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中,因投降而遭受诟病的人物有哪些?

幻想说历史 2024-06-06 07:03:41

在《三国演义》这部脍炙人口的古典小说中,投降行为被视为失去忠诚,因而一些人物在故事中因投降而遭到批评和诟病。

以下是一些在《三国演义》中因投降而挨骂的人物,我们将一一分析。

一、陈宫

陈宫原为曹操的部下,后来因不满曹操的暴政而投奔吕布,但在下邳之战中劝说吕布投降未果,最终被曹操俘虏并处死。

陈宫的投降行为在小说中被批评为背叛旧主,尽管他后来为吕布效力,但他的行为仍然被视为不忠。

二、张鲁

汉中张鲁在曹操南征时选择投降,尽管他后来得到了曹操的宽容和任用,但在小说的叙述中,他的投降行为还是受到了一些批评。

张鲁的投降被认为是对自己信仰和理念的背叛,他在五斗米道中的领导地位也因此受到质疑。

三、 刘璋

益州的刘璋在刘备的进攻下,选择开城投降,他的软弱和缺乏决断在小说中被批评。

刘璋

刘璋的投降被视为对国家和人民的背叛,他没有坚持抵抗而是选择了逃避,这种行为被认为是对一个君主的不忠。

四、 曹操的部将

在曹操与袁绍的官渡之战中,曹操的部将如许攸、张郃、高览等,原本是袁绍的部下,他们在战事中投降曹操,为曹操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但在《三国演义》中,他们的投降行为有时也会被描绘为不忠或变节。

五、糜芳、傅士仁

这两位在关羽北伐时负责留守江陵和公安,但他们却向孙权投降,直接导致了关羽的败亡。

他们的行为在小说中被严厉批评,被视为对关羽和蜀汉的背叛。

六、荆州牧刘表的儿子刘琮

在曹操南征荆州时,刘表死后,刘琮在蔡瑁、张允等人的劝说下,未作抵抗便向曹操投降。

刘琮的投降被认为是对父亲遗产的背叛,他在小说中的形象也因此而受损。

七、马超

马超在小说中是一位勇猛的武将,但在与曹操的对抗中失败后,他先后投奔张鲁和刘备。

尽管马超在投奔刘备后得到了重用,但他的投降行为在小说中也被一些人物视为不稳定的因素。

八、黄权

黄权原本是刘璋的部下,后来在刘备攻取益州时投降刘备。

在刘备死后,黄权在蜀汉与东吴的夷陵之战中,因战败而投降了曹魏。

尽管黄权在投降曹魏后并未受到特别的责难,但他的投降行为在小说中也被视为一种无奈的选择。

九、姜维

姜维是蜀汉后期的将领,他在蜀汉灭亡后,曾试图复兴蜀汉,但最终失败。

在《三国演义》的某些版本中,姜维在失败后选择了投降魏国,尽管他后来继续为蜀汉的理想而努力,但他的投降行为仍然被一些读者视为一种妥协。

十、孟达

孟达原是刘璋的部下,后来投降了刘备。

在刘备死后,他在诸葛亮的北伐中起了关键作用,但后来因为与魏国的联络被发现,他企图再次投降魏国,最终被杀。

孟达的反复投降行为在小说中被视为不稳定和不可信任。

十一、张松

张松原是刘璋的部下,因不满刘璋的统治,他私底下向刘备献上了益州的地图,并劝说刘备攻打益州。

虽然张松的行为不完全等同于战场上的投降,但他的背叛行为在小说中被视为不忠,最终也因此而被杀。

十二、夏侯霸

夏侯霸是曹操的侄子,他在曹操死后,因为与曹家的矛盾,投降了蜀汉。

在《三国演义》中,夏侯霸的投降被视为对家族和曹魏的背叛。

总结

这些人物的故事在《三国演义》中被用来展现复杂的人性

他们的投降行为受到了批评,反映了小说中对忠诚和坚守原则的高度重视。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三国演义》是一部文学作品。

其中的人物形象和事件往往被作者加以戏剧化和夸张处理,以增强故事的吸引力和传达特定的道德观念。

实际历史中的情况可能与小说有所出入。

在评价这些历史人物时,应当结合正史记载和小说情节,进行全面的了解和分析。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