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跟“苏东坡”有关的十大名菜,流传了千年,但多数人没吃过

天象风烟食 2024-12-11 21:44:44

声明:本内容已开通全网维权,严禁抄袭、复制或搬运,一经发现,必追责。

苏东坡,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乃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也。

生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公元1037年),卒于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享年六十四载。

其人生波澜壮阔,才情横溢,诗词书画皆精,诚为一代文宗,流芳百世。

苏公自幼颖悟绝人,好学不倦,受其父苏洵之熏陶,文学根基深厚。少时与弟苏辙同登进士第,名震京师,一时风头无两。

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苏公参加殿试,赐进士及第,自此步入仕途。

历仕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等职,政绩卓著。然其性耿直,不阿权贵,与王安石变法之争,致其仕途坎坷,屡遭贬谪。

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团练副使,此间虽职位卑微,然苏公心怀坦荡,未尝稍减其文学之志。

于黄州之地,开课讲学,培育英才,且诗词创作颇丰,如《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皆为其谪居时之佳作,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流传千古。

苏公一生历经宦海沉浮,饱受人生磨砺,然其始终秉持高洁之志,以豁达乐观之心境面对人生之起落。

晚年虽被贬惠州、儋州,然其心境愈加淡泊旷达,诗词中尽显其超然物外、豁达人生之境界。

如《定风波》中“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尽显其豪放洒脱之人生观。

其生平事迹与文学创作,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其诗词、散文等作品被广泛传颂,成为后世文人墨客之典范。

前面聊了这么多,其实就想跟诸位讲讲,历史上跟“苏东坡”有关的十大名菜,流传了千年,依然美味。但,多数人没吃过……

1:东坡冷锅鱼。彼时,苏东坡赴渝州(今重庆)探访友人王道矩,二人相谈甚欢,遂决定于一艘江船上共赴火锅之约。

然而,苏东坡以其敏锐的味觉与独到的饮食哲学,认为传统火锅的吃法过于“燥烈”,难以契合文人雅士追求的清雅之境。

于是,他灵机一动,吩咐船上厨子以火锅料为佐,通过爆、炒、熬等多道工序精心烹制鱼片,待鱼熟之后,再连同火锅底料一同装锅上桌。

此时,鱼已烹熟而锅尚冷,故而得名“冷锅鱼”。

王道矩品尝后,大为赞叹,其口感层次分明,麻而不燥,辣而不烈,鲜香滑嫩,回味悠长,遂请苏东坡赐名,东坡欣然题下“冷锅鱼”三字,自此,这道菜便在民间流传开来,成为一道兼具文化底蕴与美食享受的经典之作。

东坡冷锅鱼,其精髓在于对食材的精挑细选与烹饪技艺的炉火纯青。

主料必选四川本地的鲜活鱼类,如胖头鱼等,肉质细嫩,鲜美异常。

配料则涵盖了辣椒、泡椒、花椒、豆酱等多种四川特色香料,这些原料的巧妙搭配,不仅赋予了冷锅鱼麻、辣、鲜、香的多重口感,更在舌尖上演绎出一场层次分明的味觉盛宴。

品尝之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金黄诱人的色泽,鱼片晶莹剔透,蔬菜翠绿欲滴,红油浮面,香气扑鼻。

