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东北,很多人会立刻联想到满清,认为正是满清的崛起才使东北真正与中原王朝紧密相连,甚至有一种普遍的误解:东北是满清带入中国的。
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实际上,东北早在明朝时期就已经被纳入了中原王朝的版图,满清的出现只是继承了明朝的统治基础,甚至在某些方面还延续了明朝的政策。
东北与中原的互动并不是从满清时期开始的,甚至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商朝时期。
根据考古学家的发现,商朝遗址中出现了来自东北的文物,尤其是黑龙江和辽河流域的相关物品。
这些文物的出现表明,早在商朝时期,中原王朝就已经与东北有了一定的接触,虽然这种接触相对零星,但它为后来的交流奠定了基础。
进入西周时期,中原与东北的互动变得更加频繁,西周的青铜器上提到了“旂常”这一物品,这是一种用东北特产制作的旗帜材料。
类似的物质往来表明,东北与中原之间的交流已经超越了简单的文化接触,进入了贸易互动的阶段。
虽然当时东北并未完全纳入中原的统治体系,但双方保持了一种类似“朝贡”的关系。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燕国的势力进一步扩展,逐渐将辽东地区纳入了中原的势力范围。
这一时期的东北,虽然仍然不属于中原的中心领土,却已经成为了中原王朝的一个边缘区。
考古学家在今天的吉林省四平市和通化市发现了燕国时期的遗址,证明了燕国的疆域已经扩展到了东北。
真正将东北纳入中原王朝版图的开端,可以追溯到秦朝,在秦始皇的统治下,辽东郡的设立标志着中原王朝对东北地区的正式行政控制。
这是第一次,中原王朝不仅仅是与东北保持接触和贸易,而是开始建立直接的行政管理。
秦朝的统治虽然短暂,但它奠定了后继王朝对东北的管理模式,到了西汉时期,汉朝进一步将东北纳入自己的统治体系,设立了玄菟郡、乐浪郡等行政区划,逐步加强了对这一地区的控制。
辽东的三郡——玄菟、乐浪和辽东,成为了汉朝在东北的据点,开始了对东北的全面开发。
时间来到唐朝,东北与中原的关系更加紧密,唐高宗时期,朝廷收复了辽东半岛,并设立了安东都护府,这是唐朝直接控制的区域,唐朝的统治不仅局限于辽东,而且还扩展到了黑龙江流域。
唐朝的黑水都护府负责管理靺鞨人,靺鞨人被认为是后来的女真人的祖先,这为后来东北的民族融合奠定了基础。
通过这样的安排,唐朝不仅仅是对东北实行简单的军事控制,还通过设置都护府的方式,将东北纳入了更广泛的行政体系。
随着唐朝的衰落,东北的局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辽、金时期,东北再次成为了重要的争夺对象。
辽朝是由契丹人建立的政权,而金朝则是由女真人所建立,金朝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中原王朝的传统,推行汉化政策,使用汉字,实行科举制度,发展农业,将东北牢牢地控制在自己的疆域之内。
辽金时期,东北的文化发展与中原进一步融合,虽然东北的政治主体是少数民族政权,但这些政权在统治上依然延续了中原王朝的传统模式。
真正将东北地区全面纳入中国版图的,实际上是明朝,明太祖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后,设立了辽东都卫,开始了对东北的全面控制。
明朝通过设立卫所制度,将东北纳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行政体系,派兵驻守,同时大量推行中原的管理模式。
朱元璋的接班人永乐大帝朱棣进一步加强了对东北的控制,他通过“分而治之”的策略,拉拢女真和蒙古的地方势力,设立了奴儿干都司,负责管理黑龙江下游地区。
在朱棣的统治下,东北不仅仅是一个边陲之地,它开始了全面的开发和繁荣。
明朝还推行了大规模的移民政策,鼓励中原百姓移居东北开垦荒地,这种移民潮不仅促进了东北的农业发展,也使得东北的人口和经济开始逐步增长,成为了明朝重要的粮仓之一。
满清崛起可是到了明朝中后期,局势逐渐发生了变化,女真族在东北的崛起,尤其是努尔哈赤的统一和后金政权的建立,改变了原本相对平静的东北政治局势。
努尔哈赤虽然起初是明朝的臣属,但在积累了足够力量后,他决定反叛明朝,建立自己的政权。
努尔哈赤及其继任者皇太极的崛起,导致了明朝在东北的统治逐渐崩溃,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满清并不是将东北带入中国版图的“开创者”。
事实上,满清继承了明朝几百年在东北的开发和统治成果,甚至在某些方面,满清的统治模式也是对明朝政策的延续。
满清入关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实行了“柳条边”的封禁政策,限制汉人向东北的迁移。
这一政策的初衷是为了保护满清的“龙兴之地”,防止汉人势力对东北的渗透,可是这种封禁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东北的进一步开发和经济发展。
满清对东北的重视体现在对祖先的崇拜上,清朝统治者在东北修建了供奉祖先的宫殿和祖庙,将东北视为满清的发源地。
但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上,满清的封禁政策却使得东北相对封闭,错失了许多发展机会。
到了清朝后期,随着清朝统治的衰落,封禁政策逐渐松动,清廷意识到东北的开发潜力,开始推行“移民实边”政策,鼓励大量汉人移居东北。
这一政策的实施使得东北的人口和经济迅速增长,成为中国重要的农业区之一。
清末的移民潮使得东北逐渐从一个封闭的边陲之地,转变为一个开放的经济区域,也为东北后来在近代历史中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明朝通过设立行政机构、推行移民政策、开发农业等措施,奠定了东北成为中国固有领土的基础。
满清虽然从东北崛起并入主中原,但他们只是继承了明朝的统治成果。
事实上,满清对东北的封禁政策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东北的发展,直到清末,随着移民潮的到来,东北才重新焕发了生机。
因此,东北的归属不仅是历史发展的结果,更是中原王朝长期经营的成果,满清只是继承了前人的基础,而真正将东北纳入中国版图的,应归功于大明王朝。
呼啸山庄
在图们江出海口,有一座俄朝铁路大桥,横档在图们江出海口,这座俄朝铁路大桥建得过于低矮,使得中国这边的的大海船不能通过。
道可道言道必错
明吹汉皇令人作呕!
