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土地越来越荒废,求农民种地都不去

小农民挖穿地球 2024-11-28 16:36:18

关于我:一个执着于种植的小农青。关注我,教你又快又好地种东西。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这句老话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贴近现实。

以前,不管社会怎么变化,我回老家能看到家家户户总有人种地,要么是父辈,要么是爷爷奶奶辈,或者是叔叔姨姨辈。

现在回去,基本没人种地了,地荒在那长满野草,送给人都没人种。

一问他们,都苦笑,自己都养不活了还种地?

这话听得太心酸了,种地一开始原本就是填饱肚子养活自己,但是现在种地不可能养活自己了。

想了很多,也问了很多,发现现在不种地的原因有方方面面,个个让人无奈。

一、种地钱少事多

成本高,利润少

种地如今成了“投入多,回报少”的活儿。肥料、农药、种子样样涨价,一季地的投入都让人肉疼。等到了收获季,粮食价格却没怎么涨,产出跟投入不成比例。很多农民辛辛苦苦一年,最后落下的可能也就零头,完全没法和进城打工的收入相比。手头紧的农民,还得咬咬牙硬撑着,可收入少得让人泄气,真是觉得不值当。

市场价格波动大,收入没保障

种地的人都知道,市场价格起起伏伏根本不受控。稻谷、小麦这样的常见作物,一年忙完,收入就看行情变动,谁也不敢拍胸脯保证能赚钱。很多时候是年初盘算好,年末一看,白折腾了一年。打工虽然也有风险,但至少收入相对固定,风险这么大,谁还乐意辛苦一整年,最后能不能挣钱全凭运气?

粮食难卖出,流通不畅

农村的粮食流通渠道问题不小,尤其在偏远地方,交通不便。收上来的粮食一时半会儿卖不出去,只能堆在家里。粮食存久了不是虫蛀就是霉变,卖不出去,粮食成了负担。很多人种地是为了日子好过一点,但面对这样的问题,种出来的东西卖不出去,费了劲却换不来钱,谁还有动力去种?

二、劳动强度高

长时间体力劳动,强度大

种地不是坐办公室,干的是体力活。每天汗流浃背不说,腰酸背痛是常事。尤其水稻田,夏天弯腰下去一干就是一天,不少年轻人干几天就不行了,还不如去城里找份相对轻松的工作,虽然也累,但至少身体能撑住。种地这么累,还不挣钱,自然没人乐意。

日晒雨淋,工作环境差

农民种地是看天吃饭,烈日底下浇水、插秧,刮风下雨也得上田。这样的工作环境,对年轻人吸引力不大。他们更愿意在条件好的环境里工作,赚的钱也不比种地少。干一天累得要命,还挣不到什么钱,工作环境这么差,不如找个有空调的地方踏实上班。

长期劳作对身体有损伤

长时间弯腰、下蹲,腰椎、膝盖受不了,很多农民年纪轻轻就一身病,种地种到腰酸背痛。很多年轻人看着父辈的身体状况,早就想明白了,不想自己也落个“农民病”,所以更愿意换个出路。

三、年轻人不愿种,老人干不动

年轻人进城务工,村里种地的人少

年轻人不在村里,田地自然荒了。城里的工作机会多,工资还不错,年轻人更愿意去大城市闯荡,赚钱比在村里种地多得多。很多村子里,青壮年基本都进城了,地只能靠老人守着,但老人年纪大了,种田有心无力。种地的人少了,荒地自然多了。

老人劳动力衰退,种地效率低

老人虽然热爱土地,但身体条件不允许。长期种地对身体负担太大,老人也没精力、没体力,田多了也照顾不过来。田地种不完,荒地也只能任它荒着。

“望子成龙”心理,鼓励子女去城市发展

农村的老人也希望子女能有更好的前途,去城里生活。因为他们清楚种地难、挣得少,不想让孩子继续吃这个苦。家里人鼓励孩子在城里扎根,谁还会留在村里种地?年轻人少了,种地的活儿自然就没人愿意接。

四、农村生活不方便

农村基础设施差,生活条件不如城市

农村里很多地方还在发展阶段,水泥路铺了,但医疗、教育资源跟不上。日常生活不便,很多年轻人觉得在农村生活条件差,特别是用惯了城市生活的孩子,回到农村过不习惯。没有便利的生活设施,让很多年轻人不想再回去种地。

