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培养了那么多忠臣良将,为何司马懿夺权时,无一人站出来反对
世人皆知曹操识人用人,手下猛将如云、谋士如雨。单看他的部下阵容,张辽、徐晃横刀立马,程昱、荀彧运筹帷幄,这般豪华的人才配置,放眼三国也是绝无仅有。然而,让人不解的是,待到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时,曾经威震天下的曹魏精英们,竟无一人挺身而出,为主家奋战。更让人唏嘘的是,曹操生前最信任的老臣蒋济,不但没有阻止这场夺权行动,反而站在了司马懿一边。这究竟是人心的背离,还是时代的无奈?那些曾经跟随曹操打天下的将领们,他们的后人又去了哪里?
一、曹氏江山四分五裂的转折点
正当魏帝曹芳与大将军曹爽在正月十五祭拜完曹操之后,准备启程返回洛阳时,一个惊天噩耗传来:司马懿已经控制了洛阳城!
这一日,司马懿早已布置妥当。他一大早就带着次子司马师,率领亲信部队占据了洛阳城的各个要害位置。洛阳城内的禁军统领,几乎都是司马懿多年来暗中培植的心腹,他们纷纷响应,打开城门迎接司马懿的军队。
城中百姓还沉浸在元宵节的喜庆气氛中,街市上张灯结彩,茶楼酒肆里觥筹交错。可就在这一刻,大批身着铠甲的士兵突然涌上街头,将洛阳城的各个城门、要道和军营全部控制。
曹爽的亲信何晏正在自家府邸中饮酒作乐,听闻此事后惊得酒杯坠地。他连忙派人打探消息,却发现自己的府邸已经被司马懿的军队团团包围。
与此同时,司马懿亲自来到太极宫,召集百官商议对策。朝臣们面面相觑,却无人敢出言反对。毕竟,司马懿手中掌握着兵权,而曹爽此时正带着军队陪同皇帝在高平陵,城中空虚。
司马懿当即下令,宣布曹爽专权乱政,必须被剿除。随后,他派出快马传信给在高平陵的曹芳,要求曹芳下诏,命令曹爽交出兵权,返回洛阳认罪。
曹爽接到消息后,慌忙召集部下商议。然而,他的心腹大臣丁谧却说:"大将军,不如趁此机会直接率军杀回洛阳,司马懿年事已高,未必能抵挡得住!"
可曹爽却迟迟不敢下定决心。他手中虽有数千精兵,但城中还有家眷,更重要的是,皇帝曹芳就在身边。如果贸然起兵,恐怕会落下一个挟持天子的罪名。
就在曹爽犹豫不决之时,司马懿又派出使者,带来了太后的密诏。诏书中说,只要曹爽主动认罪,便可保全性命。曹爽最终选择相信了这个承诺。
然而,当曹爽解除武装,带着弟弟们步行回到洛阳城时,等待他的却是一场审判。司马懿立即下令逮捕了曹爽一党,并很快处决了曹爽兄弟及其心腹大臣。
短短几日之间,曹氏江山已是大厦将倾。司马懿以雷霆手段,一举铲除了曹爽势力。光是受到牵连的官员及其家属,就多达数千人。这场政变,彻底摧毁了曹氏在朝中的根基。
二、曹魏第一代能臣的相继离世
曹魏的第一代能臣们,就像流星一般璀璨,却也似流星般相继陨落。建安二十五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病,将多位曹魏重臣带走,这成为了曹魏人才断层的第一个重创。
那一年的冬天,荀彧突然病倒了。这位被曹操誉为"吾之子房"的谋士,曾在许多重要时刻为曹操出谋划策。当年曹操征讨袁绍时,正是荀彧建议先取兖州,为之后的官渡之战奠定了基础。可惜的是,荀彧最终没能等到曹魏建立的那一天。
紧接着,程昱也离开了。程昱是曹操的老部下,从兖州开始就跟随曹操。曾经曹操问他:"卿言当今之世,谁可以比?"程昱回答说:"昔日管仲相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今董督四州,将士用命,专任赏罚,此则仲父之业也。"程昱的这番话,让曹操大为赞赏。
夏侯惇的离世,更是让曹魏损失了一位重要的武将。这位独眼将军,是曹操的发小,从小就和曹操一起长大。在曹操起兵时,夏侯惇第一个响应,之后更是屡立战功。在濡须口之战中,他为救曹操的侄子曹安民,被射中左眼,却仍然奋勇杀敌,毫不退缩。