呼啸山庄
元朝时期,岭北行省在叶尼塞河流域,设立行政管辖,命名为谦州,叶尼塞河也有个中文名字叫做谦河。
呼啸山庄
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谈判,康熙皇帝和索额图,提出中俄两国以西伯利亚的叶尼塞河为国界,以东地区属中国版图,以西地区属俄国版图。
呼啸山庄
元朝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元朝时期中国的疆域面积,有两种说法,一个说法是440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前苏联的两倍,另一个说法是5000万平方公里,这相当于地球陆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元朝时期中国的疆域,是世界历史上面积最大的国家,没有之一,是人类历史上亘古未有的大国。
飞沙 回复 12-28 08:56
元朝和蒙古帝国不是一个概念
尼莫 回复 飞沙 03-27 13:07
你老兄说得有道理,蒙古帝国由4个汗国组成的,元朝主要忽必烈这一系拥有的地盘[静静吃瓜]
呼啸山庄
以前有个网页,讨论明朝为什么没有继承元朝时期,那横跨欧亚的庞大疆域领土,反而重新缩变成汉国,上面天南海北的很多网民发评论,那些网民几乎无一例外,全都是批评谴责明朝,没有继承元朝时期,那横跨欧亚的庞大疆域领土,结果给了东欧俄罗斯人崛起难得的历史机遇,
呼啸山庄
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谈判,索额图提出三个中俄划界方案,第一个方案:是以西伯利亚的叶尼塞河为国界,以东属中国版图,以西属俄国版图,第二个方案:是以东西伯利亚的勒拿河为国界,以东属中国版图,以西属俄国版图,第三个方案是以远东的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以东,外兴安岭、乌第河以南,包括库页岛,都属于中国的版图。
呼啸山庄
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谈判,中方代表团长是索额图,俄方代表团长是戈洛文,索额图提出三个中俄划界方案,第一个方案:是以西伯利亚的叶尼塞河为国界,以东属中国版图,以西属俄国版图,戈洛文对这个方案表示反对,第二个方案:是以东西伯利亚的勒拿河为国界,以东属中国版图,以西属俄国版图,戈洛文对这个方案仍然反对,第三个方案是以远东的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以东,外兴安岭、乌第河以南,包括库页岛,都属于中国的版图,俄国的戈洛文提出,中俄以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为国界,索额图对此坚决反对,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以索额图提出的第三个方案最终签定完成。
呼啸山庄
1920年,陈毅到外蒙古库伦(乌兰巴托)视察,当他得知,当时外蒙古分裂组织,蒙古人民革命党和其三巨头:苏赫巴托尔,乔巴山,泽登巴尔,全都外逃往苏联,陈毅特别强调说,绝对不能允许它们再回到外蒙古地区。
呼啸山庄
元朝时期的北京政府,在西伯利亚地区,设立的行政编制叫做岭北行省,岭北行省在叶尼塞河流域,设立行政管辖,命名为谦州,叶尼塞河也有个中文名字叫做谦河。
呼啸山庄
西伯利亚分东、中、西三个地区,东西伯利亚山地以勒拿河以东为界,中西伯利亚高原以叶尼塞河以东为界,西伯利亚平原以乌拉尔山脉以东为界。
呼啸山庄
清朝鼎盛时期很厉害,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谈判,康熙皇帝和索额图,提出中俄两国以西伯利亚的叶尼塞河为国界,以东地区属中国版图,以西地区属俄国版图。
夏天
但凡是开疆拓土,想建功立业留下彪炳千古的大帝,无不都是劳民伤财!没办法,汉文明就是农耕文化,想留下大大的疆土给后世子孙,只能不停的扩张征战,而在农耕文化下,又不太支持这样的国策。秦始皇,汉武帝,隋炀帝,明成祖,都是罪在当代,功在千秋!
呼啸山庄
俄罗斯人是欧洲人,它们的土地在欧洲,亚洲没有它们的土地。
暮卡夕
汉唐元的疆域了解一下吧,还大明!一个不能把自己推翻的政权的疆域全部接收的政权就不算一个成功的政权。大明也配!
江渐月
[抠鼻]唐朝辽朝金朝元朝时期东北就与中原密不可分了。
仲龙
[赞][赞][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