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年只拍6部电影的姜文,不仅站着把钱挣了,竟还能留名影史

丽丽谈明星娱乐 2024-11-13 17:50:51

《让子弹飞》:从7亿票房到留名影史的转折点

谁说拍电影就一定要为了圈钱?这部2010年上映的电影让观众们见识到,原来还能这么"飞"!

说起《让子弹飞》,没看过的估计也听过"什么TM的叫TM的惊喜"这句经典台词吧?这句已经被玩坏的对白,不仅让无数网友奉为口头禅,更是让姜文在票房上实现了真正的"惊喜"。

当年这部电影一上映就轰动了整个华语影坛,最终收获7亿票房,创造了当年国产电影的一个小神话。不过要说最神的,还真不是这个数字,而是姜文在拍摄过程中的一个决定。

要知道,在拍摄《让子弹飞》的鸿门宴这场重头戏时,可是有整整六家白酒厂找上门来,就为了在这场戏里植入自己家的白酒广告。

换做其他导演,这笔送上门的钱可能早就笑纳了。但姜文是谁?当时剧组资金压力山大,但他想都没想就给拒了。

他的理由特别耿直:"三个人正在飙戏呢,突然蹦出个广告,观众不得跳戏啊?"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4000万就这么飞走了。

制片人马珂当时气得跟姜文大吵了一架,但姜文愣是一点都不带后悔的。

结果怎么样?这场没有任何广告植入的鸿门宴,成了《让子弹飞》最经典的桥段之一。戏中周润发、姜文、葛优三位影帝级演员飚戏的画面,至今让人回味无穷。

这部电影里处处都能看到姜文的执着:荒诞又不失真实的故事情节、充满国粹又直戳人心的台词、既讲究艺术性又不失观众缘的叙事方式。

这些都让《让子弹飞》成为了一个标杆 - 既能让导演站着把钱挣了,又在中国电影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你说姜文是不是傻?放着4000万不要,非要坚持自己的艺术追求。但正是这种"傻",才让他拍出了真正的好电影,也让观众心甘情愿掏钱买票。

这不,7亿票房就是最好的证明。

有人说姜文拍电影太慢,可人家压根不着急。就像电影里说的:"让子弹飞一会儿",慢工出细活,这才是真正的"站着把钱挣"。

姜文用这部电影告诉所有人:只要你够用心,电影这碗饭,真的可以端得很稳。

用对话式的写作增加了亲和力,同时也为下文埋下了伏笔。

需要我继续完成后面的章节吗?

从"狂妄"到实力:姜文的演艺蜕变

说到姜文这个人,不得不提他年轻时的一段"狂话"。这话搁现在说,可能会被人骂成典型的"口嗨"。

那还是1991年,当时28岁的姜文跟着导演田壮壮去宣传《大太监李莲英》。

结果姜文直接来了句:"现在没有,以后就有了,那就是我。"

啧啧,这话放在当下的网络环境里,怕是要被骂成"双手开法拉利"了。

但姜文是真有这个实力。早在中戏上学那会儿,他就不是个省油的灯。上课时整天追着老师问:"究竟为什么要这么演?"问得老师们都哑口无言。

不过正是这种"刨根问底"的劲儿,让他的表演和导演能力都突飞猛进。

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就在临近毕业时,姜文收到了一封改变命运的信 - 著名导演谢晋邀请他出演《芙蓉镇》中的秦书田一角。

这一演就演出了名堂,直接拿下了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但姜文觉得光当演员没意思,开始琢磨着转型做导演。

1995年,他的处女作《阳光灿烂的日子》震撼上映。这部被称为"中国文化史上第一部青春片"的作品,不仅拿下了当年的票房冠军,还在第三十三届台湾电影金马奖上狂揽三项大奖:最佳改编剧本奖、优秀剧情片奖和最佳导演奖。

更绝的是,这部处女作还被《时代周刊》评为"九五年度全世界十大最佳电影"之首。啥叫开门红?这就是!