缺乏教育和医疗资源

偏远农村地区学校少,医疗资源短缺,甚至小病小伤也要跑到县城去看。这样的生活条件让有孩子的年轻人无法接受,他们宁愿待在城市生活,既方便孩子教育,又能照顾家人健康。

娱乐设施少,生活枯燥

城市生活丰富,农村却没啥娱乐活动。年轻人追求的是丰富的生活方式,农村没有电影院、商场等娱乐场所,生活无聊。条件这么不方便,没法吸引年轻人回去,自然种地的人越来越少。

五、靠天吃饭,风险大

自然灾害影响大,年景好坏难以预测

农业就是典型的靠天吃饭,碰上大旱、洪水等灾害,辛苦一年可能血本无归。很多农民对这种风险无力抵抗,收益无法保证,自然有人选择不种地。

病虫害难防治,成本增加

农作物病虫害问题严重,特别是药物用量和施用方法不当时,减产严重。为了对抗病虫害,农民花钱打药、除草,成本增加了不少。种地变得越来越费钱,不如早点放弃。

气候变化加剧种植难度

近几年气候变化影响大,东北的玉米、南方的稻谷都出现过减产情况。天气不定、风险高,很多农民觉得靠种地生活风险太大,开始转向其他工作。

六、技术跟不上

农技推广力度不够,农民缺乏专业知识

农村的种地方式大多还比较传统,科学种植技术推广难,很多人不会科学施肥,导致产量低。想提高收入,却苦于没学到先进技术,种地效率低,产量也上不去。

机械化操作不熟练,耕种效率低

农机普及了,但不少农民还不熟悉操作,有的甚至不会使用新型农机。机械化是好,但不懂怎么用,反而耽误事。机器在那儿摆着不会用,种地效率不高,很多人也没兴趣再干。

新技术更新快,农民难以适应

农业技术更新太快,有些新技术成本高,学会了也未必适用。比如无人机喷药、测土施肥等技术推广难,不少农民一时难以接受。这些高科技一旦无法普及,种地就成了个“学不来、干不好”的行当。

七、租地难,承包难

土地流转手续繁琐,租地不方便

很多农民想扩大种植规模,但土地流转手续复杂,租地很难实现。土地分散在农户手里,想整合不容易,这让有心种地的农民很无奈。

租金高,成本难收回

一些地方地租高昂,加上种地本身投入,租地干活的农民难以回本。一年下来,辛苦忙活到头来还赔钱,高租金自然打击了种地的积极性。

土地流转期限短,不利于长期投资

农业投资周期长,短期的土地租期无法让农民安心种植,尤其是像果树等长期收益的作物,短期承包完全无法实现。流转期限短,农民不敢投入太多资金,只能种短期作物,收益少。

八、政策支持不均衡

农业补贴不够普及

农业政策虽有不少补贴,但不少农民反映,补贴并没有真正到位。一些农民甚至不知道补贴该如何申请、流程如何走,能拿到补贴的更是少之又少。政府的好政策没能惠及所有农户,结果只有少数人受益,这也让很多人觉得种地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补贴门槛高,难以享受

即使知道有补贴政策,但申请的门槛也让很多农民望而却步。大规模种植或合作社能更方便地享受政策支持,而对小农户而言,手续繁琐、条件苛刻,种地成了自己辛辛苦苦的买卖,想申请补贴几乎是空谈。对比起来,农民宁愿选择打工,收入稳妥,不用等补贴。

政策调整频繁,农民无所适从

农业政策每年都会有调整,种地的补贴和条件时常变动,很多农民感觉难以捉摸。去年适合的补贴政策今年取消,刚投了钱准备种某种作物,结果新政策一来,这些投入打了水漂。政策不稳,农民难以预估收益,久而久之,自然不愿意冒这个风险。

九、农村合作社发展滞后

合作社普及率低,互助困难

农村合作社虽然在一些地方推广开来,但不少地区的合作社还很不成熟,运作模式简单,实质性的帮助有限。大部分村庄还是各自为战,农民在种植、销售上没有形成合力。合作社普及率低,大家依旧是“各人自扫门前雪”的状态,很难共享资源,种地也就变得更加艰难。

