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河南农村娃辞去铁饭碗,携妻回乡养猪,如今身价1900亿

热情的小狐狸 2025-01-15 04:18:02

秦英林的初出茅庐与国企岁月

1989年的春天,秦英林手持河北农业大学畜牧养殖专业的毕业证书,满怀希望地走出校门。在那个年代,大学生是稀缺的,而他更是专业性强的畜牧养殖专家。在毕业分配的大环境下,秦英林被分到了河南的一家国营食品公司。

秦英林被分配到供应管理部门,负责协调供应链,确保肉类和其他食材的来源和质量。每天,他都会与供货的农户进行接触,核对送来的货物数量与质量,然后再将这些食材分发到各个销售点。虽然这份工作在别人看来稳定而体面,但对于秦英林来说,他感觉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大学时学习的畜牧养殖专业知识,如种畜选择、饲养管理技术,似乎在这里无处施展。

每当夜深人静,秦英林总会回忆起大学时光里那些关于畜牧业的课程,以及自己曾经设想的各种养殖场景。而现在,他每天处理的都是已经屠宰、包装好的肉类,与活生生的动物和饲养技术相去甚远。

随着时间的推移,秦英林在工作中越来越能体会到,只有将自己的专业知识用于实际养殖,才能真正感到满足和快乐。每次走在公司附近的市场,看到那些售卖活禽的摊位,他都会驻足观察,心中无限向往。他开始在业余时间研究市场动态,了解国内外的养殖技术新发展,内心的创业想法也逐渐成熟。

重返故里,启航梦想

家里人不理解他为什么要放弃一份体面的工作,尤其是在那个年代,国企职员的身份象征着稳定和光明的前途。家里人议论纷纷,亲戚们也劝他三思。有些人甚至认为这是年轻人一时冲动,不懂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

面对家人的疑虑和反对,秦英林没有正面争辩,而是详细研究了市场动向。他发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食品供应开始从计划分配转向自由流通,肉类市场需求逐步扩大,养殖业也开始从小规模的家庭式生产向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1992年,秦英林辞去了国企工作,收拾行李,和妻子一起回到了家乡马山脚下的村子里。他回乡后,第一件事就是开始对养猪创业进行细致的规划。创业资金成了最大的难题,家里的积蓄本来就不多,家人也不支持他将本就不富裕的家庭资源用于他认为“风险很大的事情”上。秦英林开始向亲朋好友借钱,却四处碰壁。

就在他资金筹备陷入僵局时,弟弟得知了秦英林的计划。弟弟虽然也对他的决定感到意外,但看过他的计划后,选择相信他。弟弟悄悄拿出了原本计划用来结婚的12000元,借给秦英林做启动资金。秦英林拿着这笔资金,加上自己的积蓄,终于凑齐了创业的第一笔钱。

养殖场的成立

有了启动资金,秦英林开始筹备养殖场的建设。他购买了木材、砖瓦和其他必要的建筑材料,选定了马山脚下的一块地作为猪舍的地址。这片土地是家里自留地的一部分,经过清理后,很快开始搭建简易的猪舍。在建设过程中,秦英林亲力亲为,挽起袖子和村里的工匠一起搬砖、砌墙。

猪舍建成后,他利用剩余的资金购买了22头猪苗。这些猪苗是他从本地一个养殖户手中挑选的优质品种。为了保证猪苗的健康,他专门向当地的养殖户和兽医请教,学习如何做好饲料搭配、疫病防治和环境管理等细节。

1993年6月22日,养殖场正式投入运营。猪苗被安置在刚建成的猪舍里,秦英林和妻子每天轮流查看猪苗的生长情况,记录它们的体重、进食量和活动状态。为了提高养殖效率,他还试验了不同的饲料配比,通过不断调整来寻找最佳方案。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批猪苗逐渐长大,养殖场的运营也步入正轨。猪舍里每天充满了生机,秦英林的努力渐渐有了回报。他在本地的市场上找到了一些稳定的买家,通过合理的价格将这些猪苗出售出去。经过一番辛劳,他赚到了创业以来的第一笔收入,这笔收入让他还清了从弟弟处借来的12000元。

有了这次成功的经验,秦英林对养殖场的管理更加用心。他利用赚到的钱对猪舍进行了扩建,购置了更多的猪苗,同时改进了喂养设施。他的养殖场逐渐从一个简陋的小规模场所,发展为村里较有规模的养殖场,成为当地不少村民羡慕的对象。

