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靠暗箱操作挽救了斯大林的生涯,背了不少污点却得以善终

审度 2022-01-22 18:12:59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某种意义上讲,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政治斗争史。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想要在残酷的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有这两条路最为稳妥:要么本身能力无可挑剔且手段卓绝,要么善于审时度势,懂得如何取悦强者。咱们今天就来讲个后者的典型。

相传苏联历史上有这么一段颇具传奇色彩的小插曲:在1934年那场即将决定未来格局的高层选举中,呼声极高的列宁格勒州一把手谢尔盖·米洛诺维奇·基洛夫成了全场最受瞩目的同志。反观斯大林,一说斯大林获得了292张选票,冠绝全场。然而当投票结果公布后,人们都傻眼了:结果,斯大林和基洛夫都只获得了全场最少的3张反对票,而前者以微弱的得票优势更胜一筹,因此坐稳了头把交椅。

毫无疑问,肯定是有人暗中动了手脚,而关键时刻救驾的正是咱们这篇文章的主角——拉扎尔·莫伊谢耶维奇·卡冈诺维奇。在初步统计出投票结果后,卡冈诺维奇立马要求暂缓公布结果。他临时宣布增加71个席位,同时偷偷销毁了大量反对票,最终避免了尴尬状况的出现。

作为苏联的伟大领袖,斯大林在驭人方面有着相当的造诣。纵观历史,有两种人最易受他宠信,我们不妨把他们分别称为“干将”和“忠臣”。顾名思义,前者能力突出,有独当一面的才华,可以凭借自己的本事为领导开疆拓土。不过话说回来,一般有才的人心气都比较高,不太喜欢屈从于他人和权威,看待问题往往有自己的理解,不太容易被驯服。考虑到20世纪20年代末期以后苏联政坛的复杂局势,斯大林更倾向于挑选绝对忠于自己的人作为“心腹”培养,这些人不必拥有多么卓越的政治才华,只要肯听话,对命令有着足够的执行力就够了。

因此,在斯大林政治班底构建的过程中,一小撮人获得了令人炫目的晋升,其中就包括卡冈诺维奇。

我们把时间推回到1922年。当时,斯大林虽然成功跻身苏联核心权力圈,头顶挂着一大堆听起来倍有面子的头衔,但根据权力分配的潜规则,他能捞到的权力实际非常有限。况且当时坊间盛传列宁因格鲁吉亚问题对斯大林心生怀疑,一旁还有虎视眈眈的托洛茨基,无论怎么看,斯大林的处境都非常糟糕。在这个时刻,他极度需要结交“盟友”来稳固局势,因此,在一番运作下,先前在中亚细亚工作的卡冈诺维奇被召到莫斯科,负责干部的管理和分配工作。

卡冈诺维奇可是捡了个近乎于“户部尚书”的肥差,要知道,短短10年前,名不见经传的他还只是在一家鞋厂担任公会主席。“十月革命”期间,卡冈诺维奇被选为苏俄全俄执行委员会委员,事实上,他并没有展现出多么出色的才华,反倒是其高涨的工作热情和强大的执行力赢得了斯大林的青睐。当然了,卡冈诺维奇心里清楚自己获得如此破格晋升的原因,他也立马成为了一名坚定不移的斯大林主义者,随时做好替领导冲锋陷阵的准备。没过多久,他表现的机会就来了。

1924年1月24日,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同志逝世,斯大林同托派的矛盾迅速激化,演变成一场有你没我的斗争。在局势整体处于劣势的情况下,斯大林选择笨鸟先飞主动出击,他借助有限的职权,于1925年将卡冈诺维奇由莫斯科调往乌克兰担任一把手,试图扩大自己的势力版图。然而,彼时的乌克兰情况非常糟糕,抛开严重的政治、经济问题不谈,光是尖锐的民族问题就足够让人头疼。那会儿乌克兰境内的民族情绪空前高涨,不少人打着“民族主义”口号公然对抗莫斯科,当局下达的大部分命令都无法在这儿执行。

