癌。

第二位也是他的亲人。在经历了不明原因的暴瘦后,这位医生非常警惕的给他进行了全身体检,却并未找到原因,参与体检的医生也百思不得其解。仔细思索之后,故事的主角果断加开了一个甲状腺B超。

就是这个关键的甲状腺B超,带来了巨大的逆转:甲状腺部位发现一个5毫米的结节。经过主角仔细判断,结节虽小,但它的血供情况非常奇怪,并且形态也偏向恶性,果断建议进行手术。术后的病理显示:未分化甲状腺癌,且恶性程度不低。所幸经过手术、放疗的治疗后,病情一直未出现复发。

而第三位、第四位都是主角的朋友。在接受了主角定期体检的建议后,先后在肺部CT中,发现高危小结节的存在,手术切除后,两位朋友都不幸罹患了肺腺癌,但都好在发现的比较早,均在手术+辅助治疗后实现了病灶的完全缓解,至今未出现复发。

而第五位是主角的长辈,身体上的黑痣出现反复溃破,主角建议她切除后进行病理检测,最终检测结果为:恶性黑色素瘤,好在发现的及时,可以进行根治性切除。

咳出肿瘤尸体!这位幸运儿堪称天选之子

第三个故事,来自于一位护士的分享。

在一次照顾门诊输液的患者时,她发现一位患者始终在咳嗽,且程度非常严重,脸都咳得通红。出于职业的性质,她马上开始帮助这位患者,而这位患者告诉她刚刚咳出了一块暗红色的血块。

一看这个患者咳出所谓的“血块”,她立刻就警惕了起来:很多肺癌患者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于是,护士小姐姐立马叫来了医生,并对这块组织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为:肺鳞癌。经过后续检查,大家才恍然大悟:这位患者的肿瘤组织长到了肺部的边缘,长大的肿瘤组织没有依托,只能被咳出体外。

而后续的检查也进一步坐实了这位患者「幸运儿」的身份:虽然肺部的肿瘤已经成了一定的规模,但它并没有出现远端转移,具备根治性手术条件。在进行根治性切除后(2021年),截止目前,这位患者一直没有出现复发的情况。

有限的体检建议

从刚刚的三个故事来看,虽然偶然因素占据了我们发现早期癌症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但定期的体检,同样是发现早期癌症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因此,我们为大家带来了一点防癌体检的建议:

中国癌症头号杀手——肺癌

指吸烟指数≥20的人群(吸烟指数计算方式:每天吸烟数(包)x吸烟年份),应该自55-74岁开始每年至少进行一次肺癌筛查;

吸烟指数≥30的人群,则应将筛查年龄放宽至50-80岁,在这个年龄阶段每年至少进行一次肺癌筛查。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胸部X光在肺癌的筛查方面辨识度很低,并不能给健康人群中的肺癌患者带来准确的识别。真正有效的肺癌筛查,叫做胸部低剂量螺旋CT(LDCT),这类CT其实就是普通CT的一个“弱化版”,检查时辐射要较正常CT更低,而在针对肺癌的筛查问题上,则丝毫不逊色于普通CT的识别度。有临床研究证实,针对高风险肺癌人群来说,每年进行低剂量螺旋CT的筛查可以有效降低肺癌的死亡率。

一半是吃出来的癌症——结直肠癌

大多数结直肠癌都是经过5~10年的肠息肉发展形成的,只要在肠癌的高发年龄段,保持每5年做一次结肠镜检测,提前切掉可疑的息肉,就可以有效预防结直肠癌。

首先说说非高危人群的筛查建议:

● 从45岁开始,我们就应该有意识的进行结直肠癌的定期筛查;

● 从76岁开始,我们则需要根据身体状况及预期寿命来决定,是否需要继续接受结直肠癌筛查;

● 大于85岁,则不应再接受结肠癌的筛查。

而对于存在高危因素的人群,筛查的时间则需要大大提前,从21-45岁之间就要开始更加频繁的进行结直肠癌筛查,以避免遭遇癌症的侵袭。到底存在哪些情况才算做是高结直肠癌风险的人群呢?以下是高风险因素:

家族中有多位亲人存在结直肠癌史或某些类型的息肉病史;

曾罹患过结直肠癌或某些类型的息肉病史的患者本人;

炎症性肠病个人病史者;

遗传性结直肠癌综合征家族史,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症或林奇综合征;

腹部或骨盆区域放疗史

……

中国女性最难逃的癌症梦魇——乳腺癌

提起乳腺癌的筛查,就需要从年龄说起。对于正常人群而言,乳腺癌需要自21岁开始就要多加注意。在21-45岁阶段,女性朋友要随时注意自检自查,时刻关注自己乳腺的情况;

40-54岁阶段,可以选择每年都进行一次乳房X光检查(俗称钼靶);55岁及以上,可以选择每年进行一次X光检测,也可放宽到2年一次进行X光检测。

但对于高危乳腺癌人群而言,从30岁开始就应该每年进行一次X光检查。高危人群的特征包括:

存在BRAC1/2基因突变的人群;

一级亲属(直系血亲)中存在BRAC1/2突变,并且自身未进行基因检测的人群;

30岁以前接受过胸部放疗的人群;

患有李-佛美尼综合征、考登综合征等特殊情况,或一级亲属有上述情况的人群。

乳腺癌筛查方法包括乳房X光检测(俗称钼靶)、乳房核磁共振检查及乳房临床检查或自查。

胃癌:每2年1次胃镜检查

40岁以上,胃癌高发区、幽门螺杆菌感染者、有各种各样“老胃病“、有胃癌家族史或长期烟酒史人群,每2年做一次胃镜。其他的上消化道造影、血清蛋白酶源检测等,作为辅助手段,胃镜是最优选。

肝癌:AFP+腹部B超

在中国,超过80%的肝癌患者,都是由于乙肝病毒或者丙肝病毒长期慢性感染导致的。

对于有肝癌家族史、肝炎病毒携带者或者慢性肝病、肝硬化患者,建议每半年筛查血清AFP水平+腹部B超。正常人,可以每年或定期复查。

食管癌:还是胃镜

40岁以上、食管癌家族史、长期烟酒、长期烫食、长期腌制食物等人群,每年1次胃镜。

宫颈癌筛查:HPV+宫颈细胞学

我国超过90%的宫颈癌都是由于HPV病毒持续感染导致的,而HPV感染通常从有性生活开始就是高风险了。

因此宫颈癌筛查,从有性生活开始一直到65岁,每年3年一次HPV-DNA+宫颈细胞学。如果有阳性发现,缩短筛查的间隔(比如每半年一次、每1年一次等)。

鼻咽癌:高危人群,EB病毒相关筛查

鼻咽癌是中国特色的肿瘤,全世界超过一半的鼻咽癌病人均在中国,尤其是广东、广西等华南地区。

鼻咽癌中95%的病人与EB病毒长期慢性感染有关,因此鼻咽癌的筛查,推荐EB病毒DNA以及鼻咽镜检查。此外,2015年底,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专家们专门开发了一款利用外周血、唾液等标本,对高发地区、高危人群的鼻咽癌预警芯片,目前已经投入临床使用。

1 阅读:247
评论列表
  • 2024-08-10 05:28

    就这个筛查费一年就好几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