谜题破解:为什么说古人只有“ba”没有“fu”,实因没有f音!

野话说文化 2024-06-01 21:38:34

开宗明义:本文的意思是,古人只有ba这个音,没有fu这个音。

汉语,也就是不久前,大约在宋朝以前吧,其实根本没有f音。

以公元前1000年为起点,往前都没f音。

所有的带f音的字,比如“发、佛、飞、福、分、反、方、风、否”等,全部都不是发f音,而是发b音或v音(或者bv音)。

这个结论是清代乾嘉学派大师钱大昕做出的。钱大昕认为“古无轻唇音”。后来,从宋朝开始出现了f音(某些方言可能早于宋朝),原来念b、v重唇音的字大批转化为轻唇音f。

钱大昕

所谓的“轻唇音”就是f音,或许还包括(ph)这个音。

这一震铄古今的结论,大约是在十八世纪下半叶。

清代的学术,有许多大师走在世界前列(划重点)。

事实证明,钱大昕的这个结论可不止适用于汉语,欧洲语言、甚至全世界的语言都遵循这个原则。

大约在同一时期稍晚,也就是钱大昕发现“古无轻唇音”50年后,德国的语言学家格林兄弟(对,就是写格林童话的那兄弟俩),也做出了类似结论,后世称之为“格林定律”。这个时间应该是1822年,比钱大昕晚了有50年。

格林兄弟

格林定律:总的来说同样认为,欧洲语言的f音是由b音或v音转化而来。(格林定律,可自己搜索)。

钱大昕和格林兄弟,欧亚大陆两端的学者好像产生了共振一样,相继发现了这一非常有规律的语言现象,实在是令人惊叹。稍感不平的是,语言学界多提及“格林定律”,却没人说“钱氏法则”,着实让人意难平。

那么,古代汉语没有f音,现代汉语里的f音以前读什么音呢?

全部读b音或v音,这一点甚至在现代汉语和方言里仍然能找到痕迹:

自制图1

自制图2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念“杜甫”要念成“dufu”,实在是“甫fu”是由“甫bu”转化而来。

英语中这种显现就更普遍了,比如:

foot(脚)与boot(靴子)

father(父亲)与papa(爸爸)

flower(花)与bloom(开花)

food(食物)与bread(面包)

fly(飞)与plane(飞机)

太多了……

甚至我们最熟悉的词f*ck,也与bastard(杂种)相关联。

至于汉语中的一些困扰已久的现象,也能得到解释,比如: “父和爸”两个字的读音,上古根本就是一个读音ba,后来才出现fu这个读音的。当然,这里要解释一下,很显然古人是先造了“父”字,但是这个“父”一开始是念成“ba”的,后来语音演化,出现了fu这个读音,为了区别,古人又造了“爸”这个形声字,原来的“父ba”就念成转化音“父fu”了。

有一种理论认为,古人之所以没有“轻唇音f”,可以从生物学角度进行解释:上古之人,多生啖。上古的时候,人们吃的东西都很生硬,即便使用火之后,由于缺少烹饪的炊具,比如铁锅,铁刀等工具,制作的食物都很少软烂的。比如《史记》所载,鸿门宴时,樊哙因为担心刘邦遭遇不测,直接闯到宴会上,项羽就赐予樊哙一条生猪腿,樊哙毫不犹豫的“拔剑而啖之”,这可以看出,古人生食是常有的事,哪怕时到了秦汉时期。

樊哙生啖猪腿

因此,古人为了撕咬食物方便,那时候人们的下巴极其发达,咬合力非常强,甚至向前突出。下巴向前突出,上门牙要轻咬下嘴唇发出f音就比较困难,因此全世界语言上古时代(公元1000年前吧)都没有f音。

古希腊人烹制食物

后来,人们的烹饪技术越来越好,制作的食物越来越松软,长期的食用松软可口的食物,人的生理发生了变化,下巴逐渐变得不再那么硬了,为咀嚼松软食物,下巴更灵巧更敏感了,由于不用撕咬过于生硬的食物,甚至都缩短了。这样,上门牙就很容易咬住下嘴唇,于是f音就诞生了。(显然,首先从贵族诞生的,他们的发音逐渐影响到百姓)。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