或许是认为卡冈诺维奇手段够硬,能够镇住场子;也或许是斯大林想要摸一摸卡冈诺维奇的底,看看他究竟有多少能耐。假如卡冈诺维奇能够把握住这次机会,或许他以后的命运就会大有不同了。然而,他在乌克兰献出了一场极其糟糕的表演。

乌克兰问题就像是一根尖刺,用拳头去硬怼肯定没有好结果。然而,卡冈诺维奇似乎不具备这样的逻辑,依旧以自己的惯用手段解决问题,试图用权威镇压一切。他扬言向乌克兰民族主义宣战,对反抗势力重拳出击,不料问题非但没能解决,反而令当地局势进一步恶化。不仅如此,新领导的无能也令当地官僚极其不满,甚至在工作上都出现了消极情绪。不得已,斯大林在1928年将卡冈诺维奇调回莫斯科。

在乌克兰短短3年的时间里,卡冈诺维奇彻底暴露了自己政治才华与手腕的平庸,这也令斯大林认识到此君不能被当成“大将”来用,充其量只能当成一名冲锋陷阵的马前卒。很快,斯大林就转变了对卡冈诺维奇的用法,而这也收到了奇效。

1930年,列宁遗孀克鲁普斯卡娅公然向斯大林开炮,抨击农业高速集体化政策的巨大弊端。考虑到对方的身份,斯大林不方便回怼,卡冈诺维奇便得到了表现的机会。在一场讨论农业集体化政策的地方代表会议上,正当克鲁普斯卡娅发表讲话时,卡冈诺维奇直接冲进会场,当场同对方展开唇枪舌战。显然,卡冈诺维奇在理论层面绝不是克鲁普斯卡娅的对手,辩论到激动时,前者口不择言地回击道:“不要认为自己是列宁同志的遗孀,就可以垄断列宁主义!”此言一出,会场一片死寂。

虽然这次争执令苏联高层的政治氛围变得十分尴尬,但斯大林对这样的结果并不反感。相反,卡冈诺维奇的“鲁莽”在很大程度上快刀斩乱麻地解决了许多非常棘手的问题,例如在1932年秋,当莫斯科试图将农业集体化政策在北高加索的哥萨克农村推行时,民风剽悍的哥萨克人选择集体抵制。卡冈诺维奇立马奉命前去解决,他刚一到任就祭出了一手“杀鸡儆猴”式的操作,强行将1600户农民迁往北方。剩下的人见状只能选择妥协,问题迎刃而解。

再例如在1933年,卡冈诺维奇被任命为莫斯科叶菲莫沃区的收粮官,他在任上的第一件事便是没收了当地所有相关负责人的党员证,并要求他们在3天内完成指标。如果有谁没能完成,那么他将当场吊销对方的党籍。

总而言之,卡冈诺维奇就像是一把烈火,总能把拦路的荆棘烧成灰烬。但用如此粗暴的手段解决问题,势必会带来严重的附加伤害。据相关资料统计,在20世纪30年代上半段,卡冈诺维奇至少给数百万对当局政策不满的农民和工人扣上了“从事破坏活动”的帽子,其中相当一部分被发配到西伯利亚地区从事劳动改造;这种做法无疑会对阶级和民族的团结造成巨大破坏,它也在苏联内部埋下了极其危险的隐患。然而,这些问题都被那段时期苏联蒸蒸日上的综合国力所掩盖了。

1935年以后,斯大林基本坐稳了权位,而卡冈诺维奇也成为了苏联高层最具权势的几位大人物之一。表面上看,斯大林对卡冈诺维奇展现出了足够的信任,不断赋予他新的职权,事实上,后者依旧没有改变自己“走卒”的定位。