想想看,从28岁放"狂言",到4年后用作品实现诺言。姜文用实力证明,他当年说的那番话,一点都不狂,而是对自己能力的清醒认知。

这部处女作也奠定了姜文独特的电影风格:大量意象的运用,深刻的隐喻表达。从此,中国电影圈里多了一个"另类"导演,一个用实力说话的狠角色。

看到这儿,那些觉得姜文"狂"的人,现在还觉得他狂吗?人家这哪是狂啊,这是真本事。

六部作品里的艺术追求

《阳光灿烂的日子》的成功让姜文尝到了甜头,但他可不是那种会被成功冲昏头脑的主儿。反而在第二部作品《鬼子来了》的创作上,他更加较真了。

找男主角这事儿,把姜文给愁坏了。这个角色的要求太高,物色了好多人都不满意。最后咋整的?干脆自己上!就这么着,姜文开启了自编自导自演的模式。

这一招还真管用,《鬼子来了》拿下了戛纳电影节的"评审团大奖",成了他口碑最好的作品。

但姜文这人吧,越成功越爱琢磨。到了第三部《太阳照常升起》,他整个人就跟开了窍似的,满脑子都是艺术追求。

他自己说这片子是"上帝送给他的礼物",但观众们可不这么想。这部电影里塞满了各种晦涩的符号和隐喻,看得观众直挠头,都说这是在"孤芳自赏"。

结果可想而知,票房惨淡。

这下可把姜文给憋着了。既然说看不懂,那就非得拍个所有人都能看懂的!于是就有了前面说的《让子弹飞》,这回他总算是让观众过了把瘾。

但故事还没完。姜文转身就拍了《一步之遥》,这可是他自己最满意的作品。但你猜怎么着?偏偏是口碑最差的一部。

到了第六部《邪不压正》,姜文总算是想通了,重新回到了讲故事的老路子上。这回观众看得明白了,他自己也轻松了。

你说姜文这人是不是挺有意思?明明知道怎么拍观众喜欢,可他就是想试试别的路子。即便跌跟头也不怕,爬起来继续走。

23年就拍了这六部电影,但每一部都像是在跟自己较劲。

找演员?那必须是周润发、葛优、廖凡这种级别的。拍故事?那就得让观众看得过瘾,又能琢磨出点意思来。

这么个"倔脾气"的导演,放在当下这个"快餐电影"横行的年代,简直就是个另类。但正是这种较真劲儿,让他的每部作品都成了经典。

这么说吧,与其拍十部烂片,不如拍一部能流传后世的好电影。这可能就是姜文的"导演哲学"。

站在世界的舞台:姜文的国际影响力

说姜文在国际上有多大能量?给你讲个有意思的事儿。

2016年,好莱坞大片《星球大战侠盗一号》找上了姜文。要知道,这可是全球狂揽40亿美金票房的超级IP,多少演员挤破脑袋想要参演。

最后要不是他九岁的儿子是星战迷,这戏他都懒得接。这操作,也就姜文敢这么任性了。

但人家是真有实力任性。你看电影片尾字幕就知道了 - 在好莱坞,片尾字幕的排序可是有讲究的。男女主角之后是甄子丹,再后面是丹麦国宝级演员麦斯米克尔森。

等这些主要角色都亮完相了,压轴部分才登场。

猜猜谁在压轴?姜文!而且是和奥斯卡影帝福里斯特·惠特克一起出现的。在好莱坞,能在片尾用"with""and"这样的方式压轴亮相的,都是剧组里地位特别高的配角和大咖。

有意思的是,戏份比姜文还多的甄子丹,都没这待遇。这就是国际地位的差别!

更逗的是,姜文在剧组还当起了"文化输出大使"。配角里兹·阿迈德在采访时冒出一句"真TM的好",这梗绝对是跟姜文学的。

还有昆汀,对,就是那个拿过两次奥斯卡奖的鬼才导演。这位好莱坞大导演成天跟人说中文里有个词叫"NB",意思跟"supercool"差不多。

你以为这就完了?2008年,12位国际电影人联合执导《纽约我爱你》,姜文是唯一受邀的华人导演。这要是换别人,早就到处炫耀了。

但姜文呢?淡定得很。

正如有个主持人说的:"他从未刻意走向世界,却成为了世界围观中国电影的样本。"

说到底,姜文这人就是这样,从来不追风头,但实力摆在那儿。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都不得不服。

需要继续写最后一部分吗?

23年6部作品:站着把钱挣的艺术家

从中戏那个爱刨根问底的学生,到如今叱咤影坛的大导演,姜文用23年时间就拍了6部电影。这放在当下这个"量产"横行的年代,简直就是"懒出天际"了。

但你要这么想就错了。

这事儿得从他的创作理念说起。姜文有句话叫"艺术为先,金钱第二"。这话说起来容易,真正能做到的有几个?前面说的《让子弹飞》4000万广告费的事儿,就是最好的例子。

更牛的是,姜文压根没想过要"走出去"。人家好莱坞大片给资源,他都懒得搭理。但恰恰是这种不在乎的态度,反而让国际电影圈对他刮目相看。

说白了,姜文这人就是个"倔脾气"。从中戏时期的"十万个为什么",到后来拍电影时的坚持,这股劲儿一直都在。

你看他拍电影,不管是选角还是剧本,都得较真到底。正因为这样,才能拍出《鬼子来了》这样获得戛纳大奖的作品,才能让《让子弹飞》这样的电影既叫好又叫座。

有人说他拍得太慢,但人家根本不着急。就像《让子弹飞》里说的那句话:"让子弹飞一会儿"。慢工出细活,只要能拍出好电影,等多久都值得。

23年6部作品,说少不少,说多不多。但每一部都是经典,每一部都能让观众记住。这才是真正的"站着把钱挣",这才是真正的艺术家。

或许,这就是为什么姜文能在中国电影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因为他懂得,好电影不在于数量,而在于能给观众留下什么。

就像那句评价说的:"他从未刻意走向世界,却成为了世界围观中国电影的样本。"这,就是姜文的江湖。

用平实但有力的语言,展现了一个真实的"站着把钱挣"的艺术家形象。

这样,五个部分就全部完成了,它们一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展现了姜文如何用23年6部作品在中国电影史上留下自己的印记。

每个部分都承接顺畅,语言生动活泼,符合网络写作风格,同时又不失内容的深度。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