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究竟是什么?
中国人的幸福感为什么普遍较低?
中国人为什么活的累?
诚然,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成长环境,不同社会经历,不同价值观念,让人们对幸福都有着迥然不同的理解。
全世界最幸福的群体是欧洲人。
欧洲社会以“个人独立自主”为精神核心。
在这里,人们崇尚的是“做自己”,而非追求普遍认可的生活标准。
欧洲人的幸福观念更多基于精神层面的满足和生活的随性,他们不急于结婚、购房,享受生活是他们人生中第一等大事!
这种轻松自在的心态与欧洲的社会体系密不可分,法律、福利制度和成熟的社会保障体系为人们提供了安全感,使他们无需依赖复杂的人际关系来解决问题。
当然,这种生活态度也有更深厚的文化根源,基督教传统提倡精神富足胜于物质富足。
这种精神自足赋予了欧洲人更强的生活掌控感,并且减少了因物质竞争带来的焦虑。
而在中国,却不一样。相较于欧洲人追求精神自由的生活方式,中国人的幸福却常常与物质成就挂钩。
中国社会,人们对“幸福生活”最首要的判定标准,那就是物质富足。
婚姻、房产、职位、薪酬、房产面积甚至于日常服饰,都成为衡量幸福的重要指标。
并且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这些指标还在不断更新升级。
这些指标成为个人价值的体现。
而为了完成这些指标,中国人往往需要大量的物化关系和人际关系,在工作中七巧玲珑,在事业中圆滑逢迎,所谓的成功人士,往往被认为是那种在各种人际关系中游刃有余的人。
然而,越是陷入这种人际关系,便越是难以坚持自我,难以保持自我独立,为了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机会,为了完成各种指标,不得不陷入攀附权利和金钱的恶性循环。
所以,中国人会觉得累。
我们不难发现,当今社会,觉得累的,往往并不是所谓的弱势群体,并非那些处在社会底层的人,反而是那些中产阶级和社会精英,他们背负的社会责任和压力更多,即使拥有物质上的富足,依然无法获得内心的平静。
因为他们为了维持物质的指标,不得不花费更多的精力,周旋于复杂的人际关系中。
所以,人们对幸福的标准不一,就是就是因为物质与精神的平衡点不一样。
中西方在幸福观上差异显著,但在本质上,两者对“幸福”的理解并非完全对立。
真正的幸福不仅仅来源于物质,更在于精神上的成长与满足,这是普遍共识。
中国的一些普通民众之所以能够获得较高的幸福感,部分原因在于他们对生活的期望较为简单。
有限的资源反而让他们学会珍惜,并通过小确幸满足内心。
而反观社会精英阶层,他们的财富和成就往往伴随着更多的责任和焦虑,无论取得成功与否,都会不断追求更多,这种内心的不安让他们难以获得真正的满足。
从这个角度看,财富不应成为生活的负担,而应是改善生活、回馈社会的工具。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人也在逐渐反思传统的幸福观,开始寻找更加多元的生活方式。
比如兴起的“极简主义”,和“躺平文化”,一定程度上都表现出人们在高压社会中对自我回归的一种探索。
当然,追求自我并不意味着完全放弃责任,个人独立性和社会责任感并不冲突。
喜欢攀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