合作社管理混乱,农民信任度低

农民自己成立的合作社,往往由于缺乏经验,导致管理不善,甚至出现贪腐等现象。农民对这些合作社逐渐失去信任,觉得还不如自己种,省得跟人掰扯,耽误工夫。合作社本是为了让大家抱团取暖、提高收益,结果反而让农民心生疑虑,合作的积极性一降再降。

规模效益低,难以实现真正增收

很多合作社的规模较小,资金、技术缺乏,即便加入合作社,农民的收益提高也十分有限。没有形成规模效益,合作社难以真正为农民带来增收,加入合作社的热情自然减退。大家只看到合作社的理想前景,却很难实打实地享受到好处。

十、社会观念变化

“务农”社会地位低,缺乏吸引力

在当前社会,务农被认为是“没出息”的工作,尤其是城里的观念更是如此。很多农村家庭都鼓励孩子去上学、考大学,离开家乡。种地似乎成了“无奈之举”,而非一种正常职业。这样的观念影响下,谁还会自愿选择务农?对年轻人而言,种地的吸引力几乎为零。

城市生活观念深入人心

农村人往往羡慕城市的生活条件和收入水平,务工的生活方式比务农更有面子。尤其是外出务工带回来的城市观念,让村里人认为打工才是更体面的出路。年轻人受这些观念影响,越来越倾向于离开土地,去追求所谓的“城市生活”。

“养儿防老”的观念淡化

随着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很多农民不再过于依赖子女养老。这样一来,土地的传承、农耕的意义在家庭中减弱,不再像过去那样“为子孙留一份基业”。没有传承的压力,土地对不少农民来说成了“无所谓”的负担,有就种,荒着也没啥大问题。

十一、农产品价格话语权低

价格控制在中间商手里,农民收益低

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经过层层流通,价格被中间商把控。农民卖给中间商时价格压得极低,市场上看到的价格却高得离谱,最终收益少得可怜。尤其是一些生鲜产品,价格波动大,但农民没有定价权,买家随意压价,让人种地越来越没动力。

农业产业链延伸不足,附加值低

农村生产的农产品主要以初级加工为主,附加值低。产业链未能延伸到深加工,导致农产品只能以原材料形式出售,收益低。要是有自己的加工厂,增值产品的收益能提高不少,但这样一来,成本更高,很多农民不敢轻易尝试。

农产品标准化难,销售受限制

农产品的质量标准不统一,不少作物品种单一,难以满足市场需求。比如蔬菜瓜果等,每家种出来的质量不同,标准化程度低,农产品走向大市场困难重重,甚至连电商渠道都无法畅通。这种情况下,很多农民被“逼”得只能在本地小市场销售,销量有限,收入自然不高。

十二、农村劳动力外流,农业无人承接

年轻人回乡意愿低,农村劳动力不足

由于外出务工收入相对更高,年轻人普遍不愿意返乡务农。外出务工的收入高、生活条件更好,农村的劳动环境相对恶劣,回乡的人越来越少。农村劳动力流失严重,农业难以得到有效的传承,田地缺人打理。

农业劳动技能传承不足

传统农业生产技能并没有很好的传承下来。老一辈的经验无人继承,年轻人不懂如何管理田地,甚至不懂基本的农事操作。这就导致即使有人回到农村,也很难撑起一片田地。

农村青壮年比例低,承接力弱

由于青壮年纷纷离开,农村劳动力主要集中在中老年群体,劳动能力有限,农业生产规模难以扩大。这种人口结构让农村的农业承接能力日益减弱。农田无人耕种,农村经济失去了年轻人的支撑,逐渐变得停滞不前。

最后想说

种地的困难,表面上看是农民自己不愿意干了,实际上牵涉到的是多重问题的叠加。高成本、低收益、劳动力短缺、政策不够完善,方方面面的问题交织在一起,使得种地的吸引力越来越低。解决这些问题,任重而道远。要让农田重新焕发活力,让更多人愿意投入农业,需要的不仅是个别的政策支持,而是整体农业体系的升级。未来农业的发展,需要更完善的机制保障,才能真正吸引人回归土地。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