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余晖(二六)蔡京遭贬谪并非天象问题,而是宋徽宗的权力制衡

惊心探索古今 2024-04-18 07:04:15

蔡京是北宋末年有名的奸相,他得到宋徽宗赵佶的重用,把北宋朝廷搞得乌烟瘴气,并从中谋取私利,成为北宋灭亡的一大祸患。后世学者谈到蔡京都咬牙切齿,他在历史上也遗臭万年。但宋徽宗赵佶对蔡京的信任并不是毫无保留的,实际上他也是在防范着蔡京。蔡京在宋徽宗年间长时间出任宰相,甚至以太师身份代行宰相职权,但也有过两次被赵佶贬谪的经历。对于这两次赵佶贬谪蔡京的原因,学者们众说纷纭。本章节对第一次蔡京被贬谪外放事件进行剖析,看看赵佶是如何控制蔡京这位大奸臣的。

事情发生在崇宁五年,当年天空中出现了彗星,被认为是非常不吉利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古代被过分解读,认为是施政者有过失或者犯罪,是上天对皇帝的示警。于是朝臣们借着这个由头上书弹劾蔡京,宋徽宗赵佶果断甩锅蔡京,将其罢免相位,但仍然为开府仪同三司、中太乙宫使。然后赵佶下令,将蔡京当宰相期间所有的事务都废除,其中最为出名的就是蔡京迫害元祐党人的元祐党人碑被砸毁。此后蔡京党羽反复上书请求恢复其相位,正好遇到少数民族南丹纳土归降。于是赵佶便恢复了宰相的职务,前后不过一年的时间。

然后蔡京越发被重用,连续升职为太尉和太师,可谓是位极人臣。但好景不长,此后蔡京多次遭到朝臣弹劾,终于又在两年后罢相,只保留修《哲宗实录》,改封楚国公。当时弹劾蔡京的以太学生陈朝老最为著名,他列举了蔡京十四条罪状。此事不久后天空再次出现彗星,于是朝臣们继续蜂拥弹劾蔡京。御史中丞石公弼、侍御史毛注、御史张克公等纷纷上书,蔡京的相位岌岌可危。最后赵佶同意将蔡京贬谪,将蔡京以太子太保的身份安置在杭州。这是蔡京第一次被罢相的全过程,前后历时三年多,政治斗争非常的激烈。

史书上说这次蔡京被罢相的原因是天上出现了彗星,古人对彗星的迷信,导致了宋徽宗赵佶对蔡京的猜忌。蔡京的政敌抓住这个机会弹劾蔡京,最终迫使赵佶将蔡京罢相贬官。虽然蔡京在朝廷中党羽众多,但因为迷信带来的舆论影响力,让蔡京不得不暂时退出朝廷。这种说法是史学家比较普遍的观点,后世很多学者都认可这个观点。但从蔡京的人生历史看,这个观点是非常牵强的。如果只是单纯天象问题,为何蔡京被罢免不到三年就被重启了呢?而且后来蔡京也经历过几次罢相,但也四次拜相,可见宋徽宗赵佶对蔡京的重视。

如果赵佶真的相信彗星是天上对蔡京执政的示警,那他就不会多次对蔡京拜相,让其地位远超朝廷其他大臣了。从这个角度看,赵佶罢免蔡京的相位只是为了应付舆论的压力,并没有真心弃用蔡京的打算。但从蔡京罢相后,赵佶以赵挺之为宰相的操作来看,他罢免蔡京的出发点并不简单。

综合当时的政治环境分析,赵佶罢免蔡京还是为了限制蔡京权力的操作,是宋朝主流的政治权力制衡的延续。他选在在天象出现彗星时顺应民意罢免蔡京,不过是为了缓解民意带来的政治压力,也为了将之前的施政罪责推在蔡京身上。他这种操作是典型的官场逻辑,也是官官相护的表现。

宋朝的政治长期保持着制衡政治的特点,也就是朝廷之中避免某位权臣独揽大权,这是宋太祖赵匡胤和宋太宗赵光义总结了唐朝灭亡的教训而定下的制度。但自从宋哲宗赵煦任用新党领袖章惇为独相后,这个政治生态被破坏了。章惇独占相位七年,所有朝廷大事一言而决,使得朝臣对宰相的监督荡然无存。宋徽宗赵佶即位后,经过了一系列的新旧党争的内斗,制衡政治更是无从谈起。他在为初期,先后经历过韩忠彦、曾布、蔡京三位宰相,但一直没有进入权力制衡的状态,而蔡京更是独占相位三年。