养殖场的发展与挑战

养殖业从来不是一条平坦的道路。1995年春天,养殖场的值班工人在巡视猪舍时发现有三只猪苗突然死亡。这一情况引起了秦英林的高度关注,他迅速赶到现场进行检查。他仔细观察死亡猪苗的外部特征,发现它们的症状异常。为了查明原因,他与妻子连夜对死亡的猪苗进行了解剖。经过详细的分析,他判断这可能是伪狂犬病——一种对生猪致命的传染病。

确认病因后,秦英林立即采取行动。他第一时间联系了曾经一起在畜牧局工作的同学,请求帮助协调疫苗供应。由于疫情的紧急性,他的同学迅速通过渠道从哈尔滨调运了一批伪狂犬病疫苗。在此过程中,他与对方保持频繁的沟通,确保疫苗能够尽快送达。

疫苗从哈尔滨空运到河南时,距离发现疫情仅仅过去了两天时间。疫苗运到后,秦英林立即组织工人对养殖场内的所有猪苗进行全面接种,并加强了猪舍的消毒和隔离措施,严防疫情的进一步扩散。同时,他将伪狂犬病的疫情信息及时通报给全省各大养殖中心,为其他养殖户敲响了警钟。

经过这一轮紧急防控,养殖场的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猪苗的健康状况逐步恢复。这场危机的成功应对,让秦英林对养殖业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他在当地的养殖圈子里赢得了更多的尊重。许多养殖户听说了他的处理方式后,专门前来请教疫病防治的经验。他的养殖场也因此被认为是专业化和科学化管理的典范。

从养殖大户到农业领袖的蜕变

1992年,秦英林正式创立牧原集团。他的养殖事业在经历了多年的摸索与扩展后,开始逐步迈向规模化和现代化管理。初创时期的牧原集团还只是一家地方性的养殖企业,规模不大,但凭借科学的养殖方法和严格的管理模式,很快在行业内积累了一定的口碑。为了提升公司的运营效率和技术水平,秦英林不断引入新的养殖设备和先进技术,同时积极关注市场动态,为企业的发展铺设了一条稳健的道路。

到2001年,凭借多年来在养殖行业的经验和影响力,秦英林被推选为河南养猪协会的副会长。他积极参与行业交流活动,为养殖户提供实用的技术支持,并在协会内部推动制定更科学的行业规范和标准。

2002年,秦英林当选为河南省人大代表。他利用这一平台,积极为农业和养殖业的发展建言献策,尤其关注中小型养殖户的生存状况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他提出的许多建议和方案切实推动了河南省养殖业的规范化和现代化进程。

2014年,牧原股份成功在A股上市。上市让牧原股份拥有了更强的资金支持和社会影响力,公司迅速扩大了业务规模,成为我国领先的养殖企业之一。随着企业的发展,牧原股份从单一的养殖业务拓展到上下游的产业链,包括饲料生产、疫苗研发、屠宰加工等领域,实现了全产业链覆盖。到如今,公司总资产达到了1900亿元,员工规模达到15万人,旗下子公司超过300家,业务遍及全国,成为中国养殖行业的龙头企业。

除了企业经营上的成就,秦英林始终不忘回馈社会。2022年7月,河南农业大学庆祝建校120周年,作为1985级校友的秦英林向母校捐赠了10亿元人民币。这笔巨额捐款用于共建河南牧原畜牧产业联合研究院,旨在提升河南农业大学的科研水平,同时推动中国畜牧业的技术革新。

与此同时,秦英林也积极投身于脱贫攻坚工作。他带领牧原集团参与帮扶项目,覆盖了13个省的53个县,帮助14万户、37万人脱贫。在这些帮扶项目中,他与团队深入了解贫困地区的实际需求,为农民提供就业机会、技术支持以及资金援助,帮助他们通过养殖业实现自我发展。

在教育领域,秦英林捐资3.5亿元支持教育事业。他资助了1.7万名贫困大学生,帮助30万名中小学生完成学业,还奖励了7000多名优秀教师。此外,他累计捐资2.6亿元,用于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修建道路、架桥、饮水工程等,同时还关注弱势群体的生活条件,为孤寡老人提供帮助,为失学儿童创造学习机会。

参考资料:[1]刘芳,刘志祥.情系猪业 志存高远——访河南省内乡县牧原养殖有限公司总经理秦英林[J].中国畜禽种业,2007,3(10):28-29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