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妍妍
编辑|妍妍
《——【·前言·】——》胡适,这位中国近现代史上备受瞩目的学者和思想家,死前竟然声称自己被“围剿”!
就在他去世的前一个月,他还向身边的人透露,自己正遭遇某种压力。可谁也没有想到,胡适的去世竟然是在一场激烈争执后,突然倒地。
到底是什么样的争执让他在临终时情绪激动?他口中所说的“围剿”到底指的是什么?
一场始料未及的文化论战
1961年的台北,秋意渐浓。这一年的11月6日,胡适走上讲台,发表了一场注定掀起轩然大波的演讲。
这位71岁的老者或许没想到,他习以为常的观点,会在晚年引发如此剧烈的反响。他在演讲中再次强调:"东方文明缺乏精神价值"。这番言论立即激起轩然大波。
新儒家学者徐复观第一个站出来,痛斥胡适是"作自渎行为的最下作的中国人"。一场关于中西文化的激烈论战由此爆发。
事实上,胡适一生都在尝试寻找中西文化的平衡点。他曾留学美国多年,对西方文明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同。
可他也深知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并不主张全盘西化。在他看来,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吸收西方文明的精华,同时也要扬弃传统文化中的糟粕。
保守派学者认为,胡适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是对民族精神的背叛。而激进的西化派则觉得,胡适在全盘西化的道路上犹豫不决,缺乏彻底的勇气。
这场论战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知识分子群体的分化,也预示着胡适在晚年将面临巨大的精神压力。
在台北街头巷尾,这场论战持续发酵。支持传统文化的学者群情激愤,纷纷加入批评阵营。
即便是支持胡适的年轻学者李敖,也在赞誉中夹带批评,认为胡适在全盘西化方面"还不够彻底"。
李敖曾是胡适的学生,对这位启蒙老师充满敬意。然而,他也代表了一种更为激进的反传统立场。
在李敖看来,中国要彻底摆脱封建主义的桎梏,就必须全面接受西方文明,哪怕这意味着要抛弃传统文化的全部。
这种观点虽然偏激,但在当时的青年学生中影响广泛,也给了胡适沉重的精神压力。可以想见,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处于漩涡中心的胡适承受着怎样的煎熬。
一方面,他要面对保守派的口诛笔伐,另一方面,他又难以认同激进派的极端主张。这种左右为难的处境,加剧了这位老人内心的焦虑和孤独。
心病难医
这场论战的背后,是胡适渐趋衰落的身体和日益脆弱的心理状态。早在当年2月,他就因心脏病住院两个月。
妻子江冬秀当时正在美国,宁愿和牌友打麻将也不愿回台北照顾丈夫。这段分居持续了整整三年半。
对一个年过七旬的老人来说,身体的衰弱本就难以承受,再加上妻子的冷漠,更让胡适感到无助和绝望。
他曾在日记中写道:"冬秀远在美国,我一个人孤苦伶仃,真是生不如死。"这句话道出了他内心的悲凉。
事实上,胡适和江冬秀的婚姻早就出现了裂痕。两人因政治立场不同而产生隔阂,加上性格差异,矛盾日益加深。
江冬秀醉心于社交和娱乐,对丈夫的处境漠不关心。这种冷暴力式的婚姻,无疑雪上加霜,加重了胡适晚年的苦闷。
独居台北的日子里,胡适饱受疾病折磨。除了心脏问题,他还患上了急性肠炎。
身体的痛苦加上精神的孤独,让这位昔日风光的学者备受煎熬。直到年底,江冬秀才姗姗来迟。
可是即便妻子回到身边,胡适的心病也难以痊愈。多年的积怨已经在两人之间筑起了难以逾越的高墙。
江冬秀虽然尽了妇道,却无法给丈夫真正的慰藉。在最后的日子里,胡适依然感到孤独和无助。
一个知识分子的坚持
即便面对铺天盖地的批评,胡适依然保持着自己的观点。
1962年初,他对身边的工作人员感叹:"他们要围剿我胡适,我不懂,我住在台北,与他们有什么好处!"这句话流露出他内心的委屈和不解。
作为一个知识分子,胡适始终坚持独立思考的权利。他不愿随波逐流,即便这意味着要承受巨大的压力。