建安二十四年,张辽在合肥病逝。这位威震江东的名将走了,孙权听闻消息后说:"合肥无张辽,谁可当者!"张辽生前曾在合肥以800人击退孙权10万大军,创造了以少胜多的战争奇迹。
到了曹丕继位后第二年,贾诩也离开人世。这位被称为"毒士"的谋臣,在许多关键时刻都给出过惊人之论。当初曹操征讨马超时,贾诩就提出"远交近攻"的策略,成功瓦解了马超的联盟。
建安年间最后陨落的大将是徐晃。这位曾经在樊城一战中力挽狂澜的猛将,在平定江淮之战后不久也离世了。徐晃生前曾在樊城之战中击退关羽的进攻,解了曹仁之围,立下赫赫战功。
在这些老臣相继离世后,曹魏朝廷中的元老级人物越来越少。而那些新晋升的官员,大多是依靠父辈的功劳上位,并不具备前辈们那样的能力和威望。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新贵们往往更注重自己的利益,而不是曹魏的江山。
这种情况在许褚去世后变得更加明显。这位"虎痴"将军是曹操的贴身护卫,曾在潼关之战中单骑护主,震慑西凉铁骑。可是等到他离世后,曹魏再也找不到一个能像他那样忠心耿耿的武将了。
三、皇权制度下的人才困局
曹丕登基称帝后的第一道诏令,就让许多老臣们大跌眼镜。这位新君下令重新修订官制,将宗室子弟的品级全部降低,限制他们的封地面积和私兵数量。
这道诏令一出,曹氏宗亲们顿时人心惶惶。曹操的侄子曹仁,虽然位列"五子良将"之一,但他的儿子们却只能做个闲散官员。曹休的子嗣们更是凄惨,连做官的机会都没有,只得以平民身份度日。
不仅如此,曹丕还在朝中设立了"司隶校尉"一职,专门监察宗室子弟的言行。但凡有宗亲聚会,必须事先报备;若要调动家丁,也要层层审批。一时间,宗室府邸门可罗雀,连走动都小心翼翼。
建安二十六年的一天,曹丕在朝会上突然宣布,要在洛阳城内设立"宗正寺"。这个机构表面上是管理宗室事务,实际上却成了监视宗亲的眼线。每个宗室子弟的婚丧嫁娶、访友迁居,都要向宗正寺申报。
甚至连宗室子弟的教育,也被严格管控。曹丕规定,宗亲子弟不得私设学堂,必须到官方指定的学馆就读。这些学馆里教授的,也不是行军布阵之术,而是诗词歌赋。一代名将的后人,就这样被培养成了风花雪月的文人。
朝中大臣们对这种情况看在眼里,却不敢多言。毕竟曹丕刚刚上位不久,正是用人疑人之时。有个叫王朗的老臣稍微提了几句意见,就被贬到了边远的郡县。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人敢为宗室说话了。
更让人始料未及的是,曹丕还在朝中大力提拔寒门新贵。这些人虽然能力平平,但却对皇权言听计从。像何晏这样的新贵,凭着能说会道,很快就被提拔为尚书。相比之下,那些有功劳的宗室子弟,却只能在府中养老。
到了曹叡即位后,情况不但没有好转,反而变本加厉。他下令在各地设立"都官",专门搜集宗室的情报。但凡发现宗亲有异动,立刻就会被削减封地,甚至被流放边疆。
这样的高压政策之下,曹氏宗室逐渐失去了军政实权。当年跟随曹操打天下的将领们,他们的子孙后代不是被限制在府中,就是被打发到偏远地区。即便有些人勉强在朝中为官,也只是些清闲的文职。
到了曹芳年间,宗室的处境更是雪上加霜。这位年幼的皇帝完全被大臣们操控,连见自己的宗亲都要经过司马懿的允许。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将门之后,此时已经完全丧失了反抗的能力和意志。
四、第二代将领的成长困境
建安末年的一场大朝会上,发生了一件令人啼笑皆非的事。张辽的儿子张虎在朝堂上向曹丕汇报军情,竟然连"行军布阵"这几个字都读不准,引得满朝哄笑。这位名将之子,从小在繁华的许都长大,不但不谙军事,连基本的兵书都没读过几本。
这样的情况并非个例。夏侯渊的儿子夏侯称,虽然世袭了父亲的爵位,却终日只知吟诗作对。有一次,边境告急需要派兵,夏侯称被委以重任,却连基本的调兵遣将都不懂,最后只得让幕僚代为处置。