这段时期,卡冈诺维奇被斯大林用作“分权制衡”的工具。

30年代中后期,苏联特殊的政治环境催生了一批手握巨大权势的畸形角色,例如我们熟悉的“血腥侏儒”叶若夫。从资料来看,此君只有初中学历,却在被任命为内务部领袖后获得了“先斩后奏”的特权,一度掌握了全苏联民众的生死,被视为当时苏联的“二号人物”。叶若夫内心极度阴暗变态,想要处决谁全凭他的兴趣。在当时的苏联,谁都不愿招惹这样一个角色,唯独卡冈诺维奇却仍像个没事儿人一样整天跟内务部过不去,彼此间斗得你死我活。

显然,这并非因为卡冈诺维奇的政治手腕有多高明——虽然叶若夫权势熏天,但他本质只不过是斯大林用来肃清政治对手的武器,用后即弃;相比之下,卡冈诺维奇则代表了斯大林本人的意志,用以防范叶若夫这样的角色失控。不仅如此,虽然一提到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那场政治海啸,我们总会把罪责更多地甩给内务部,但实际上,卡冈诺维奇、莫洛托夫等人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同样不怎么光彩。

漫长的历史给了无数人史册留名的机会,有些人懂得在磨砺的过程中不断进步而获得成长,有些人却始终原地踏步。长期伫立在苏联权力最高层,卡冈诺维奇的政治才华却几乎没得到任何提升。当然他也明白,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想要保住自己的权位就必须不断取悦领导。为此,他变本加厉地拍马屁,甚至犯过一些非常低级的错误。

例如在一次开会时,卡冈诺维奇居然当场宣称“斯大林同志远胜列宁同志”,建议“用斯大林主义代替列宁主义”。说出了如此没脑子的话,连斯大林都惊出了一身冷汗,连忙打断卡冈诺维奇的发言并当场臭骂一顿,这才勉强挽回了局面。不过总的来说,卡冈诺维奇类似的“表演”不在少数,他的权位却始终稳如泰山,由此可见斯大林对自己宠臣的纵容。

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由于苏联国内的政治局势日趋稳定和宽松,斯大林已成为绝对的权威,惨烈的斗争逐渐被淘汰,卡冈诺维奇这样的“马前卒”便渐渐失去了作用。与此同时,苏联反犹情绪的兴起也让身为犹太人的卡冈诺维奇的存在显得有些尴尬,加上赫鲁晓夫等一批新贵的崛起,卡冈诺维奇终于开始失宠。1957年,这位“前朝老臣”最后一次发挥余热,试图捍卫斯大林主义,联手马林科夫、莫洛托夫等人掀翻赫鲁晓夫,却在苏联军方的插手下流产。不过,为人比较厚道的赫鲁晓夫最终还是卖了个面子,只是剥夺了卡冈诺维奇的党籍和职务,每个月发给他120卢布的“退休金”,打发他回家安心养老。

毫无疑问,卡冈诺维奇是幸运的。

靠狠手段起家,生涯沾满污点,却能在经历了一轮轮惨烈的政治斗争后得以善终,从某种角度来讲,这样的人生也算相当圆满了。那么话说回来,卡冈诺维奇当真能力平庸、头脑简单并且一无是处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我们所说的“平庸”,只是站在斯大林的视角来判定的;实际上,从具体的工作上看,卡冈诺维奇对苏联的发展还是有许多贡献的。长期分管干部管理和任命的卡冈诺维奇为苏联培养了一批可用之才,他还算不错的组织能力帮助苏联的干部体制建设少走了一些弯路。值得一提的是,直到今天,莫斯科仍保留着许多与他有关的印记,其中有个非常瞩目的代表便是备受赞誉的莫斯科地铁。

正是在时任莫斯科市委书记的卡冈诺维奇的主持下,1932年破土动工的莫斯科地铁,仅用了短短3年时间就完成了首轮工程的建设。直至今日,莫斯科地铁仍是人类顶尖工程之一,被视为人类建筑工艺天花板级别的代表作。

2 阅读:341
评论列表
  • 2022-01-23 15:40

    地摊文学,自相矛盾,大言不惭,赏你五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