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这本书,才知道我不会读书

华韦海 2024-11-15 20:08:36

记得许多年前,我读了《如何阅读一本书》却怎么也读不进去的时候,就买了一本郝明义的《越读者》来读。没想到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发现自己还不会读书,最多算一个爱翻书的人罢了。

虽然后来我又读了几遍《如何阅读一本书》,并列为阅读方法类的神书,它对我的帮助是最大的,但是郝明义的这本书却一直影响着我的阅读观,尤其是主题阅读。

关于这本书的内容和书评笔记,我就不多说了,你想了解的话可以参考豆瓣的书评,或者找书来读。我就选了其中一个的亮点来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用的,如果你能用在自己的阅读上,就会有收获。

这个亮点是把阅读当饮食来看,以饮食的分类来给你当前阅读的书分类。郝明义在《越读者》里把阅读分为主食阅读、美食阅读、蔬果阅读和甜食阅读。

下面我就举个例子。假设你是一个心理学老师,你可以这样区分自己的阅读类别,并列一份完整的书单。当然,这份书单上的书目不一定专业,你参考即可。

先说第一类:主食阅读。

主食阅读指的是跟你专业相关的书,读这类书有助于提高你的专业技能,让你工作起来更加得心应手。

换句话说,你读这些书就像吃主食一样,味道没那么美味,却保证你能吃饱,像白饭、炒饭、炒面、水饺、馒头这些就是主食。

作为心理学老师,你的主食阅读就是为了生存需要而读的书,这类书籍通常包含深入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对心理学领域有很大的贡献,比如:

1、《心理学与生活》,理查德·格里格

2、《普通心理学》,彭聘龄

3、《社会心理学》,侯玉波

4、《发展心理学》,林崇德

5、《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

6、《实验心理学》,郭秀艳

……

再说第二类:美食阅读。

美食阅读是指思想方向的阅读,它可以提升你的认知,让你学会思考,像哲学、历史、文学名著等,都属于美食。

因为你不可能只吃主食填饱肚子,还得吃点有营养的美食。它可能不是必须的,但是吃了对身体大有好处,就像吃鱼、大闸蟹、牛排等,你不吃也不挨饿。

一个心理学老师的美食阅读,一般是思想需求的阅读,不再是为了生计而读书,它能让你看清问题的本质。

当然,你看不清也饿不死。一般这类书,在心理学领域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创意性和审美性,比如:

1、《这才是心理学》,基思·斯坦诺维奇

2、《社会心理学》,戴维·迈尔斯

3、《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罗杰·霍克

4、《梦的解析》,弗洛伊德

5、《亲密关系》,罗兰·米勒

6、《乌合之众》,勒庞

……

接着说第三类:蔬果阅读。

蔬果阅读,可看作是工具需求的阅读,当你遇到不认识的字时就去查字典,有不理解的文化背景时就去找资料查证。

它跟主食最搭,你吃饭时可以没有肉,不能没有蔬菜,这个是帮你消化的,以便更好地吸收主食和美食带来的营养。

这类一般是工具类书,可以帮你在阅读时查询不了解的知识点,比如字词、典故等。读了这些书,你对某一本书的理解更深了,也消化成了自己的知识。比如:

1.《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欧文·亚隆

2.《活出生命的意义》 ,弗兰克尔

3.《少有人走的路》,斯科特·派克

4.《自卑与超越》,阿德勒

5.《拖延心理学》,简·博克

6.《心流》,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

……

最后说第四类:甜食阅读。

甜食,你可以理解为零食,像蛋糕、冰淇淋,糖果等等。甜食阅读指的是休闲类的阅读,读这类书主要是为了消遣,像言情小说、盗墓小说、漫画、成功励志等书。

从你一个心理学老师的角度看,这类书就是休闲读物,内容轻松、娱乐性较强,有助于放松心情和缓解压力,没有一定的目的。它有点用,不读的话也不要紧。比如:

1、《每天懂一点色彩心理学》

2、《只想和你过好这一生》

3、《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4、《认识自己,接纳自己》

5、《积极情绪的力量》

6、《好人为什么会作恶》

……

当然,你可以根据郝明义的这种分法,列一份自己的主题书单。前提是你必须了解自己的阅读需求,知道自己要读哪些书,列出来之后再归类到对应的四大类别里。

我以前不会读书,都是零散地阅读,看到什么书好就找来读,没有明确的主题。虽然这样读也读了不少书,但是我知道这样读下去肯定浪费了大量的时间。

因为好书太多了,我不能像过去一样喜欢读什么就读什么,而是带着某种目的去阅读——也可以理解为功利性阅读。

比如我想精读《毛选》,就给自己列一份《毛选》的主题书单,把上面的书从头到尾读一遍,而不是今天读《毛泽东传》,明天读《论语》,后天读《西方哲学史》……

你可能会说,我喜欢读什么就读什么,哪有这么多讲究?或者说读书这么功利,累不累?——是的,你可以一直保留自己的阅读习惯,你喜欢就好。

不过我想说的是,自从用上了这本《越读者》中的分类法,再结合自己的主题阅读书单,阅读效果直接翻了几倍——至此,我才敢说我开始会读书了。

1 阅读: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