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老照片:儿媳与婆婆拉客做生意,80岁老汉悠哉品茗!

梦回往昔时光 2024-12-04 09:19:52

民国1934年1月之际,一位名叫赫伯特的外国人来华工作。在赫伯特于上海工作期间,闲暇时的他经常会带着照相机四处徒步拍照,记录了彼时大上海的社会状态,以及其不同行业的人们生存情况。

民国1934年4月,一户穷人家的儿媳与婆婆坐在街头拉客做缝补生意的罕见旧照,古时候的人们大多数生活节俭贫穷,平时所穿的服饰破了也不舍丢弃,而是会上街找专门坐街缝补衣服的妇人修补一番,然后带回去继续缝缝补补又穿三年又三年。

民国时期上海街头的“小戏院”罕见旧照,老照片中的小商贩正在一边控制其台上的皮影戏,一边又在旁为其皮影配音唱曲。根据民国时期上海的社会局的部分文献记录,在其中305户家庭之中,其家庭的平均就业人口为2.06人,其每家的平均收入有416元。

民国时期上海滩的赤脚车夫拉三轮车时罕见旧照,老照片中坐在三轮车上的顾客是一位家境尚可的汉族妇女。其实彼时的人力车夫属于人们所说的“三不做”行业,其工种又脏又累不说,而且每天所挣的银钱铜细有时候还不能养家糊口。相比起被世人称为“疍户”、“青楼女子”、“仆人”等贱民职业,这人力车夫可谓是更加清贫辛苦。

民国年间一位乡村妇女正在用纺车纺线的场景旧照,根据民国时期的历史记载,当时上海社会中305个家庭的平均年支出生活费为454.38元,然而其总体的年收入却只有416.51元。其收入与支出无法相正,可见当时的百姓们生活过得有多辛苦不易。

民国1934年的小商贩在街头卖草鞋时的留影老照片。其实在二十世纪的上海普通家庭,其人均收入并不能保证其基本温饱。当时很多百姓都是靠借贷、典当、赊账等等方式度日生活。有的生活在底层的贫户家庭,为了勉强填饱肚子活命,不得不让家中子女出来帮忙干活挣钱,因此民国时期的上海随处可见年纪尚小的童工。

民国时期上海街头一位替人代写书信的老者坐像留影,老照片中80岁老汉悠哉品茗喝茶,好像完全不将眼前这杂乱而忙碌的烟火市井生活放在眼中。当时的上海城中有很多外地工人,而这些工人很多都是目不识丁者。他们为了能与家乡亲人联系,所以不得不上街找这种能识文断字的老者替自己代写书信,然后寄回家向亲人报以平安。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