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南宁市隆安县与西乡塘区交界有条百年老街,再不修缮要消失了

巧云聊旅游 2024-09-30 18:34:39

小时总以为那桐镇只有那桐和那重两个圩,直到2005年隆安报发一条镇流街开设理发店,镇流村的村民再也不用跑到20公里外的那桐圩剪头发。镇流有街道也就有赶圩,总想着有机会去镇流赶圩,但不知道镇流哪天赶圩,更不知道镇流往哪边走。本人是那桐镇人,不要说没去过镇流街,连镇流街怎么走都不知道,直到前几天路过镇流才知道镇流街,而且还有一条百年老街。

镇流街的老地名镇江街,镇流村的老地名则叫曲流。明朝嘉靖年间先民来此地落业,地处右江边,右江流经此处江道弯曲,水流飞快而起名曲流。明朝万历年间一场大水将整个曲流给淹没,先民则往地势较高的地方安居,并将曲流更名为镇江,喻意为镇住右江的流水。曲流这个名字则被辖有8公里的联合村继承,也就是丁当镇联合村的曲流屯,曲流屯至今还保留有隆安县唯一的人车两用渡口。

清朝同治年间依靠右江这条黄金水道的交通便利镇江成圩,民国元年镇江圩改为乡并将镇江乡更名为镇流乡。镇江更名为镇流其实是当时实行的行政管理制度有关,按照当时全国县不同名,省内乡不同名的原则,因当时广西境内有镇江乡的有好几个,镇江乡为避开不重名而改为镇流乡。镇流乡辖有的那龙乡民国之前也叫镇江,改名那龙跟镇江情况差不多。

镇江乡更名为镇流乡,但镇流乡的主体镇江圩仍旧存在,镇江圩也就是现在的镇江屯。民国28年(1939)县里拨款,还有地方绅士集资修建一条500米长的街道,街道两边则是商住两用的居民房。民国时期的镇流村毕竟是镇流乡的乡公所所在地,没有一条像样的街道哪能成,不过这条街能够在街上住的并非普通民众,而是有钱有势的大地主和地方官员。

民国时期的镇流乡也跟现在的那桐镇一样,有完整的公共设施和完善的管理制度,有庞大的贸易集市还有热闹的街圩,赶圩日则是跟那桐、那重错开。民国时期的镇流圩没有九街十八巷,九宫十八庙那么繁荣,但绝对是方圆20里内最繁华的集贸市场。来镇流赶集的不仅是当地村民,还有邕宁县坛洛、金陵、那龙、邓圩等地的村民。邓圩、那龙、金陵、坛洛当时属邕宁县,邕宁县被拆开后以上几个圩现属西乡塘区。

民国38年(1949)镇流乡撤销并入那桐乡,镇流乡撤销的原因是出于战争需要。1949年,广西地方武装势力逐步强大,民国政府为集中力量抵抗地方游击队,还有应对未来解放军将国民政府的武装力量集中起来。民国时期实行的是乡团制度,每个乡都有武装力量,几个乡团的武装力量集中在一起就是一股强大的军事力量,几股乡团武装集中起来可以更好的保护乡公所,又可以集中兵力出动围剿地方武装游击队,镇流乡撤销的同时那重乡野撤销一起并入那桐乡。

解放后镇流村又重设镇流乡,解放初期的镇流圩还赶集,毕竟当时的镇流圩不是很大,比起那重和那桐稍微小些,赶集固然不能像他们一样热闹。集体经济时期镇流乡改为镇流大队,隶属东风公社,东风公社是那桐和乔建两乡合并而设,1959年东风公社撤销,那桐与乔建分开单干,镇流则隶属于那桐公社的一个大队。1962年镇流大队改为公社,改为公社的原因是交公粮去那桐太远,成立公社就地交公粮方便大队的村民。1969年镇流公社再次降为大队,分单干后改为村,乡公所撤销后镇流圩就不再赶集,镇江老街就此落寞。

镇江老街也就是500米长的街道,两边都是灰砖青瓦房,修建于民国时期,传统岭南砖木两层商用民居,更有灰砖修建的石柱,毫不夸张的说镇流老街是纯粹的廊檐老街。走在镇江老街上都能感受到民国风气和文化气息,楼上更不缺民国时期的富贵与奢靡。站在门楼前,都能感觉潘姐姐往楼下泼水,大喊一声“官人谢罪”,幻想吧,但真能感觉得到民国时期的青楼风韵。

今年那桐镇的所有农村学校都停办,当然只能镇流和浪湾两所小学正常办学。浪湾小学能够留下来的原因是丁当镇的森岭村有部分孩子来上学,镇流小学也是一样,镇流小学能够保留下来则是距离那桐镇远,同时丁当镇联合村的孩子也有部分来镇流上学。镇流和联合村感觉挺委屈的,两个村在语言和习俗上都比较接近,镇流的语言更靠近丁当,但为何当年划给那桐。联合更委屈,村民对那桐更有归属感,为何联合村划给丁当镇,实在难以理解。

镇流老街非常的宽,想来当时是按县级街道标准修建,无奈的镇流乡撤销,街道就形同摆设。村民也很无奈,到那桐赶集得跑20公里,好在现在交通工具相对较普片,要是在古代步行还有水路都非常的麻烦,难怪有镇流的同学说镇流虽然是那桐但赶集都喜欢走西乡塘的坛洛镇。镇流老街随着时光流逝而破旧,以前有村民居住还算好,现在老街上大部分都无人居住,而且是年久失修,如不修缮想来自然坍塌或完全消失亦是不可能。镇流老街或许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完全消失,镇流老街还在,喜欢参观老街的朋友有时间何不前去看看,预祝大家旅途愉快。此文稿是茶后文,看看就好,专家笔下留情,谢谢。

原创文章,抄袭必究。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