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书里不会讲给你听的历史故事,1360年,陈友谅与朱元璋的纷争

吕布省愚 2024-03-13 10:09:48

四十岁前的朱元璋系列合集之(6)

(本文的所有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总计3300字,阅读完大概需要 10 分钟)

众里寻他千百度,有时候胜利就会在不轻易间敲响你沉睡的心灵。

别急,上面这句还真不是歌词,这或许就是朱元璋奋发图强那些年的心声。书接上回,上一辑我们讲到了成就朱元璋霸业基础的集庆之战,这场战役使得朱元璋彻底全权接过了岳父郭子兴遗留的一切,也让朱元璋拿到了集庆这片沃野之地,在这江南鱼米之乡,有了自己的根据地。

再讲朱元璋的崛起历史

在拿下集庆路之后,朱元璋将集庆路改为应天府,更是自称吴国公。成为吴国公的朱元璋已经是当时不可被忽视的一股重要力量。然而实际上,在当时的长江流域,同时期有着应天府的朱元璋,平江府的张士诚与武昌府的陈友谅三股武装力量纵横交错,你方唱罢我登场。此处的应天府便是如今的南京,平江府指的是苏州,而武昌府也即是现在的武汉。而仔细说来,当时最有力量与朱元璋进行抗衡的,并且也确确实实分庭抗礼的,便是我们曾经在《元末群雄小传》系列中讲到过的武昌府陈友谅。

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最开始,陈友谅几乎以“挟天子以令不臣”的架势实际把控着天完政权,将傀儡一般的天完皇帝徐寿辉牢牢控制。然而,历史上的每一个结局,总有着万般巧合与恰到好处交相辉映。在描述陈友谅与朱元璋双方实力对比之时,这样的“巧合”与“刚好”似乎又来得那么的自然。

今天,就让我们来浅析一下,公元1360年,在陈友谅与朱元璋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致使后来的洪都保卫战与鄱阳湖之战的发生。让我们在这足够多的伏笔下,准备好整理出的史料,阅读历史,鉴往纠昨非。

·朱元璋在中间,如何避免两面作战

首先,我们看前言中所叙述的地理位置,朱元璋虽说有着应天府这样的重要据点,却处在西面有陈友谅,东面有张士诚的境地下。很显然,这就如同是一个汉堡包,张士诚与陈友谅是左右的两片面包,而朱元璋更像是中间那块牛排。

所以,怎么办?如果轻举妄动,就很容易被心领神会的两位对手集中针对,诚如是,那历史会如何走向,就很难预料了。

好在朱元璋身边有着诸多的能人志士,为其出谋划策,所以历史上声名远扬的“西攻东守”策略便因此浮出水面。朱元璋很显然不会选择贸然对两边的对手均出手打击,结合地形形势与实力的对比使然,对待苏州的张士诚,朱元璋决定在1360年之时采取守势;对于处在其西面的陈友谅,朱元璋则选择攻势。

策略既定,一个再度将载入史册的年份便如此浩浩荡荡走上了史官的笔墨之间。公元1360年,是为元朝至正二十年,是为韩林儿政权龙凤六年,一场发生在朱元璋与陈友谅之间的纷争,似乎已经无法避免。

·1360年,陈友谅把手伸得太长

虽说面对陈友谅,朱元璋选择攻势,但是在1360年,率先发动进攻的,还真就是陈友谅。龙凤六年二月,也就是1360年那个鸟语花香的春天,自称汉王的陈友谅派兵进攻福建,而此时的朱元璋是什么样的状态呢?

其实,朱元璋占据应天府后,还真就是处在四面受敌的情况下。他的正东有元朝将领定定扼守的镇江;东南面有咱们提及的张士诚占有着的苏州、常州和浙西;东北面有地主武装青衣军张明鉴占据扬州;正南面则是元朝将领八思尔不花屯驻徽州;西面有天完徐寿辉占据池州。而武昌府的陈友谅便因此有了把手伸得很长的客观条件,因为陈友谅笃定朱元璋也不敢轻举妄动。

面对被围困的现实,朱元璋先后派兵攻占了镇江、广德、长兴、江阴等地,扩展、巩固了自己的势力范围。集中力量打击孤立的浙东元军。为巩固和继续发展壮大,朱元璋采纳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策,开始进行统一江南的作战。

如画般的江南水乡

所以,1360年农历二月,当陈友谅攻打福建的时候,他也顺带试探了朱元璋的态度。不过这个试探方式显得些许草率,在准备并不充足的情况下,陈友谅攻打了朱元璋占据的池州。

