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中国足球不断被人诟病,每逢大赛不是掉链子,就是在掉链子的路上。
走出去似乎成了横在中国球员面前的一座大山,可望而不可及。
看看日本和韩国,五大联赛踢上主力的不在少数,而我们呢?
当然在历史长河中,我们也曾有不少球员曾经走出去,他们称得上先驱。
本期一起盘点一下,国内球员登陆各国联赛的第一人。
注:第一人并非一定是首个加盟,也可以是成就最高者。
一、英超:孙继海毫无疑问,孙继海是英超第一人,且长期占据主力右后卫,绝非打酱油之辈。
英超效力曼城6个赛季,出场151次,贡献4个进球和7次助攻。
英超高光时刻当属那次极限回追,体现中国球员不放弃的精神。
说起来早在98年他便登陆英甲,不过彼时还太年轻,赛季吃到2张红牌。
此后返回大连实德,直到02年初以200万英镑正式转会曼城。
很多人会以“当时曼城不是豪门”为由质疑孙继海实力。
这完全没道理,6个赛季英超主力不是谁都能做到,称其留洋第一人当之无愧。
此后李玮峰、郑智等也踢过英超,但表现远不及孙继海。
反面教材:董方卓
在曼联仅有一次出场,伤病和性格让他无法立足。
但话说回来,小董在比乙安特卫普队获得成功,05-06赛季28场进18球,让曼联决定召回他。称其比乙第一人不为过。二、英甲:范志毅上文提到98年孙继海留洋,当时跟他一起的便是范志毅。
那年夏天老范以60万英镑去了水晶宫,年薪20万英镑。
在英甲范志毅是当仁不让主力,共出场88次,贡献4球3助。
若非01年世预赛,范志毅还能继续水晶宫主力生涯。
也正因此水晶宫才将其挂牌,01年以50万英镑转投苏超邓迪联。
足总杯对抗巅峰期欧文不落下风成为老范高光时刻。
而且在英甲他同样是多面手,球队领先踢中卫,落后时会顶上当前锋。
而在范志毅之后,张恩华于2000年底租借加盟格林斯比,立刻成为防线主力。
同样因备战世预赛遗憾没有留下。
三、苏超:范志毅01年老范转会邓迪联,体检情况令球队吃惊,再踢两三年毫无压力。
然而仅仅踢了18比赛,攻入2球后便离开了苏超。
原因很简单,范志毅要保持状态备战02年世界杯。
当时邓迪联晋级季后赛可能性已很小,一旦错过转会窗口,休赛期将无球可踢。
这才导致他租借加盟上海中远,为了世界杯这批球员确实牺牲很大。
此后杜威也曾加盟苏超,但仅仅踢了半场便被打入冷宫,不具备比赛能力。
四、意甲:马明宇2000年8月马明宇加盟佩鲁贾,成为登陆意甲第一人。
但这笔交易有太多场外因素,首先是赞助商要求有亚洲球员,其次佩鲁贾也想开拓亚洲市场。
马儿虽是国家队主力,但真不具备在西甲踢主力的实力。
接球后观察加调整,对手早已在眼前,因此被队友称为:技术平庸,只剩态度。
在意甲马儿没有上场记录,妥妥打酱油。
国内球员确实在技术上跟五大联赛差距太大,无法服众。
坦率说,马儿所谓意甲第一人水分大的能淹人,奈何偏又找不出第二个。
五、西甲:武磊毫无疑问,武磊是中国球员在西甲赛场上的天花板。
19年初西班牙人以200万欧签下他,这可不是商业因素在运作。
虽然西班牙人随后降级,但武磊依然在西甲留下49场8球1助表现。
留洋期间,为西班牙人出场126次,贡献16球6助。
高光时刻当属攻破巴塞罗那球门,也是中国球员攻破最强俱乐部记录。
反面教材:张呈栋
15年因赞助商因素,张呈栋加盟巴列卡诺队,但交易备受主帅排斥。
整个留洋期间仅登场10分钟,尴尬无比。
六、德甲:杨晨98年夏,杨晨在施拉普纳牵线下正式租借法兰克福队。
98-99赛季在23场联赛中打进8球,包括保级大战中贡献一传一射。
在成为队内射手王后,99年7月以131万马克正式转会法兰克福。
三个赛季攻入16球,成为德甲赛场中国球员第一人。
杨晨之后,邵佳一分别效力慕尼黑1860和科特布斯等队。
尤其在科特布斯时期,邵佳一成长为球队主力,德甲生涯称得上成功。
反面教材:张稀哲
15年沃尔夫斯堡以150万欧签下他,但最后居然没有一分钟出场时间。
甚至张稀哲还被派去卖车,这操作简直无法想象。
另外,德乙第一人既非杨晨,也不是邵佳一,而是国足前辈古广明。从87-88赛季起效力于德乙达姆斯塔,出场108次,进8球,差点帮助球队升入德甲联赛。七、荷甲:孙祥07年1月以租借方式加盟埃因霍温,半个赛季租借费15万欧。
虽然半个赛季仅出场5次,但曾在欧冠淘汰赛中替补登场,成为首位在欧冠出场的中国球员。
此外,孙祥在08-09赛季租借加盟奥地利甲级联赛维也纳队,成为中国首个征战奥甲的球员。在维也纳孙祥有些不错的表现,19场比赛贡献2球3助。除了孙祥,于海和张玉宁也曾登陆过荷甲联赛。
当然中国球员最早跟荷甲联系在一起还要追溯到87年。
