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临近尾声之时,1945年7月10日,美军做了件非常有趣的事。
当天,在“南达科他”号战列舰的带领下, 一支由14艘军舰组成的舰队浩浩荡荡开进日本本州东北部工业城市釜石的近海,随即一字排开,不由分说对整座城市展开轰击。
当时的日军已如强弩之末,整个国家甚至找不出几艘仍具备战斗力的军舰。美军就在日本人的注视下来了个“大清仓”,将所携带的2335枚各种口径炮弹全部打光,随后扬长而去。釜石被炸得遍地废墟,其间甚至没有受到任何像样的抵抗。
仅5天后,美军舰队突袭了另一座日本工业城市室兰,仅消耗的406mm炮弹就多达803枚,在“衣阿华”号、“密苏里”号等著名战舰的助阵下,这场轰炸的视觉效果比上一次要震撼得多。
小小的室兰哪能经得起这种折腾?城市的工业区被夷为平地,工业体系遭到毁灭性破坏,而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美军借助了当时颇为新潮的电视广播技术,让本土的亿万国民也亲眼见证了现场的盛况。
整个过程中,日军所做出的的抵抗不过是象征性地派了几架飞机,在美军军舰上空盘旋了几圈,不痛不痒地丢了几颗炸弹而已。
美军舰队撤走后,室兰百姓咽不下这口气,把当地一所日军军官学校围了个水泄不通,看到人就骂:平时吹得那么厉害,现在敌人都找上门了,你们倒是还手啊!你们鼓吹什么“皇国兴废”,一亿玉碎,结果你们连出击的勇气都没有!
军官们被骂了个狗血喷头,却丝毫不敢还嘴。有人不堪受辱,当场拔枪自尽;有的则是事后越想越气,最后活活气死。
透过这个小插曲,我们不难看出当时日本国民对于战争的狂热,同时,它一定程度地体现了其国内矛盾究竟有多骇人。
日本近代发动一系列侵略战争,其目的不外乎是想要挣脱“岛国”的束缚,成为真正的陆上大国,以至于在野心最膨胀之时,他们在伪满洲国与苏联边境驻扎了20个精锐师团,意图趁“红色巨人”跌倒之际狠狠割一块肉。
1941年夏,日本曾面对一个无限接近得逞的机会。
当年9月,日本企划部在上呈给天皇的报告中提到:国内的一些重要战略资源的储量告急,例如石油,倘若不加以补充,将在1943年夏天完全耗尽。而要命的是,两个月前,日本政府拒绝按要求归还菲律宾并从中国和越南撤兵,美国大怒,于8月1日实行制裁,断绝与日本的一切经济往来,冻结日本海外资产。
士兵没有饭吃还能饿几天,但一旦没了石油,强大的联合舰队就会沦为一堆废铁。无奈之下,日本政府再度与美国交涉,而后者也开出了更大的价码:如果日本立即宣布退出轴心国集团,同时保证不再发起侵略,那么美国可以默许此前日本侵占的土地(包括伪满洲国),并在两国接下来的贸易中提供许多有利于日方的条款。
美国想要以重金收买日本,使得战争的天平向己方倾斜,却丝毫不考虑此举可能造成的历史影响。好在日本高层犹豫再三,最终决定延续陆军参谋本部于1941年7月2日提交的《适应局势演变的帝国国策纲要》中提到的策略,只吃不吐,继续侵略,将战争带来的收益最大化。
事实上,从史料来看,日本基层民众并没有享受到战争带来的红利,相反,即便日本在二战中国力最鼎盛之时,百姓也比战争前穷困。
1942年,军国主义政府颁布了一道名为“粮食管理法”的法令,对大米、酱油、味噌等最普通不过的日常消费品都做了精细化管理。这道法令相当严苛,规定如有人敢去黑市买米,或是擅自到农村用财物换米者,都会被视为“经济犯”受到重罚。
这道法令的出台,意味着日本国内早在1942年就出现了物资短缺的状况。