入口之后,先是感受到鱼肉的滑嫩与细腻,紧接着是麻辣的热烈与鲜香的悠长,各种味道在口中交织、融合,既不喧宾夺主,又相互映衬,达到了味觉上的和谐统一。

更难能可贵的是,尽管麻辣,却不失清雅,不腥不燥,入口即化,余味绕梁,令人回味无穷。

2:东坡肘子。据传,东坡肘子的诞生与苏东坡的妻子王弗有关。

在一次烹饪肘子的过程中,王弗因一时疏忽,肘子表面变得焦黄粘锅。为了掩饰焦味,她急中生智,加入各种调料继续烹煮。

不料,这一意外的“补救”措施,竟让肘子的味道变得异常鲜美,肥而不腻,酥烂可口。

苏东坡品尝后大为赞赏,并亲自推广,于是这道菜便以“东坡肘子”之名流传开来。

另有一说,苏东坡在黄州时,曾亲自烹制肘子,其独特的烹饪技法与风味,同样赢得了人们的喜爱与赞誉。

东坡肘子的特点在于其色泽红亮,肥而不腻,粑而不烂,香气四溢。

这道菜选用猪前蹄膀作为主料,经过多次处理和精细烹制,使得肘子皮薄而酥,肉质细嫩,汤汁浓郁。

在烹制过程中,东坡肘子讲究火候与调料的搭配,慢火细炖,使得肘子充分吸收酱料的香气,形成独特的口感与风味。

品尝时,肘子入口即化,肥而不腻,浓而不油,酥香质嫩,鲜美可口,令人回味无穷。

3:东坡鱼。相传,在北宋时期,苏东坡因政治原因被贬至黄州,面对生活的困境,他转而研究烹饪之道,以谋求生计。

正是在这段时期,他发明了东坡鱼等佳肴。苏东坡特别喜欢吃鱼,他吃鱼有自己创造的一种烹鱼方法,一般的人们都把它叫做五柳鱼。

其做法是用鲫鱼或鲤鱼,掏去内脏后,在鱼的身上斜斜地划上五刀,然后煎熟炖煮,最后上桌时,再另外配一个小蘸水,把鱼剥下来,蘸蘸水来吃。

这种鱼用料非常少,但味道非常好,能够吃出鱼本身的香味。

后来,东坡鱼的制作方法逐渐丰富多样,但无论哪种做法,都保留了苏东坡烹鱼的精髓,即注重食材的新鲜与调料的搭配,以呈现出鱼肉最本真的鲜美。

东坡鱼的特点在于其色香味俱全,令人回味无穷。

在选材上,新鲜的草鱼、鲤鱼或鲈鱼是最佳选择,这些鱼肉质细嫩。

烹饪时,先将鱼块用料酒、盐、姜片进行腌制,以便入味。

接着,将鱼块煎至两面金黄,再加入葱、姜、蒜等调料,以慢火炖煮。

随着汤汁逐渐收浓,香味愈发浓郁,鱼肉也愈发鲜嫩可口,入口即化。

起锅前,撒上切细的橘皮或葱花,更是增添了几分清香与雅致。

这道菜肴不仅鱼肉鲜美,汤汁也浓郁香醇,让人在品尝时,既能感受到鱼肉的细腻与滑嫩,又能品味到汤汁的醇厚与香浓,仿佛置身于一场味觉的盛宴之中。

4:东坡羹。据传,东坡羹最初源于苏东坡在黄州被贬期间,面对物质匮乏,却以乐观豁达的心态,就地取材,将白菜、萝卜、荠菜等普通蔬菜与米粒巧妙融合,烹制而成的一道色香味俱全的汤菜。

苏东坡在《狄韶州煮蔓菁芦菔羹》诗中曾提及:“我昔在田间,寒庖有珍烹,常支折脚鼎,自煮花蔓菁。”诗中描绘了他早年田间劳作的场景,以及用简陋的厨具烹制蔓菁(萝卜的一种)的情景。

而到了黄州,面对更加艰苦的环境,苏东坡更是将这一技艺发挥到了极致,创造出了东坡羹。

此菜虽无鱼肉之鲜,却凭借其自然的甘甜与清新的口感,赢得了“菜中之最有益者”的美誉。

明代的《食物本草》便对东坡羹中的萝卜等食材给予了高度评价,称其能行气消食、增进食欲,具有极高的食疗价值。

东坡羹的特点在于其用料简单却不失精致,口味清淡而又不失鲜美。

其主要原料为白菜、萝卜、荠菜等时令蔬菜,再辅以米粒勾芡,使得整道菜肴既保持了蔬菜的原汁原味,又增添了米饭的醇厚口感。

在烹制过程中,苏东坡还特别强调了不加油盐酱醋的原则,使得这道菜更加贴近自然,充满了淡雅之美。

品尝东坡羹,仿佛能感受到一股来自千年之前的清新之风,让人在品味美食的同时,也能领略到苏东坡那份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其汤汁清澈透亮,口感细腻滑爽,蔬菜的清香与米饭的醇厚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味觉享受。

5:东坡凉粉。那年夏天,苏东坡初入仕途,担任凤翔府签书判官,面对炎炎夏日,他选择前往东湖避暑。

然而,即便是避暑胜地,也难逃酷暑的侵扰,使得他食欲不振。为了开胃解暑,苏东坡突发奇想,命人取来滨豆(亦称小扁豆),精心研磨成粉,再熬制成糊,待其冷却后切成条状,最后撒上盐、醋、辣椒等佐料凉拌,这便是东坡凉粉的雏形。