当时谢育新在兹瓦鲁长期试训,双方均有签约意向,但最后因劳工证问题没能正式加盟。
反面教材:周海滨
09年初加盟埃因霍温,但整个荷甲岁月没有一分钟出场时间,最后黯然回国。
不过这桩转会促进中国足球在转会上跟国际接轨,算是大功一件。
八、法甲:李金羽98年李金羽随国青征战土伦杯,由于表现出色,租借加盟法甲南锡队。
彼时的大羽显然还没做好准备,加上在法甲踢边锋,因此表现平平。
仅出场6次,没有进球和助攻,最后只能草草收场。
李金羽的法甲岁月只能用失败形容。
九、葡超:张呈栋虽然在西甲张呈栋只能算打酱油,但在葡超还是比较成功。
09年夏,张呈栋通过试训签约葡乙马夫拉队,整个赛季贡献11球6助。
随后吸引葡超球队注意,此后两个赛季分别效力于莱利亚和贝拉马尔队,并获得不少比赛机会。
职业生涯在葡超出场40次,进8球。
张呈栋并非首个登陆葡超国内球员,07年初于大宝签约本菲卡,他才是葡超首人。
但于大宝并没能站稳脚跟,一个赛季后离开。有趣的是在09-10赛季,于大宝和张呈栋曾在马夫拉做过队友。
除了他们,韦世豪、王刚等人也曾效力过葡超球队。
十、澳超:曲圣卿05年在申花失去位置的曲圣卿以3万澳元租借阿德莱德联队一年。
没想到在那里获得成功,首个赛季贡献7球6助,帮助球队夺得常规赛冠军。
可惜在半决赛不敌中央海岸,遗憾未能进入决赛。
场上出色表现让他成为当年澳超最佳外援之一。
不过很可惜,年满三十的曲圣卿开始遭遇伤病,没能更进一步,即便如此也足以成为澳超第一人。
此后张玉宁、李彦、高雷雷、姜晨等人都登陆过澳超,均未达到曲圣卿高度。
十一、J联赛:贾秀全92年贾秀全来到日本踢球,但当时J联赛尚未启动。
93年J联赛拉开序幕,大阪钢巴给他开出高达4000万日元的年薪。
作为当时亚洲最佳中卫,迅速在球队占据主力位置,赛季出场25次。
老贾还入选过外援最佳阵容,不过93赛季结束后,便离开了日本。
此后沈祥福、迟尚斌、高准翼、陈彬彬等人等球员都去过J联赛,无人能达到贾秀全高度,甚至后期只能混迹于次级联赛。
另外,贾秀全曾跟柳海光一起参加过前南斯拉夫联赛,但当时应属于交流性质。
十二、K联赛:李玮峰尽管李玮峰在英超数据惨淡,但在亚洲称得上顶尖级别。
09年已年过三十的李玮峰加盟K联赛水原三星,立刻成为防线主力。
09赛季共出场36次,贡献4球;10赛季共出场43次,贡献1球。
同时连续两个赛季斩获韩国足协杯冠军。
李玮峰的实力确实不容置疑。
此后冯潇霆、黄博文也加盟过K联赛,整体表现不错,但并非球队绝对主力。
十三、塔西提联赛:宫磊89年宫磊加盟皮莱队,塔西提联赛属于半职业状态,但90年便加入国际足联,各方面还算规范。
当时宫磊月薪达5000美元,比国内高出太多了。
90-97年,宫磊帮助球队夺得4个联赛和4个杯赛冠军,甚至在91-92赛季晋级法国杯16强(法属群岛)。
巅峰期赛季打进35球,斩获最佳球员和最佳射手。
93年在世界足球先生评选中,塔西提主帅将票投给了他,成了迄今为止唯一获得世界足球先生提名的中国球员。
十四、后记除了以上这些球员,还有阿兰、石俊、王振澳等人在巴甲、瑞超、丹超等联赛效力过,足迹遍布世界足坛。
然而近几年,留洋的球员越来越少,以至于武磊在当时被称为“全村的希望”。
国内球员竞争力下降成为不争事实,这也导致中国队成绩越来越差。
中国足球想触底反弹,抓青训、抓联赛已刻不容缓,抓住根本才能扭转乾坤。
希望未来中国球员能重现辉煌,在各国联赛看到他们的身影。
J联赛确实以本土球员为主。尽管J联赛有外援政策,但大多数球队在比赛中更倾向于使用本土球员。例如,J联赛的外援政策为“3+1+1”,即每场比赛最多可以有5名外援出场,但实际上大多数球队的首发阵容中本土球员占据主导地位。例如,积分榜排名前几的球队如广岛三箭、东京FC和川崎前锋,他们的首发阵容中通常只有一名外援,甚至有些球队的全部首发阵容都是本土球员1。 这种以本土球员为主的策略不仅体现在首发阵容上,还体现在整个赛季的球员使用上。许多J联赛球队更倾向于使用适应球队体系的本土球员,而不是依赖名气较大的外援。此外,J联赛的改革方向也强调提升本土球员的比例和水平,例如计划在未来提高日本国家队中J联赛球员的比例至30%2。 这种策略的背后原因包括: 适应体系:外援需要适应球队的战术体系,而本土球员更容易融入和执行既定的战术。 经济因素:外援的高薪水增加了球队的财务负担,而本土球员的薪资相对较低,有助于球队控制成本。 文化融合:本土球员更容易与球队和球迷建立情感联系,提升球队的凝聚力和支持度。 强烈呼吁中超中甲取消外援,或者只留一个外援,把钱花在青训和教练,世界第15名日本秘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