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读懂了郭子仪,也就读懂了职场“潜规则”

老达子爱历史 2024-11-09 15:29:05

文|老达子

本文共3667字,阅读时长大约7分钟

前言

忠臣良将得以善终的人少之又少,作为一个经历4朝的最强打工人,能得到“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这样的盛赞,并且死后谥号“忠武”(‘忠武’二字被视为最高荣誉),郭子仪究竟凭借的什么?今天老达子就来跟大家一起聊一下~

01实力强悍

郭子仪(697年-781年7月9日),字子仪,出生于华州郑县(今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唐代著名的将领、政治家、军事家,寿州刺史郭敬之的儿子。早年郭子仪通过武举入仕。

1)平定叛军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郭子仪还在守孝期被朝廷召回平定叛军,郭子仪这时已经近60岁了,依然宝刀未老,成功收复静边军(今山西右玉县),斩杀叛将并夺回云中(今山西大同)和马邑(今山西朔县),开通了东陉关(位于今山西代县东南)。

天宝十五载(756年)郭子仪返回常山,史思明又集结了数万大军紧随其后。郭子仪有勇有谋,白天作战,晚上摧毁敌方阵地,打击敌方士气,且身先士卒鼓舞士兵,随后与李光弼、仆固怀恩、浑释之、陈回光等人在嘉山大胜,斩敌四万,收获数万匹战马。

《新唐书·卷一百三十七·列传第六十二·郭子仪传》:还常山,思明以众数万尾军,及行唐,子仪选骑五百更出挑之。三日,贼引去,乘之,又破于沙河,遂趋常阳以守。禄山益出精兵佐思明。子仪曰:“彼恃加兵,必易我;易我,心不固,战则克矣。”与战未决,戮一步将以徇,士殊死斗,遂破之,斩首二千级,俘五百人,获马如之。于是昼扬兵,夜捣垒,贼不得息,气益老。乃与光弼、仆固怀恩、浑释之、陈回光等击贼嘉山,斩首四万级,获人马万计。

唐肃宗至德元年(公元756年)八月,唐肃宗任命郭子仪为兵部尚书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并继续担任朔方节度使,郭子仪与回纥首领葛逻支联合出击成功平定了河曲地区。

2)收复两京

至德二年(757年),郭子仪之子郭旰英勇阵亡,帮助唐军夺取畅通潼关至陕州的战略通道。九月,郭子仪作为中军副帅,随广平王李俶和大元帅李俶率领十五万蕃汉联军出征,旨在收复长安。前军由李嗣业指挥,中军由郭子仪统率,后军则由王思礼负责。

叛军十万驻扎在唐军北面,叛军头领李归仁向唐军发起挑战,唐军遂展开追击,逐渐逼近敌阵。然而,叛军齐心协力对抗唐军,导致后者不敌而退,甚至受到叛军的冲击,唐军因此陷入混乱,辎重也被叛军抢夺。李嗣业以身引敌,声嘶力竭地奋战,击退了前来的敌军,唐军的阵形才得以稳住。随后,李嗣业指挥前军,长刀在手如同坚墙般向前推进,势不可挡。

叛军企图从后方袭击唐军,但唐军侦查及时,迅速出击消灭了埋伏的叛军,极大地削弱了敌人的士气。李嗣业与回纥军合力突击叛军,战斗持续至午后,唐军斩杀叛军六万余人,俘获两万人,许多叛军在逃跑时跌入沟壑而死,最终叛军大败。第二天,唐军顺利进入长安。

与此同时,安庆绪派遣严庄调动十万兵马前往陕州与张通儒共抗唐军。叛军得知唐军的到来,便将全部兵力驻扎于山西,背山列阵。郭子仪指挥大军正面进攻叛军,而回纥军则从山上绕至叛军后方。因与潜伏的叛军交战错失了时机,唐军不得不略作后退。叛军分出三千人断绝了唐军的退路,令唐军士气动摇。

郭子仪迅速指挥回纥兵进攻,将叛军全数消灭。李嗣业与回纥军自后方发起攻击,叛军大惊失色,以为回纥军已至。最终,叛军惨遭大败,尸体遍布山野,严庄和张通儒逃回洛阳,随后与安庆绪一同逃往相州(今河南安阳),而郭子仪则率军收复东都洛阳。

02忠诚良将1)表忠心

公元756年,因哥舒翰在潼关惨败,皇帝唐玄宗被迫逃离长安去蜀地,太子李亨(唐肃宗)在灵武即位,并下诏军队班师,郭子仪本来打算乘胜追击北征范阳的,但新帝登基作为老将政治觉悟杠杠的,立马跟李光弼率领五万军队表忠心。

公元759年,因鱼朝恩一直对郭子仪心存嫉妒,趁机将相州失利的责任推到他头上,并在肃宗面前进谗言。五月,肃宗召回郭子仪,任命赵王李系为天下兵马元帅,李光弼为副帅接管朔方节度使的职务。尽管郭子仪的兵权被剥夺,他仍然将国家利益置于首位,忠诚于朝廷。

《旧唐书·卷一百二十·列传第七十》:中官鱼朝恩素害子仪之功,因其不振,媒孽之,寻召还京师。天子以赵王系为天下兵马元帅,李光弼副之,委以陕东军事,代子仪之任。子仪虽失兵柄,乃思王室,以祸难未平,不遑寝息。

宝应元年(762年),肃宗病逝,李豫被宦官李辅国等拥立为帝,宦官程元振自认为拥立新主有功,且对老将心存忌惮,屡次挑拨离间、进谗言。郭子仪因此被罢免副元帅职务,失去了兵权,被任命为肃宗的山陵使,负责监督皇陵的建设。为表忠诚郭子仪将肃宗赐予的千余道诏书全部呈交给代宗。代宗查看后,安慰郭子仪说:“朕不德,诒大臣忧,朕甚自愧,自今公毋有疑。”