这道美食不仅解暑开胃,更因其独特的口感与制作工艺,迅速在民间流传开来,后人为了纪念苏东坡,便将其命名为“东坡凉粉”。

东坡凉粉的特点,在于其口感爽滑,清凉解暑,且酸辣可口,风味独特。

制作时,精选滨豆为原料,经过研磨、熬制、冷却、切条等工序,最后以盐、醋、辣椒等佐料调味,使得凉粉口感细腻,酸辣适中,既开胃又解腻。

品尝时,凉粉入口即化,酸辣交织,仿佛能瞬间驱散夏日的炎热,带来一丝清凉与惬意。

6:东坡饼。又名空心饼、千层饼,是湖北地区的特色传统美食之一。

相传苏东坡在被贬黄州期间,常与西山的灵泉寺僧交往密切,寺僧以香油煎饼相待,苏东坡品尝后大为赞赏,连称“美哉”。

自此,寺僧与邑人便以“东坡饼”命名,流传至今。

此外,还有传说苏东坡在海南儋州时,为一位年迈守寡、手艺高超却生意冷清的老妪的环饼题诗,老妪因此生意兴隆,后来当地百姓为纪念苏东坡,将环饼改名为“东坡饼”。

东坡饼的主要由精白面粉和鸡蛋制成,经过面点师傅的精心雕琢,呈现出独特的魅力。

师傅们先将面团发酵,而后巧妙地将其盘成圆饼状,犹如在创造一件艺术品。

接着开炸,当饼被炸至金黄色时,犹如一轮璀璨的太阳,散发着诱人的光泽。

最后施以白糖,瞬间为这道美食增添了一抹甜蜜的气息。

东坡饼的特点鲜明,圆、黄、酥、脆,形似小山包,层层扁条盘绕,宛如一件精美的工艺品。

咬上一口,酥脆的口感在舌尖绽放,白糖的甜蜜与饼的香味完美融合,让人回味无穷。

7:东坡豆腐。相传,北宋时期,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生活简朴,常以豆腐为食材,亲自下厨创新菜肴。

一日,他与镇江金山寺的方丈佛印和尚对饮畅谈,酒过三巡,佛印设下赌局,挑战苏东坡:“我有一问,若答不出,罚做素斋,留玉带于寺。”苏东坡一时语塞,便解下玉带,亲自下厨,以豆腐为主料,配以香榧子等调料,创制出一道风味独特、鲜美无比的佳肴。