这种反传统的政治操作虽然有利于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却也容易让权力失控。在即位初期,赵佶面临着旧党、新党等个方面的压力,所以重用蔡京,扶持起在政治斗争中打压旧党,驱逐新党,以建立忠于他的政治利益小集团。但随着蔡京的掌权和皇位的稳固,独相对皇权的威胁便渐渐显现出来。尤其是蔡京开始在枢密院和军队安插人手时,赵佶就不得不对其进行警惕了。蔡京安插人手不一定是要造反,但揽权的结果一定不是赵佶愿意看到的。所以他推出了童贯,以他来直接管理枢密院,夺取军队的控制权。

前文讲过,对于这种太监掌握军权的现象,作为士大夫出身的蔡京是不同意的,所以蔡京和童贯分道扬镳。蔡京封驳了童贯进入枢密院的路子,赵佶自然要想办法削弱蔡京的权力。此时正好发生彗星的天象,于是赵佶开始了借机生事的操作。他让太学生上书弹劾蔡京,本质上就是对蔡京进行敲打,避免他的手伸得太长。而且他还拜赵挺之为宰相,让其与蔡京并列为相,结束了蔡京三年的独相执政。尽管这些操作蔡京及其党羽非常不满,但借着彗星带来的民意,赵佶顺利的削弱的蔡京的权势,稳固了自己对朝廷的控制。

有了赵挺之与蔡京相互制衡,蔡京的权力得到限制,对赵佶来说就稳妥多了。但这还远远不够,因为蔡京的党羽势力太大,这并不是赵挺之能够抗衡的。所以赵佶还需要剪除蔡京的党羽,只保留蔡京为他服务。对于赵佶而言,蔡京是他控制国家大权的帮手,但蔡京的党羽却不是。蔡京不会造反,但在党羽的怂恿下就难说了。比如宋太祖赵匡胤的陈桥驿兵变,就是从赵匡胤的手下发起的。所以赵佶先利用天象将蔡京罢相,如此一来蔡京的集团树倒猢狲散。等到两年后蔡京回来,没有了原先的党羽,自然不会威胁到皇位。

从史书记载来看,宋徽宗赵佶对蔡京的使用,总是处于反复的拉拢和打压过程中。蔡京四次拜相,四次罢相,都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的。赵佶对蔡京的打压,本质上是剥离他身边的党羽,避免其权势过大。他对其进行拜相,目的是利用他的政治手腕,轻易的掌控朝廷局势,将各派系大臣玩弄于股掌之中。一旦蔡京失去党羽,就只能依附于皇权,这对于赵佶来说是最需要的。在赵佶的眼里,蔡京就是一条狗。虽然对他很宠信,但定时需要修剪一下爪子,挫一下獠牙,避免其不控而伤到自己的皇位。

宋徽宗赵佶是非常精于这种政治手段的,他扶持的以蔡京为首的六贼都是用这种操作的方式。与蔡京等宠臣不同,赵挺之这样的大臣反而更像是工具。当赵佶需要他们时,他们就是制衡蔡京的工具,不需要时就扔到一边,甚至任由蔡京排挤打压,将其贬谪出朝廷。这些方面都可以看出赵佶的治国理论不是典型的儒家操作,而是以法家的阴谋诡计和权变之术为基础的。这种治国理论的操作完全是以个人私利才驱动国家政治,对国家造成非常严重的破坏和影响。宋朝建国以来的政治制度就是在这些操作中,逐步被瓦解冰消。

熟悉唐朝历史的朋友都知道一句话,唐亡于黄巢,而祸起于桂林。这样的句式放在北宋就是,宋亡于徽宗,而祸起于神宗。从宋神宗到宋哲宗,再到宋徽宗,父子三人都是精于权谋治国的皇帝。宋神宗用乌台诗案打压旧党,开启了阴谋论治国的先河。后来他的两个儿子有样学样,一个比一个更过分。

尤其是宋徽宗赵佶彻底的摧毁了宋朝的政治根基,将宋初以来的旧制几乎全部毁灭,这是切切实实的挖了祖宗的墙角。而蔡京就是帮着赵佶挥锄头的人,两人齐心协力挖墙脚,最终导致宋朝发生靖康之变,在繁荣的巅峰期突然崩塌。因此在宋朝亡国的问题上,宋徽宗是第一责任人,而蔡京则是第二。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