更令人唏嘘的是许褚的后人。这位"虎痴"将军的孙子许则,不但不像祖父那般勇武,反而成了远近闻名的书呆子。他整日埋头研究《诗经》《论语》,连马都不会骑,更别说统帅三军了。
这种情况的出现,与曹魏的教育体系密切相关。太学里设立的课程,几乎清一色是儒家经典,完全没有军事训练的内容。那些将门子弟从小就被要求背诵《孝经》,练习书法,根本没有机会接触军旅生涯。
即便有些将领子弟想要从军,也会遭到朝廷的各种阻挠。比如徐晃的儿子徐邈,年轻时曾主动请缨带兵打仗,却被朝廷以"年轻气盛,恐怕把持不住"为由拒绝,最后只得在文官系统里谋了个清贵职位。
而那些好不容易得到军职的将门子弟,往往又会受到重重掣肘。曹真的儿子曹据虽然继承了父亲的将军职位,但手下的兵力却被分散到各个卫所,根本无法形成有效的军事力量。每次调动军队,都要层层请示,就连演练都要事先报备。
到了建安三十年,朝廷更是下令推行"军户世袭"制度。这一规定要求,军士的子孙必须世代当兵,而将领的子孙则不得随意参军。表面上是为了稳定军队,实则是在割裂将领与士兵之间的联系。
这种种措施之下,曾经威震天下的曹魏虎将们,他们的后人大多成了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就连张辽的孙子张猕,都因为不堪军旅生活的艰苦,主动请求改任文职。那些年轻将领即便有心效仿父祖的功业,却也无从下手。
最具讽刺意味的是,在高平陵之变前夕,朝中竟找不出一个能够统领大军的将门子弟。那些昔日威名赫赫的虎将们,他们的后人要么沉迷诗书,要么贪图安逸,完全丧失了祖辈们的血性。当司马懿举兵登门时,这些人除了束手就擒,已别无选择。
五、权力更迭中的人心向背
正元元年的那个冬天,蒋济站在高平陵外,看着曹爽兄弟被押往刑场。这位跟随曹操征战数十年的老臣,此刻正站在司马懿的阵营里。当年在赤壁之战后,正是他献计保住了合肥,为曹操在江淮一带留下了重要据点。如今,他却亲手参与了这场颠覆曹氏政权的行动。
高平陵事变后,蒋济被封为都乡侯,但他并没有享受这份荣华太久。据《魏氏春秋》记载,蒋济在被封侯后不到半年就郁郁而终。临终前,他将一封信交给家人,信中写道:"吾受魏国厚恩,今日之事,实为不得已也。"
与蒋济相似,不少老臣也都选择了站在司马懿一边。如同郎这样的重臣,在高平陵之变时不但没有阻止,反而积极配合司马懿的行动。事后,他获得了显赫的官职,但没过多久就称病告退,终日不出府门。
更令人唏嘘的是王朗的表现。这位在曹操时期就已位居要职的老臣,在事变发生时竟然第一个站出来指责曹爽的"罪行"。他在朝堂上慷慨陈词,历数曹爽的种种不是,为司马懿的行动提供了"正当理由"。
那些新晋的官员们,态度转变得更快。何晏这样的新贵,本是曹爽的心腹,平日里在曹爽府上觥筹交错。可当司马懿兵临城下时,他立刻就变了脸色,主动提供了曹爽党羽的名单。最终,何晏也没能逃过被清算的命运,以"附逆"的罪名被处死。
在军队中,士兵们的态度同样耐人寻味。当年追随曹操南征北战的老兵早已凋零,新一代的士兵们只认得眼前的功名利禄。司马懿许诺重赏,军心立刻就倒向了他那边。那些曾经为曹氏立下赫赫战功的部队,此时竟然全都成了助纣为虐的工具。
最具讽刺意味的是,一些宗室成员也站到了司马懿一方。曹羲这样的宗亲,不但没有援助同宗的曹爽,反而带头宣读了弹劾曹爽的奏章。他在奏章中声称,曹爽"狂妄自大,祸乱朝纲",请求司马懿"为国除害"。
随着时局的变化,那些曾经忠心耿耿的老臣们,要么选择了明哲保身,要么被迫站在了司马懿一边。他们中有的人获得了高官厚禄,有的人则选择归隐田园。但无一例外的是,他们都没能阻止曹氏政权的覆灭。
在这场权力的更迭中,曾经跟随曹操打天下的将领们已经凋零殆尽,而他们的后人要么无能,要么已经被架空。当初曹操以诚心待人,广揽贤才,创下了一番霸业。然而到了曹芳时期,朝中却找不到一个愿意为曹氏政权挺身而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