佛印品尝后赞不绝口,遂将此菜命名为“东坡豆腐”。

东坡豆腐,色泽明亮艳丽,外皮下净是白嫩的豆香,咬一口酱汁饱满,瞬间充盈了整个口腔,给人无限滋润鲜美的口感。

其烹饪工艺讲究,需选用上等豆腐,经过精心烹制,外皮焦脆,内质嫩滑,味道鲜美,汤汁浓郁。

在调味上,东坡豆腐讲究酸甜咸辣的平衡,通过适量的酱油、糖、醋、辣椒等调料的巧妙搭配,使得整体口感既不过甜也不偏咸,辣味也不会过于突出,达到了和谐统一的效果。

8:东坡春鸠脍。东坡春鸠脍的历史可追溯至苏东坡被贬黄州之时。

彼时,他虽仕途不顺,却在黄州这片土地上找到了生活的诗意与美食的乐趣。

春鸠脍,这道将芹菜与斑鸠胸脯丝巧妙融合的家常菜,便是苏东坡在此期间的杰作。

据《东坡集》记载,“蜀人贵芹芽脍,杂鸠肉为之”,可见这道菜在当时已备受推崇。

苏东坡在黄州期间,常游历周边,品尝当地美食,春鸠脍也在此过程中融入了他的生活,并带上了新的创意。

他在罗州(今黄冈市蕲春县蕲州镇)时,对当地特产如蕲菜(即水芹菜)的喜爱,更是让这道菜的美味更上一层楼。

后人为了纪念苏东坡,将这道菜命名为“东坡春鸠脍”,赋予了它更高的艺术和文化价值。

此道菜的特点在于其清新雅致、鲜嫩可口。

选用初春斑鸠胸脯肉,肉质细嫩,口感极佳,搭配清香四溢的嫩芹菜,使得整道菜在视觉上便充满了春天的气息。

制作时,斑鸠肉需经过精心处理,用刀背拍松,切丝后拌以湿淀粉、鸡蛋清,以保持其嫩滑。

炒制时,先以旺火将鸠肉炒散至乳白色,滤去油后,再与炒香的芹菜丝合炒,加入姜末、白糖、味精、胡椒粉、葱花等调料,滑炒两分钟即成。

成菜后,芹菜清香扑鼻,鸠肉鲜嫩多汁,二者相得益彰,令人回味无穷。

9:东坡羊脊骨。东坡羊脊骨的历史典故,源于苏东坡被贬惠州之时。

彼时,惠州市井寥落,每日仅宰一羊,以供官宦之家享用。

身为贬谪之身,苏东坡不敢与官宦之家争买羊肉,于是退而求其次,嘱咐屠夫将他人不稀罕的羊脊骨留给他。

羊脊骨虽肉少骨多,但在苏东坡的巧手下,却化腐朽为神奇。

他将羊脊骨先煮熟,滤干水分,再撒上酒和盐,架在火上烤至微焦,一道香气四溢的烤羊脊骨便诞生了。

苏东坡在写给弟弟苏辙的信中,生动地描述了这道美食的制作过程与食用乐趣。

此道菜的特点在于其独特的烹饪方法与风味。

羊脊骨经过煮、滤、烤等多道工序,不仅去除了羊肉的膻味,更将骨髓的鲜美与骨间微肉的嫩滑完美融合。

烤至微焦的羊脊骨,外皮酥脆,内里肉质鲜嫩多汁,撒上少许酒与盐,更是增添了几分醇香与咸鲜。

食用时,用筷子或竹签挑剔骨间碎肉,如同剥蟹壳般细致入微,每一口都充满了探索的乐趣与满足。

10:东坡肉。据传,东坡肉的最早发源地是江苏徐州。

北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苏轼赴任徐州知州,恰逢黄河决口,洪水肆虐。

苏轼身先士卒,带领全城百姓抗洪筑堤,历经七十余日,终于战胜洪水。

百姓为感谢他的功绩,纷纷杀猪宰羊以示庆贺。

苏轼推辞不掉,便指点家人将这些肉烧制成红烧肉,再回赠给百姓。

这道菜色泽红亮,肥而不腻,酥香味美,被百姓亲切地称为“回赠肉”。

后来,苏轼在黄州和杭州任职期间,也曾多次烹制这道菜,尤其是他二任杭州知州时,因疏浚西湖有功,百姓抬酒担肉以示感谢,苏轼便命家人将这些肉与酒一同烧制,结果更加酥香味美,从此“东坡肉”之名不胫而走,流传至今。

正宗东坡肉的做法,需精心挑选食材,并严格遵循烹饪步骤,方能呈现出肥而不腻、酥烂香糯的绝佳口感。

主料:选用上好的五花肉,约500克至1000克,以肥瘦相间、层次分明为佳。

调料:黄酒(或花雕酒)适量,老抽、生抽各适量,冰糖一小把,香葱一把,姜一大块。

将五花肉与凉水一起下锅,水开后再煮2至3分钟,以去除血水和杂质。然后关火捞出,用温水洗去血沫,切成约4厘米见方的块状待用。

在砂锅或炖锅中,将切成片的姜铺满整个锅底,再将香葱整齐均匀地摆放在姜片的上面。

将五花肉块皮朝下码放在葱、姜上面,这样可以防止粘锅,并增加香味。

撒上一小把冰糖,然后倒入适量的黄酒(以没过五花肉为准),再加入老抽、生抽调色调味。注意,这里不需要加盐,因为老抽已经足够咸鲜。

将锅移至火上,大火煮开后立即将火调至最小,慢炖3至4个小时。期间要注意检查火候,防止糊锅。也可以根据个人口味和喜好,适当调整炖煮时间。

焖煮至汤汁粘稠、香气扑鼻时,将东坡肉一块一块地轻夹入容器内,与汤汁一起倒入。然后盖上盖子,隔水用大火再蒸20分钟即可。如果不蒸,直接食用也非常美味。

好了,今天就这样,我是风烟食录。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我们要坚守信念与梦想,勇往直前,不怕困难与挫折。努力追求理想和目标,为自己书写精彩人生故事。经过风雨洗礼,才能欣赏到彩虹的美丽。陌生人,加油呀……

1 阅读:42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