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收藏界,不仅要“识货”,更要“识人”,就说今天要介绍的这件瓷器,如果出现在民间藏友手里,那结果会怎样?
这件汝窑鹅颈瓶,高19.5厘米,长颈腹圆圈足,釉色温润,表面出现很明显的棕眼,还有自然流畅的开片纹路。
最重要的是,它全身呈现出极具美感的“天蓝色”,这在汝窑瓷里面,算得上是极品。人们只知道“天青色等烟雨”,却不知道“天蓝色”更需妙手偶得,不可强求。
上世纪50年代,国家指示恢复汝瓷生产,但花了几十年时间,恢复古代“天青色”汝瓷都十分困难,更别说稀有的蓝色。
天蓝色、开片鹅颈瓶再加上在汝窑里非常稀少的暗纹刻花工艺,无论如何都称得上稀世美瓷,在全球范围内的“流传有序”汝官窑中,都找不到另一列。
然而这样的孤品,要是出现在民间恐怕卖不上价。因为发现此件瓷器的过程,相当有传奇性。
1986年,宝丰县清凉寺的一位农民,家里的红薯窖在连续阴雨天之后塌了,然后他在里面发现了一件青瓷盘。
当时在清凉寺陶瓷厂工作的王留现,在听说此事后立马赶到农民家里,然后结合书中描述,有相当把握这件青瓷是传说中的汝官窑,北宋汝窑洗!
王留现年轻时的照片
王留现掏空家底,拿出600元在农民手中买下了汝窑洗,这在当年也是一笔不菲的现金了。
隔年,他带着此瓷盘和多年收集的碎瓷片,去往西安参加陶瓷研究会。
他把自己的研究成果一股脑全拿出来,在文章中介绍:史称宋代五大名窑之首的汝窑,有很大可能性在宝丰的清凉寺瓷区内。
官窑藏在“民窑”中,当年烧民窑的地方,极有可能也有官窑的存在!
王留现发现的汝窑洗
这个研究成果在会上引起了极大的重视,时任上海博物馆副馆长的汪庆正,马上带人去往清凉寺窑址勘探一番。
回去后他立刻联系王留现,让他带着汝窑洗去往上海,说是要将这个盘子与馆藏品进行比对。
王留现没有多想,马上买火车票从河南去了上海。到了之后有工作人员安排他好吃好喝,还承诺回程的车票,这让他很是开心。
结果到最后却不让走了,汪庆正很严肃地跟他说:“这是一件非常罕见的国宝,你不能个人保留,希望你能拿出来捐献给国家。”
王留现后来回忆说到:“其实就相当于‘软禁’,不献宝不叫走,咱河南人朴实,那就献宝吧。”
清凉寺窑址
上交之后,王留现获得了上海博物馆的盖章证书,和5500元现金的奖励,这不算少了,当然和拍卖行的不能比。
河南考古研究所马上赶赴清凉寺村边的麦田,进行了首次的考古挖掘。但第一次挖了两个月,并没有发现汝窑的遗址,却有意外收获。
那就是在一个民窑的遗址旁,在当地村民的帮助下,发现了7件汝官窑瓷器。其中一件,就是开头介绍的孤品:汝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
后来因为考古经费紧张停止发掘,直到2000年重新开始。前后九次的大规模发掘,沉睡千年的汝官窑遗址终于重见天日,过往的“存世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如今这件瓷器,已经是河南博物院九大镇馆之宝之一,只有出现在博物馆才能体现出它无价之宝的身份。说实话,如果是村民私自挖出来,恐怕卖不上价。
当然,此后对民间拥有汝窑的观点,当年发现这件孤品的专家,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赵青云先生,也给予了肯定。他说:“我所见到的民间汝窑,加起来大概不超过150件,天蓝色器物更为稀少,不超过5件。”
不管怎么说,能对民藏有这样的态度,已经很不容易了。但“数量论”不是绝对的,以后只要一些民藏精品能成功获得“身份”,想必也能像这件天蓝釉刻花鹅颈瓶一样大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