在他看来,一个社会要进步,就必须鼓励不同观点的碰撞和交锋。哪怕自己的观点遭到否定,也要勇于捍卫自己的立场。
这种勇气源自胡适对真理的执着追求。他曾说过:"我这一生,就是为了寻求真理而活。"在他看来,真理不在书本中,而在于亲身的实践和思考。
哪怕遭到千夫所指,也要坚持自己认定的道路。这种执着虽然带来了痛苦,却也铸就了胡适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尊严。
在最后的日子里,胡适始终在为自己辩护。即便是在致命的那场酒会上,他还在强调自己为科学发展作出的贡献,表达对学生获得诺贝尔奖的自豪。
这些话语道出了胡适作为一个教育家的理想。他毕生致力于培养新式人才,希望中国的年轻一代能够继承五四精神,成为时代的先锋。
哪怕自己遭受攻击,也要为这些学生撑腰,给他们以鼓励。这种师者情怀,让人动容。
可以说,胡适用生命践行了一个知识分子的责任和担当。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种品格,恰恰是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最为稀缺的。
一次意味深长的告别
2月24日那天的院士会议本该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胡适主持会议,选出新院士,举止如常。
下午的酒会上,他仍然与宾客谈笑风生,不时与人合影。没人预料到,这竟是他生命的最后时刻。
当有人提及他遭受的"围剿"时,胡适情绪激动地说:"我挨了40年的骂,从来不生气,这代表了自由中国的言论自由和思想自由。"话音刚落,他的脸色突然变得苍白,随即倒地不起。
这一幕,似乎预示着某种象征意义。胡适倒下的地点,正是他毕生为之奋斗的学术殿堂。
他用生命最后一刻,向世人昭示了一个知识分子的价值追求:捍卫独立思考的权利,哪怕付出生命的代价。
这种精神,注定会在时代中闪耀。哪怕胡适的肉体死去,他的思想依然会在后人心中生根发芽。
正如他临终前所说:"围剿不了我胡适,因为我代表着自由的力量。"这句话,道出了一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心声,也照亮了后人前行的道路。
《——【·结语·】——》胡适的离去,看似是一场突然的心脏病发作,实则是一位知识分子内心积郁的最终爆发。
他用生命演绎了一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困境: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之间的徘徊与抉择。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1.1904年,胡适13岁,与江冬秀订婚; 2.1914年,胡适23岁,搞上了邻居韦莲司 3.1914年,胡适23岁,搞上了同是赴美的陈衡哲; 4.1917年,胡适26岁,抛弃二人回国和江东秀结婚,伴娘曹诚英; 5.1923年,胡适32岁,搞上了曹诚英,搞大了肚子,劝她堕胎;和江东秀提出离婚,未果; 6.1925年,胡适34岁,搞上了朋友王赓的老婆、朋友徐志摩的情人﹣--﹣陆小曼; 7.1936年,胡适45岁,搞上了学生徐芳的发小 …… 胡适曾说:“我情愿亡国,也不能和日本作战”。 他还对宋子文说:“反正东北都丢了,我们打不过日本人,不如顺水推舟,把东北送给日本人,换取和平……”。 国家派他去美国募集抗日资金,他却花钱买了一堆博士学位。其主子蒋介石对他的评价也列出一二与大家商榷: 1942年10月13日,“胡适乃今日文士名流之典型,而其患得患失之结果,不惜借外国之势力,以自固其地位,甚至损害国家威信而亦在所不惜。” 1960年10月13日,“其人格等于野犬之狂吠”,“此人实为一个最无品格之文化买办,无以名之,只可名曰‘狐仙’,乃为害国家,为害民族文化之蟊贼。”。
千夫所指,胡适就是一条被世人痛骂的落水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