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朋友来三门峡卢氏旅游时,我给他们介绍说红军长征经过了这里,他们非常好奇,我讲起当年卢氏的一个货郎拯救了整个红二十五军,名字被写入了军史,更引起了他们浓厚的兴趣。
1934年12月,红二十五军北上长征到达卢氏县境内时,发现已被国民党军围住。前方入陕通道卢氏县五里川、朱阳关一带,早就被国民党军完全占领,背后敌军紧追不舍,经过长途跋涉和大小数次作战,全军官兵极其疲惫,红二十五军想再次突破重围已变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就在大家“绞尽脑汁、寻找入陕之策的时候”,外出侦察的手枪团在横涧一带遇到货郎陈廷贤。
陈廷贤,山西省晋城县人,从小就来到卢氏县。他每日肩挑一副货郎小担,摇着个拨浪鼓儿,四乡奔走叫卖。因此,对豫陕交界处的村落,大路小道,他都了如指掌。
红二十五军军长程子华是山西人,亲自与货郎谈话。熟悉的乡音,一下子把两个人的距离拉近了。程子华握着陈廷贤皴裂的双手,深情说了一声:“小老乡,你辛苦了!”,这深深感动了陈廷贤。
加上一路上看到的红军战士纪律严明,秋毫无犯,陈廷贤相信了这支队伍是为老百姓打天下的,是老百姓自己的队伍,是穷人的队伍。当陈廷贤了解到这支身陷危境的军队寻求“入陕”的意图时,他拍着胸脯说:“老乡,我给你们带路!快,晚了就来不及了。”
原来陈廷贤长期在这一带挑担卖货奔走,知道一条进入陕南的秘密通道,就这样,陈廷贤带领红军踏上了鲜为人知的入陕小道。
“七十二道水峪河,二十五里脚不干”,陈廷贤带着红二十五军在几百里高山险谷间走了三天三夜,最后直奔豫陕交界要隘天锁关,打开了进军陕南的大门。
红军指战员对陈廷贤充满了感激之情,临别时,要送他200块银元酬谢,被婉拒。军长程子华被他的义举所感动,给他写了一张记载他功绩的纸条,并说他为革命立了大功,以后他就是红军的人、是党的人。
送别红军回家的当天,陈廷贤给红军带路的消息就被当地民团知道了,民团头子当即派人来抓他。陈廷贤被民团关押起来,受尽了折磨,但他认为自己做得对,没有向反动派屈服。幸亏细心的红军战士当时为了保护陈廷贤,行军时把他围在队伍的中间,避免被路人看见,民团拿不出切实的证据,最终还是把陈廷贤放了。
解放后,程子华等一直没有忘记陈廷贤,先后六次派人寻找,一直没有找到他。1980年,军委军史编写组终于在卢氏县城找到了已患重病的陈廷贤,弥留之际,他仍然说着自己是红军的人,是党的人。
陈廷贤为红军引路,摆脱了敌军的围追堵截,使红25军成为第一支长征到达陕北、兵员没有减少的队伍,他立下了不凡的功绩。红二十五军军史中用300余字,记录了陈廷贤给红军带路的经过,他也被称为“军史布衣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