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第一檄文出自他手,明明只是一介书生,可偏偏杀气四溢

切梦刀客 2024-12-03 17:18:25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上方的“ 关注 ”按钮,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玫瑰][玫瑰][玫瑰]

光宅元年,位于扬州的名将之后徐敬业起兵造反。对于武则天来说,她的上位掌权之路上遇到了很多人的反对,徐敬业起兵造反这件事对于女皇来说其实波澜不惊,但是当她看到案台上的那一篇《讨武曌檄》时,脸色勃然大变,彻底破防。

唐初四杰,承上启下

写出这样一份《讨武诏檄》把一代女皇武则天气的脸色大变的正是大名鼎鼎的文坛巨擘骆宾王。对于骆宾王这个人,我们对他的认识往往只是停留在一首《咏鹅》上,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写这样一首通俗还有些幼稚童趣的诗的人能被称为唐初四杰,毕竟当初和骆宾王并称为唐初四杰之一的王勃挥挥洒洒写出了惊为天人之作《滕王阁序》。但是当这一篇檄文一拿出来,所有的质疑都被破碎,这虽然只是一篇定位于功能性文章的作品,放在现在应该被叫做公文,但是字里行间根本压抑不住这位旷世奇才的汹涌文采。

隋唐以前社会上盛行的是九品中正制度,朝廷中需要选拔官吏就要去世家大族里面进行选拔或者他们自己进行举荐。开皇年间隋文帝杨坚建立起来一个新的大一统王朝,为了更加合理进行人才的选拔,也是为了削弱地方世家大族的权力,巩固中央集权,于是就将科举制进一步进行完善和发展。大隋朝历经二世而亡,接替它的是一个更加强大的李唐王朝,唐王朝进一步将科举制发扬光大,一度也成为了朝廷最正统的选拔方式。但是在唐朝时期,世家大族的影响力还是相当大的,与科举制相对应的举荐制度依然存在。

和科举制相比,虽然举荐制度不是绝对主流,但是当那些通过科举制进入仕途的读书人突然发现官场之上世家大族和举荐制度依然占据了强大的影响力。骆宾王出身寒门,这也就决定他很难进入世家大族的投资范围之内。

如果骆宾王和大唐其他人一样,原本就是一个平庸之人的话也没有什么问题。但是骆宾王当年是有名的神童,那一首脍炙人口的《咏鹅》就是他七岁时候的作品。骆宾王的父亲生前曾经是青州博昌县令,这唯一的家世也随着其父的去世而不复存在。骆宾王虽然身负才学但是没有世家大族的背书,纵使你是才华横溢的天才也无济于事。

在中国古代文人群体中,怀才不遇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感情导火索,历代文人墨客都围绕着这一情感中心点创造出了非常多的文学佳作。但是唐朝而言这恢弘的文学盛世恰好是在唐初四杰之后才出现的,就像同为唐初的陈子昂在诗终写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怆然而涕下。他们身后可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琳琅大观的千古盛世。

文人与反贼

骆宾王满腹才华但是也只是兜兜转转给人做个幕僚罢了,无独有偶,多年之后有一个叫李白的男人也在怀才不遇的心境中给人当了文书幕僚,不一样的时间不一样的人,但是殊途同归。

骆宾王对这个社会失去了希望,他想着是不是推翻了武则天的统治就可以真正的改变自己的命运了?但是有一点他忘了,他一生不得重用的命运不是女皇武则天给他带来,他在唐高宗李治年间就郁郁不得志。

造反不过是找个事情做,发泄心中愤懑罢了。像骆宾王这样的聪明人他自己很清楚造反这种事开弓没有回头箭,这一步一旦踏了出去就再也回不来了。骆宾王又有什么值得他怕的呢?唯死而已。

讽刺的是,骆宾王这一篇檄文开篇第一句就是伪临朝武氏者,人非温顺,地实寒微。这话是什么意思?一代女皇武则天不是什么好人,心中多有阴谋诡计,出身贫寒。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同是天涯沦落人,何处话凄凉。如果真的按照骆宾王文章中所说的那样,那么武则天的人生就是骆宾王最梦寐以求的,起于青萍之末而发于九天。

对于武则天来说,徐敬业的叛乱发生在她和当朝老宰相裴炎决裂之后。裴炎出生于河东裴家,标准的名门望族,二人之前还曾经有过配合将皇帝李显罢黜。但是当裴炎发现武则天的野望不止于此妄图登天之后,裴老相国舍得一身剐也要组织武则天。

其实对于武则天来说裴炎为代表的世家势力的影响力远远超过徐敬业的起兵,至于骆宾王的这一篇《讨武曌檄》更多的是让武则天感到被辱骂的气愤而不是威胁统治的惊慌失措。这也就是为什么当武则天看到这篇檄文中的妙笔的时候连连感叹此等人杰流落是宰相的失职。

徐敬业的起兵最终还是失败了,有意思的是徐敬业这三个字在历史长河中的分量远不及这一篇《讨武曌檄》。这就让我不得不想起了当年那部电影《南海十三郎》中的唐涤生,这个人一生都在追求文章无价这四个字。骆宾王也是如此,一首诗一篇文,承上古遗风,开李杜盛世,如此一生,谁还说书生无用。

0 阅读: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