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该篇文章结尾
刺鼻的气味弥漫,空气中漂浮着令人不安的白色烟雾,15名维和人员痛苦地捂住口鼻,皮肤出现灼烧般的疼痛……
这可不是科幻电影里的场面,而是2024年10月13日凌晨真实发生的一起悲剧。
英国《金融时报》披露的一份机密报告揭开了这层战争迷雾,直指以色列国防军在袭击中使用了白磷弹,将这种备受争议的武器再次推上风口浪尖。
国际社会一片哗然,谴责声浪此起彼伏,但这并非以色列第一次被指控使用白磷弹。
那么这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武器?它为何会引发如此巨大的争议?
01白磷弹
白磷,这种看似普通的化学物质,却拥有着天使与魔鬼的双重身份。
在化工领域,它是一种高效的助燃剂,能够轻易地将温度提升至1000摄氏度以上,在科研领域更是不可或缺的燃烧材料。
可一旦将其应用于军事领域,它便化身为可怕的“燃烧恶魔”。
白磷弹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二战时期,太平洋战场上,美军使用白磷燃烧弹攻击日军,其“显著的成效”让白磷弹在战后得到了进一步推广。
但是白磷弹的危害也逐渐显现出来,这东西非常容易着火,一碰到东西就会一直烧,甚至能烧到人的骨头里,让人疼得受不了。
即使侥幸活下来,受害者也常常会落下终身的残疾。
正因为这样,国际上对白磷弹的使用有着严格的限制。
如今大多数国家已经停止将白磷弹作为攻击性武器,仅少量用于制造烟雾弹或照明弹,但以色列似乎是一个例外。
02以色列的利用
长期以来,以色列军队一直被指控在军事行动中使用白磷弹,但以色列官方对此始终矢口否认。
2023年10月13日,国际知名人权组织“人权观察”发布报告,详细记录了以色列军队在加沙地带和黎巴嫩边境地区疑似使用白磷弹的证据。
报告中包含了目击者的证词、照片和视频资料,显示了白磷弹爆炸时特有的白色烟雾和持续燃烧的特征。
更令人震惊的是,这些地区并非军事目标,而是居民区和农田。
2024年10月13日凌晨,以色列国防军再次被曝光使用白磷弹,这次的目标竟然是联合国驻黎巴嫩维和部队。
据《金融时报》报道,以色列军队对联合国驻黎巴嫩临时部队发动了多次袭击,还近距离使用了白磷弹,导致十多名维和人员受伤。
03联合国维和部队遇袭
让我们回到10月13日凌晨的那个黑暗时刻,两辆以色列的梅卡瓦主战坦克闯进了联合国驻黎巴嫩临时部队的基地,完全不顾明显的联合国标志,在里面待了45分钟。
联黎部队人员的强烈抗议似乎并没有起到任何作用,更让人气愤的是,坦克刚离开不到一个小时,基地附近就遭到了炮击。
目击者描述,天空中出现刺眼的白光,随后是浓密的白色烟雾迅速蔓延,笼罩了整个区域。
维和人员觉得呼吸不畅,皮肤像被火烧一样疼。
尽管采取了防护措施,仍有15人不同程度受伤,其中几人伤势严重,需要紧急医疗救援。
现场画面显示,联黎部队基地烟雾弥漫,这些烟雾与白磷弹爆炸后产生的烟雾极其相似。
英国媒体引述联合国维和部队方面的说法称,炮击地点距离基地不到100米,极有可能是“近距离”使用了白磷弹。
即使以色列军队没有使用白磷弹,他们袭击联合国维和人员的行为也是严重违反国际法,挑衅国际社会的行为。
04国际法规定
白磷弹的巨大危害性使其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1980年的《特定常规武器公约》第三议定书明确规定,不允许用白磷弹攻击平民或民用设施。
这个公约的目的是限制或禁止使用某些可能导致过度伤害或无差别杀伤的常规武器。
尽管公约没有明确禁止白磷弹的所有军事用途,但其条款明确规定,白磷弹不得用于攻击平民目标或在平民集中地区使用。
这意味着即使将白磷弹用作烟幕或照明弹,也必须采取一切可行的预防措施,以避免对平民造成伤害。
大多数国家已经停止将白磷弹作为攻击性武器,但一些国家仍然保留使用白磷弹的权利,声称它们只是用于照明或制造烟幕。
可正如以色列军队被指控的行为所显示的,这种“双重用途”的说法常常成为滥用白磷武器的借口。
在实战中,很难区分白磷弹是用于制造烟幕还是用于攻击。
这种模糊性为滥用白磷弹提供了空间,也使得对白磷弹使用情况的调查变得更加复杂。
05以色列的回应
面对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在一次公开讲话中表示,以色列有权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保护本国安全。
他声称,联黎部队在某些情况下未能有效阻止黎巴嫩真主党的活动,这对以色列构成了安全威胁,这番言论实际上是对国际社会呼吁的一种变相拒绝。
以色列政府看起来认为国家安全比国际法和人道主义原则更重要,这种立场在国际社会上引起了不少争议。
有些国家觉得,以色列的国家安全担忧是可以理解的,但不能因为这个就违反国际法。
另一些国家则强烈谴责以色列的行为,认为其对白磷弹的使用构成了战争罪。
这场争论的关键在于,如何在保障国家安全和遵守国际人道主义法之间找到合适的平衡。
参考来源:环球网 机密报告泄露!英媒爆:以军涉嫌对联黎部队近距离使用白磷,致15名维和人员受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