面对强敌的到来,朱元璋派遣自己日后的两位儿女亲家常遇春与徐达一起镇守池州,抵御陈友谅的汉军。在陈友谅冒出占领池州的想法后,身边仍然有智囊团劝诫其不可轻动。在几番思想的碰撞后,陈友谅最终在当年农历五月正式起兵欲强占池州却遭到失败。

都以为陈友谅很可能选择放弃,悻悻而归的时候,一场意想不到的战斗却一度改变战局。

·花云之死

这场战斗,便是当年农历五月底的太平之战,这里所谓的太平便是如今安徽省当涂县。这场战斗,陈友谅率领十万水军气势恢宏一般向朱元璋守军镇守的太平开来,而也就是这场战斗,让朱元璋失去了一位大将-花云。

奇景,记录历史过往

陈友谅的十万水军显然不是摆设,突击太平府的这一举动甚至让后世读者认为,当时陈友谅所谓攻打池州都像是声东击西的战术。表面上,陈友谅攻打池州,让朱元璋囤积重兵并伴随常遇春与徐达这样的超级猛将,却让不远处的太平处在了防守上的弱势。

当时的太平府,由朱元璋手下猛将花云与元帅朱文逊合力防守迎敌。结果战斗开始后不久,元帅朱文逊战死。虽说失去了元帅,但是太平当地的朱元璋将兵之间在花云的率领下,依然可以做到铜墙铁壁一样的防守。所以,陈友谅连攻三天都不能入城。可是上天在此处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突然,长江流域涨起了大水。结合着我国西高东低的客观自然条件,陈友谅就利用大船趁着涨水,士兵沿着船尾攀爬城墙的垛口进入太平城。随即城被被攻陷,将军花云被擒,因反抗陈友谅最终被杀,时年三十八周岁。

失去了太平,水路上朱元璋几乎彻底暴露,历史在此处差一点就被彻底改写。

·老陈称帝,茂才防守

其实此时,陈友谅有着很大的发挥余地,如果他不那么心急,那么很难预料后来会发生什么。但是,我们阅读历史早已形成一个习惯,历史本身也由不得“如果”。那么陈友谅到底哪里心急了呢?

那年闰五月,陈友谅急着找借口除掉了天完皇帝徐寿辉,自行称帝,国号为汉,改元“大义”。而与陈友谅分庭抗礼的朱元璋,尚未称王,仅仅是韩松政权下名义上的吴国公。相反,称帝后的陈友谅便视朱元璋为首要剿除对手。

几天后的,闰五月初五,夏日朝阳下,陈友谅挥师东进进攻应天府。为阻击陈友谅的进攻,朱元璋与著名的谋士刘基刘伯温设计,命胡大海进攻信州,断陈友谅后援。这胡大海可是一位颇为传奇的人物,以后我们会在《明朝配享太庙大臣系列》中为大家详讲。此番,先有大将断陈友谅后援,再有另一位大将康茂才铤身而出,此次要上演的,则一出反间计。

朱元璋与刘伯温出计策,命康茂才诈降作陈友谅的内应,引陈友谅的汉军主力进入朱元璋在应天城外龙湾设下的埋伏中。康茂才这一卧底在陈友谅身边的行为,诱使整个汉军上下躁进急行,结果汉军在龙湾大败。康茂才也着实是厉害,一番诈降操作后,居然还能全身而退,自己跑回去了。陈友谅失败后,退回江州,朱元璋依靠顽强的防守躲过这一次锋芒。

·七八月的天气,心冷若冰霜

紧接着到来的那年农历七月,酷暑难耐之下,陈友谅决意再次出兵。不知道此时的他,是否读过“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古训。总之,他便如此这般践行着自己不信邪的诺言。

经过不到两个月的休整,陈友谅自认为已经准备良好,再次派兵,此次欲攻占安庆,没想到吧,这次陈友谅还成功了。不过安庆这片沃土,陈友谅还没有坐热乎,朱元璋再次反杀回来。八月,朱元璋率领水陆大军西进,又夺回了安庆。

与此同时,陈友谅在长江沿岸的守军不战而溃。朱元璋顺势攻下湖口,形成两面夹击,最后朱元璋部将在江州大败陈友谅,汉军不得不退守武昌。

七八月几次进进出出,朱元璋攻下南康府,也即是今江西省星子县。同时蕲州、黄州、饶州等地,也相继归附朱元璋,此三地也即是今湖北省蕲春县,湖北省黄冈市以及江西省饶阳县。

很显然,1360年,一个急躁的陈友谅,一个内敛的朱元璋,天平已经在这二人之间倾斜。那么后来,又在此二人间发生哪些足以载入史册的故事呢?

0 阅读: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