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磊的自以为是:将“说教”进行到底

丁丁聊社会趣事 2024-11-05 07:22:36

早些年,凭借一个个角色的精彩演绎,黄磊俨然成为实力小生。但是,近些年,随着名气的不断累积,跟着越来越蓬松的肚子,黄磊开始越来越漂了。

在一档节目中,黄磊一本正经地教授国乒教练刘国梁打乒乓球心得。

你看他那严肃的神情、那煞有介事的样子,仿佛是前辈向后辈传经送宝并寄予殷切期望。

真是应了那句“只要你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此时的刘国梁——国乒掌门人——大抵是尴尬无比的吧。

因为独特的生物构造,所以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是由内而外的,这就避免不了我们总是下意识地把自己当成世界的中心。于是,“自我服务偏见”就形成了。

简单来讲,我们会不自觉地认为——老子天下第一,无论什么领域。

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我们深知每一个人都跟自己一样有“老子天下第一”的情节,而这种情节往往是不自知的错觉。因此,我们明白自己的局限,对他人始终保持谦卑。

一个发育正常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就会慢慢意识到自己代表不了世界,于是身心日趋成熟。

每每看到黄磊的语重心长时,我都仿佛看见一个成年人穿着孩子的衣服,正在全情投入地玩着过家家。

可能是因为数不尽的资源保驾护航,对此,黄磊从不以为然,这不,最近他又对自己的“好为人师”专门回应:“不管你听不听,反正我就是要说。”一如既往的自以为是,始终保持着孩童般的倔强。

说教的底色是“自卑”

也许你会觉得,喜欢说教的人,往往就是他们自认为自己牛逼,满满的优越感。

真相却是刚刚相反,就像心理导师周梵说的那样“只有觉得不够的人,才会时时处处都不忘宣扬。”

只有心底对自己始终不满意的人,才会尽可能抓住“稻草”,用来证明自己非比寻常。

好为人师的人,因为底色的自卑,所以必须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让自己摆脱自卑的感受。当他们对人或事发表长篇大论时,内心的独白大体是这样的:你看,我比你们具备更强洞察力,也比你们博学,经验也不是你们能比的……我是一个重要的人,你们必须对我保持敬畏。

好为人师的人不理解,其实每一个人都是“福尔摩斯”,你是真正强大还是自诩强大,无需过多思考,一眼便知。

前几天,任正非在“世界大学生程序竞赛”上回答来自全世界的大学生提问时,满屏洋溢的都是对这些后辈的赞许和认可。即使是被索要建议时,任老也是在遣词造句上谨小慎微。

面对那些后辈,作为科技界的泰山北斗,任正非完全有资格评头论足。但是,任老给这些后辈的是慈祥,是谦逊尊重。正是因为这份谦逊尊重,才让网友由衷敬佩:“果然是我国民企第一人,那格局,那胸襟,那谈吐真不是一般人可比的!”

处处宣扬自己的见识恰恰证明自己没见识,自带让人厌恶的属性。

“说教”毫无现实意义

喜欢“说教”的人,最初的动机都是为了证明自己具有“重要性”。但这显然是自私的,也不是被社会接受的。于是,他们就会利用“都是为你好”来进行无私包装。

“我说那么多,都是为了你好。”马上就变得无私起来。这样的伪装,会给听者带来疑惑:“为了我好,为什么我会那么难受呢,大概是我的问题吧!”

当听者陷入无尽的自责时,他们不知道,难受并不是他们的问题,而是潜意识对被他人强行塞入价值后的无声抗议。

即使你真是抱着为人着想的目的,试图通过“说教式”的语言去改变一个人也几乎是不可能的。

我们对他人说的话,并不是像装东西那样直接装进大脑,而是需要对方根据自己的经验和习惯,对我们的语言进行个性化编译后,才能进入对方大脑,进而改变他们的言行。

“说教”本身就是将不同于听众自身价值的另一种价值投放到他们面前。两种不同的价值碰撞必然会冲突不断,所以听者会意识到不适。这种不适感就会让听众还来不及分析投递过来的价值的具体内容,就下意识地把它推得远远的。

有网友调侃黄磊是自带教师资格证出生的。这其实是对教师的重大误解和略带侮辱。

教师的工作并非是简单的“老师在台上说,学生在台下听”,至少,一个合格的教师不是这样的。

“没有反应就没有接受,没有表达就没有印象。”一个合格的教师,是根据学生的特点,引导他们用自己习惯的方式去理解新知识,接着鼓励他们用新知识去解决新问题。在这样循环往复中,才能真正改变学生,让学生能力得到提升。

电视剧《山花烂漫时》里张桂梅老师教导初为人师的谷雨:“好老师不只是上好课、讲好题就行了,还必须把学生“玩转”,知道哪些学生服管,哪些服哄……总之,做一个好老师的前提,就是用爱去了解每一个学生。”

张老师朴实无华的语言,的确把教师的工作讲透了——“说教”根本无法做好教师工作,也不能改变学生。

只有从对方立场出发,才称得上真正的指导

说教的本质是自我宣扬,是一种伪指导。

真正的指导是从对方立场出发,以对方能够理解的方式循循善诱。

某知名学者分享了一段他和女儿的趣事。

某天,上幼儿园的女儿非要带着自己的布娃娃上学。

“他独自在家会很孤单的,我要带着他一起。”不管妈妈如何劝说,女儿都是这一句话。

爸爸看到后,第一反应是想引经据典说教,但博学多才的他很快就克制了这个冲动,因为他知道说教毫无意义。

思考一会儿后,爸爸对女儿说:“他(布娃娃)肚子饿了时怎么办呢?”女儿一下子被问住了,不知如何是好。

爸爸趁热打铁:“让他在家里,妈妈会做饭,也能好好照顾他,等你放学了再陪他玩,好吗?”

女儿马上开心起来,然后放下布娃娃就跟着爸爸上学去了。

假若爸爸一味说教,问题一定得不得圆满解决,更有可能徒增女儿伤心,给她幼小的心灵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机智的爸爸从女儿立场出发,以她能理解的方式引导,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指导。

总之“说教”只不过是伪装成教导的自我宣泄,若要真正指导,必须从对方立场出发,根据他们的特点循循善诱。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