《新唐书·卷一百三十七·列传第六十二·郭子仪传》:代宗立,程元振自谓于帝有功,忌宿将难制,离构百计。因罢子仪副元帅,加实户七百,为肃宗山陵使。子仪惧谗且成,尽裒肃宗所赐诏敕千馀篇上之,因自明。诏曰:“朕不德,诒大臣忧,朕甚自愧,自今公毋有疑。”

2)儿子衷心

至德二年(757年),敌将安守忠驻守永丰仓,郭子仪派儿子郭旰前去交战,虽然击败了敌军一万余人,但郭旰却英勇阵亡。最终,唐军成功夺取了永丰仓,畅通了潼关至陕州的战略通道。

3)不邀功、过请罪

至德二年(757年),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杀害,朝廷决定进行大规模反击。唐肃宗下令召回郭子仪至凤翔。四月,郭子仪被晋封为司空,并担任关内河东副元帅。五月,他接到命令率军前往京城。在清渠(今西安以西)与叛将安守忠发生激战,唐军遭遇失败,部队溃散,武器装备全部遗弃在清渠。郭子仪迅速集结残余兵力,退守武功(今陕西武功西北),向皇帝请罪并请求降职。

《旧唐书·卷一百二十·列传第七十·郭子仪传》:是月,安禄山死,朝廷欲图大举,诏子仪还凤翔。四月,进位司空,充关内、河东副元帅。五月,诏子仪帅师趋京城。师于潏水之西,与贼将安太清、安守忠战,王师不利,其众大溃,尽委兵仗于清渠之上。子仪收合余众,保武功,诣阙请罪,乞降官资,乃降为左仆射,余如故。

03为官之道

郭子仪在抵御吐蕃的过程中,鱼朝恩指使人挖掘他父亲的坟墓,这让很多大臣们都担心郭子仪会因此举兵反抗。但当郭子仪入朝后,代宗将此事告知了他。郭子仪忍不住泪流满面,从自身上找原因说是上天的惩罚,心胸宽广也没有加罪于鱼朝恩。

《旧唐书·卷一百二十·列传第七十》:十二月,盗发子仪父墓,捕盗未获。人以鱼朝恩素恶子仪,疑其使之。子仪心知其故,及自泾阳将入,议者虑其构变,公卿忧之。及子仪入见,帝言之,子仪号泣奏曰:"臣久主兵,不能禁暴,军士残人之墓,固亦多矣。此臣不忠不孝,上获天谴,非人患也。"朝廷乃安。

广德二年(764年),唐代宗任命郭子仪为尚书令,但郭子仪婉拒了这一职位。因为平叛之后,冒领赏赐者比比皆是,出现很多人贪图升迁而不顾廉耻。如今正是整顿法纪、审查官员的良机,所以郭子仪果断辞让,以身作则保障官场公正廉洁。

《新唐书·郭子仪传》:子仪至自泾阳,恩赉崇缛,进拜尚书令,恳辞,不听。诏趣诣省视事,百官往庆,敕射生五百骑执戟宠卫。子仪确让,且言:“太宗尝践此官,故累圣旷不置员,皇太子为雍王,定关东,乃得授,渠可猥私老臣,隳大典?且用兵以来,僣赏者多,至身兼数官,冒进亡耻。今凶丑略平,乃作法审官之时,宜从老臣始。”帝不获已,许之,具所以让付史官。

广德二年(764年),仆固怀恩诱使吐蕃、回纥和党项对唐朝发起入侵。唐代宗命令郭子仪驻守奉天,并询问应敌之策。郭子仪答道,敌军已深入,适合速战速决,且怀恩的部下很多受过我的恩惠,如果不主动进攻,那些部下会改变注意。可见,郭子仪与同级、下属交往密切,且多给予下属帮助。

《旧唐书·卷一百二十·列传第七十》:十月,仆固怀恩引吐蕃、回纥、党项数十万南下,京师大恐,子仪出镇奉天。帝召子仪问御戎之计,子仪曰:"以臣所见,怀恩无能为也。"帝问其故,对曰:"怀恩虽称骁勇,素失士心,今所以能为乱者,引思归之人耳。怀恩本臣偏将,其下皆臣之部曲,臣恩信尝及之,今臣为大将,必不忍以锋刃相向,以此知其无能为也。"虏寇邠州,子仪在泾阳,子仪令长男朔方兵马使曜率师援之,与邠宁节度使白孝德闭城拒守。怀恩前锋至奉天,近城挑战,诸将请击之,子仪止之曰:"夫客兵深入,利在速战,不可争锋。彼皆吾之部曲,缓之自当携贰;若迫之,是速其战,战则胜负未可知。敢言战者斩!"坚壁待之,果不战而退。

04明哲保身

郭子仪除了每次大战后释放兵权表忠心,为了降低皇帝的猜忌,年老时开始迎娶美娇娘,大搞奢华宴会,很多人对此表示他为老不尊。但实际上郭子仪虽然没有了兵权,但是军队影响力是不容小觑的,为人胸怀宽广,同事和下属也都赞赏,而且基本上战无不胜,有勇有谋,不得不招人嫉妒。所以郭子仪为了自己能安享晚年及保障子孙后代的平安富贵,选择了自污的形式,这何尝不是大智若愚。

老达子说

郭子仪在将近60岁时才得以重用,重用之后为国劳苦劳心、忠心耿耿、为人宽广、做事低调谨慎,我想他能安享晚年,实际上也是看透了官场的尔虞我诈、权力的漂浮不定、人性的难以捉摸,与其去争不如不争,这可能才是真正的有舍有得,为人为官的智慧所在。

0 阅读: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