从1943年开始,日本的战争局势急转直下,1944年又遭遇大旱,粮食出现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欠收,日本政府毫不犹豫地减少了对普通民众的粮食供应,每人每天能分到的淀粉类食物只有300克,蔬菜水果、鱼类削减到此前分配量的30%左右,大多数调味品断供,连白糖都成了稀罕品。
由于物资的匮乏与战争的消耗,日本国内的大宗商品更是少得可怜,百姓的衣服配给量只有二战前的百分之一左右。
大伙儿为了果腹,不惜冒着被打成“经济犯”的风险,拿家里的值钱东西到农村换吃的;殊不知农村人一年到头也吃不上几顿白米饭,彼时日本的各种农业税占农民年收入的七成,收获的粮食几乎尽数上交。
有不少走投无路的日本人冒险穿越盟军设置的雷区出海捕鱼,更多的人则是漫山遍野挖竹笋、野菜等果腹。值得注意的是,“粮食管理法”并没有因二战结束而废止,基层国民的生活也没能随战争结束而得到改善。
1946年,负责彻查“经济犯”现象的东京裁判所检察官山口良忠高风亮节,表示自己绝不会吃黑市粮,也不会像“经济犯”一样偷换粮食,政府配给多少就吃多少,次年便活活饿死,由此可见当时日本究竟有多穷。
那么问题来了,二战时日本打下了半个亚洲,掠得资源财富无数,百姓为何比战前还苦?这个问题不难回答:钱全进了权贵们的口袋。
二战中的日本政府,完全是被世家权贵、军阀财阀们控制的傀儡,而战争也不过是他们敛财的借口。
我们不妨举一个例子:二战时日本在占领区建了不少炼钢厂,生产的钢材质量却奇差,杂质含量高,根本无法用来加工制造。这类钢材的定价还不低,价格甚至比肩军工用钢,但奇怪的是,它不愁卖。
原来,这些炼钢厂由日本陆军掌控,他们美名这种钢材曰“爱国钢”,日本企业无论大小,都不得不或多或少地买这种钢材,算是给军队“上供”,成了约定俗成的规矩。当然了,这类买卖不归日本政府的财政部门管,相关部门也不敢管,丰厚的利润都进了日本陆军的口袋。
以小见大,对于二战时的日本掌权者而言,侵略战争不过是他们搜刮财富以中饱私囊的一个借口罢了。军国主义政府的愚民政策还是相当到位的,1944年以后,日本国内物资短缺,皇室也宣布与平民百姓一起缩衣节食。
当然,日本皇室的“节约”只是象征性的,例如,彼时日本百姓获取鱼肉困难,天皇也下诏宣布“不再吃鱼”,但所做的仅仅是减少名贵鱼类的供应;百姓连白糖、酱油都断了供,天皇的御用厨房每个月就能获得约170公斤黄油、1200个鸡蛋的供应。
1946年5月,曾有一群饥饿的百姓闯入皇宫,发现皇宫厨房里各种名贵食材应有尽有,菜谱更是品类丰富营养全面,还有黑鲷这种相对稀少的食材。而普通百姓的诉求,也不过是吃上白米饭罢了。
二战结束后,日本皇室偷偷向美国转移了大批财富,总价值高达数百亿美元。为了自保,其中相当一部分拿去跟美国人做了交易。都说二战时日本穷,这话没错,但还得看说的是谁。
日本民众被绑在军国主义的战车上,战事顺利时尚且能从国力的繁荣中获取一些虚荣;当二战临近尾声,日本败局已定、帝国主义的谎言彻底破灭时,百姓意识到自己宁愿挨饿也要勒紧裤腰带支援国家,这种看似高尚的做法其实无比愚蠢,其愤怒自然是无法掩饰的。
这也是为何如文章开头所讲,日军军官会被民众活活骂死,以及二战后皇室在不少日本人心中地位一落千丈的原因。
另外,人非圣贤,一时被军国主义的谎言所煽动,心甘情愿被人玩弄,这种事情在历史上并不罕见;但在当下,仍有人对军国主义抱有期待,为其奔走呐喊,这种行为大概只能用“愚不可及”来形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