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张之洞是武汉最该铭记的人?

砚田文化人 2024-11-08 00:58:20

不久之前,武汉刚刚经历了天灾,后来终于转危为安。在另一个世界,有一个老人看见武汉重新恢复生机,露出了微笑。这个老人就是清末四大名臣之一的张之洞,一个与武汉这个城市荣辱与共的清末老臣。

清朝末年,清政府三番五次签订耻辱条约,华夏民族逐渐掉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看着历史书上的种种记载,我有时会疑惑,清政府那么腐朽为什么还能撑那么久呢?后来我逐渐明白,那是因为有人颤颤巍巍地扛着这大清最后的江山,其中一个肩膀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张公张之洞。

说起这个名字,武汉人民一定非常有感触,因为正是他成就了今天的武汉,也是武汉成就了彼时的张之洞,他算得上是“武汉城市之父”。

说起张之洞,大家首先就会想到由他主导发起的“洋务运动”,而且还会知道这是一场失败的运动,因为历史书上是这样写的。但事实上,洋务运动的出现对后来中华民族的崛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889年张之洞抵达武昌,开始了他十九年的的湖广总督之旅,武汉的命运自此而改变。张之洞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在湖广开始了他自己的救国之路,一系列举措逐渐推行开来。

汉阳铁厂的建立

1890年,张之洞在武汉建立了汉阳铁厂,这是近代中国的第一个大规模的资本主义机器生产的钢铁工业,而且是当时在亚洲最大的钢铁厂,就连日本的钢厂建设还比这晚几年。

汉阳兵工厂

在抗战剧中,有一个武器名字频频出现,那就是“汉阳造”。说到这个武器,就得说到汉口的的汉阳兵工厂,这是我国的第一家制枪兵工厂,完全凭借中国人自己的智慧造出的兵器。有了这里生产的武器的武装,才有了后来战争里中国人反抗的枪响。“汉阳造”见证了后来的辛亥革命、北伐战争、南昌起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每当提起“汉阳造”这把枪的名字时,也会回想起他的创造者张之洞。

张之洞他清楚地知道国家要想在列强的欺侮之下重新站起来,需要的是什么,与其空谈救国,不如实干兴邦。要想富,先修路,这个道理,百年之前的他也是知道的。

九省通衢

1889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向清政府提出了修铁路干线的建议,提出了关于卢汉铁路的规划,清政府每年拨款200万两银子以备修路之用,但是清政府只拨了一年就没钱了。另一方面,清政府的信用太差,没有民间商人愿意合作,所以修路的历程非常坎坷。张之洞非常清楚铁路对于大清朝的重要性,他找到比利时的商人,与他们谈成了铁路修造合作。比利时方虽然同意借款,但是却需要用铁路主权来作为抵押。清政府向比利时公司借款450万英镑(年息5厘,9折付款,期限30年), 筑路工程由比利时公司派人监造,所需材料除汉阳铁工厂可以供应外,其余都归比利时公司承办,并享受免税待遇,并且在借款期限30年间,一切行车管理权均归比利时公司掌握。

1906年4月1日,连接北京与汉口的全长1214.49公里的卢汉铁路正式全线通车运行,后改名为京汉铁路。京汉铁路的全线贯通,改变了武汉在近代中国经济布局中的格局,商人们通过汉口把湖南,湖北,河南等省的农产品迅速地散往全国各地,这条铁路的出现大大促进了全国商业的发展,对于国家有重要意义。武汉逐渐发展成为“九省通衢(qú)之城”。

除了致力于工业和交通的发展,张之洞也深知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道理。

兴办教育

1893年,张之洞为了培养精晓洋文的年轻人,在武昌创办了自强学堂,这就是后来在全国排名前十的武汉大学。1902年,张之洞与其好友两江总督刘坤在南京建立了三江师范学堂,这就是后来的亚洲第一高校南京大学的前身。

张之洞提出以自强为目标的人才观,他创办新式学堂、改革教学理念,倡导留学教育、废除科举制度、厘定新学制,培养了一大批在后世发光发热的人才。

张之洞是一股清流

清朝末期,的确也有许多想要图谋救国的人,但大多只是嘴上说,却不行动。如果把大清朝比作一团火,需要当官掌权的不断添柴加火,总有一帮人也特别关心这团火的存在,天天研究该添什么柴,并因此而争得不可开交,却从不会去添柴。当有人过来添柴时,这帮人会说这柴不行,烟大;这柴不行,太湿;这柴不行,太贵!

最后大家都不添柴,然后那一团火渐渐熄灭在争论中,徐风吹来,只有烟灰在风中飘荡。

这就是大清晚期的现状,而张之洞就是一股清流,他不是那种嘴上说说而已的人。从他1881年十月十六日第一次受到重用,出任山西巡抚的时候,张之洞就在全力以赴为大清这团火“加柴”,直到他1909年10月4日去世,大清王朝也就发光到此为止。

张之洞踏踏实实为国家做了许多事情,武汉这块土地上见证着他的努力。张之洞竭尽所能,极力想要挽救这腐朽的王朝,可是历史前进的车轮谁也挡不住,但是他为大清王朝留下的汗水,武汉会记住,湖广会记住,我们,也会记住!

声明:【文章及图片转自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本文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觉侵权,请联系我们予以公示或删除】

来源:历史人物简史

0 阅读: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