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新动力:中青年医师科研系列工作坊成功举办,助推临床成果转化!

桐乐说健康 2024-09-14 17:32:42

为提高中青年医生科研能力,帮助他们将科研成果积极转化,中国医学论坛报社策划发起“中青年医师科研工坊”,项目由施维雅(天津)制药有限公司公益支持,围绕慢性静脉疾病的发病机制、规范化诊疗、多学科协作诊疗、疾病预防等内容,以线下会议形式进行宣讲。项目从科研选题、申报、方案撰写、数据分析、统计工具等方面为中青年医师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帮助他们建立慢性静脉疾病诊疗规范化模式,提高中青年医师临床技能和科研学术水平。自2024年1月起,项目特邀80余位专家线上线下参与。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郑德教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王振宜教授、山西白求恩医院杨涛教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曹永清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崔喆教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吴学君教授和李光新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李毅清教授和方忠教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震教授、河南省中医院王上增教授、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朱云峰教授、深圳大学附属华南医院刘杨东、深圳市宝安区石岩人民医院董玮教授等分别担任会议主席,领衔探讨如何进一步提高中青年医生科研能力,帮助他们将科研成果积极转化。

学术精要:静脉淋巴功能不全疾病的临床管理

山西白求恩医院杨涛教授在讲座中指出,2023年8月,中国首部《静脉淋巴功能不全临床专家共识》发布,明确了静脉淋巴功能不全的定义。静脉淋巴功能不全是由静脉淋巴系统结构或功能异常引起的一系列症状,主要表现为水肿或肿胀,以及其他症状如疼痛、瘙痒、烧灼感和出血。常常出现在多种疾病中,包括但不限于慢性静脉疾病、痔病、创伤后水肿、肿瘤相关淋巴水肿、盆腔淤血综合征、精索静脉曲张等。结合国内外相关指南,对于静脉淋巴功能不全的治疗,应优先考虑预防和对症治疗,以保守治疗为主,手术为辅。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王振宜教授认为,痔、精索静脉曲张、下肢静脉曲张等,虽然临床表现不同,但在病理生理上均表现为静脉高压,出现静脉扩张和疼痛渗出。治疗的主要原则是改善症状和血管封闭,多个指南推荐了包括改善生活习惯、使用静脉活性药物、硬化注射、套扎/结扎血管、切除术等治疗手段。总之,痔、精索静脉曲张、下肢静脉曲张等病症虽然在临床表现上有所差异,但在病理生理上均与静脉高压有关,因此在治疗上也有相似之处。

落脚到静脉淋巴功能不全疾病的临床治疗与管理实践,深圳平乐骨伤科医院郭子仪教授强调,水肿/肿胀是静脉淋巴功能不全的最主要临床表现,管理的核心是,减少渗出和增加回流,遵循PRICE原则。

各专家现场作主题讲座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王其教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王坤教授等专家认为,静脉淋巴功能不全疾病的临床治疗与管理实践目前面临着诸多挑战与机遇。首先,诊断技术的革新是当务之急,需要开发更加精确的诊断工具,以便更好地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和监测治疗反应;其次,治疗策略的不断优化是提高疗效的关键,这涉及到如何更有效地结合保守治疗与介入治疗手段,以实现治疗效果的最大化;此外,患者教育的更新与强化同样不容忽视,通过提供最新的教育信息和资源,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理解自己的病情,从而提升他们对疾病自我管理的能力。这些努力将共同推动静脉淋巴功能不全疾病临床管理的进步,为患者带来更高质量的生活。以上诸多问题都需要借助有效的科研探索和实践来提升。

开展高质量的临床研究的要素及外科临床研究思路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刘静教授在《如何开展高质量的临床研究》主题讲座中强调,开展高质量的临床研究需要遵循一系列严格的标准和流程,包括明确研究目的和问题、文献回顾、研究设计、严格的患者选择和入组标准、数据管理、统计分析计划、质量控制等多环节。刘教授重点强调了要选择合适的研究设计,如随机对照试验(RCT)、观察性研究或队列研究等。研究设计应该能够科学地回答研究问题,并考虑伦理、可行性和统计学要求。在开展具体临床研究过程中,一般是由多学科团队,包括临床医生、方法学家、统计学家和伦理学家等组成工作小组,以确保研究的全面性和科学性。

刘静教授作主题讲座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李静教授指出,IDEAL(Idea, Development, Exploration, Assessment, Long-term follow-up)框架是一种用于指导外科临床研究的方法学框架。它旨在提高外科手术和介入治疗的评估质量,确保研究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关于IDEAL框架的主要阶段和每个阶段的关键要素,李教授强调,Idea(想法)阶段的关键要素是识别临床需求、创新点、预期效果和潜在风险;Development(开发)阶段的关键要素是进行实验室研究、动物实验、计算机模拟等,以评估安全性和可行性;Exploration(探索)阶段的关键要素是进行小规模的、非随机的初步人体研究,以评估安全性、初步的有效性和最佳实践方法;Asessment(评估)阶段的关键要素是进行RCT、非随机对照试验等,以确定治疗效果、成本效益和长期结果;Long-term follow-up(长期随访)阶段的关键要素则是进行长期随访研究。IDEAL框架强调了从初步想法到长期评估的连续过程,鼓励研究者在每个阶段都进行透明和严格的科学评估,目前已经经过了充分的测试和验证。

李静教授作主题讲座

临床预测模型构建的方法、规范及实践

张汝阳教授在讲座中强调了临床预测模型在疾病预防和干预中的重要性。通过引用名人案例,张教授指出利用关键信息进行疾病风险预测的必要性,并解释了预测模型的本质,即将多种信息通过规范的方法进行加工,以得到标准化的输出,用于事前推测。他进一步阐述了预测模型在临床实践中的价值,尤其是在甄别高危人群和提前进行预防干预方面,同时,张教授全面介绍了临床预测模型的构建方法、规范和实践案例,强调了模型在疾病预防和治疗中的关键作用,并提供了在线工具以促进模型的临床应用。张教授详细介绍了几个建模实践案例,包括脑胶质瘤、头颈部肿瘤、乳腺癌和肺癌的预后预测模型。这些模型的开发和验证过程展示了如何利用公共数据和统计学方法来构建有效的预测工具。

张汝阳教授作主题讲座

多学科深度讨论激发创新思维火花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黄国栋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朱贇教授、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李春风教授、河北省人民医院牛帅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全应军教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七人民医院陈步强教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顾刚利教授、山东省立第三医院孙茂坤教授、湖南省人民医院贾真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李文凯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关昊教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黄琛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第二附属医院李朋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外深圳医院张⽂宇教授等参与讨论。

各专家现场交流讨论(滑动查看更多)

专家们一致认为,临床科研是医学知识发展和技术创新的推动力。通过研究,可以发现新治疗方法、药物和技术,提高疾病治疗成功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高质量的临床科研则可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安全性,通过高质量的临床科研项目,能基于最佳证据做出决策,提供最有效的治疗方案。此外,临床研究提供了制定和更新临床实践指南和治疗方案的科学依据,而指南对于确保患者接受到标准化和最有效的治疗至关重要。希望中青年医师能加强交流合作,基于临床问题,积极探索科研及科研成果转化,从而建立慢性静脉疾病诊疗规范化模式,提高中青年医师临床技能和科研学术水平。

END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