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王朝,最杰出的六位楷书大师,你认识几位?

萌萌汪星人快跑 2024-12-17 20:30:19

大清王朝,最杰出的六位楷书大师,你认识几位?

在清朝的书法艺术领域,楷书作为一种重要的书体,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楷书大师。他们不仅在书法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而且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以下是清朝最杰出的六位楷书大师的介绍。

一、王铎(1592~1652)

王铎,字觉斯,一字觉之,号嵩樵,河南孟津人。生于明万历二十年,明天启二年(1622)进士,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又为南明小朝廷的东阁大学士。1645年南京被破降清,顺治间官授礼部尚书,加太子太保,享年61岁。

王铎学书推重古典,特别强调“宗晋”,认为“书未宗晋,终入野道”(《观宋拓淳化帖》)。他一生坚持一种学习方法,“一日临书一日应索请”,始终让自己的艺术创作保持与古典之间不间断的交流,所以传世临帖作品极多。但他的临帖,常常大量掺入自己的意思加以改造,有些作品明显是根据记忆而背临的,因而有时其实就是一种自我的创造。同晚明的很多书家一样,他在世时就将自己的一些作品刊刻成帖,汇集成书,其中著名的有《拟山园帖》、《琅华馆真迹帖》等。这种做法,大大提高了他的影响力。

王铎楷书,主要渊源是唐,特别是颜柳两家,但是不追求结构的工稳,而独取其生拗古拙的一面,尤其爱用异体字、古体字以增强作品的历史感,因而气息古朴拗峭,在明末清初的楷书中别出一格。他最有影响的是行草书,晋唐宋兼综,融汇极广泛,又有自己的鲜明特色。其书点划粗者,重似千钧;细者既如游丝,也筋力坚韧;有时用涨墨法,形成浓重的墨块,宛如巨石,得厚重之致。结构茂密雄放,或紧结蹙缩,或开拓纵逸,跌宕多姿,无不如意。

他的草书点划与使转兼重,顿挫转折,用意精到,因此脉络清晰,但又绝不安排,总能以意驱笔、因字造型,故浓淡枯湿、随手生发,疾迟衄挫、取次相从,大小、欹正、展蹙、依倚、起伏,无不能顺势调整,宛如宿构。王铎行草的章法极有特色,倪后瞻说他“以力为主,淋漓满志,所谓能解章法者也”。一般行距大、字距紧,行内因笔法和字形的复杂多变而呈现跌宕起伏的变化,如蜿蜒巨龙腾飞纸上,神妙夭矫,不可端倪,有气贯长虹之势,无轻媚流滑之弊,古韵今情,和合一体,令人目眩神驰、胸豁气畅,开行草书的一种新境界。

王铎书法的这种境界,得到了后人的大力推崇。倪后瞻指出:“北京及山东、西、秦、豫五省凡学书者,以为宗主。”吴德旋《初月楼论书随笔》说:“明自嘉靖以后,士夫书无不可观,以不习俗书故也。张果亭、王觉斯人品颓丧,而作字居然有北宋大家之风,岂得以其人废之。”近代以来,更是驰名中外,日本人甚至推许为胜过王羲之,虽是过誉,但是可见他的影响。

二、傅山(1607~1684)

傅山,原名鼎臣,字青竹,后改名山,字青主,一字仲仁,号侨山、啬庐、公之它、真山、浊翁、石道人、老檗禅、侨黄老人、朱衣道人等,山西阳曲(今太原)人。他生性刚烈耿介,有义士之称。虽自幼聪颖博学,但却在晚明屡试不第。明亡后,曾秘密参与反清活动被捕,获救后隐居不出。康熙十八年(1679)开博学鸿词科网罗各地硕儒,他被当地政府强行送往北京,却坚辞不入,终未应举。其终于旧朝的行为虽有历史局限,但刚直不阿的气节还是为后人所称颂的。

他还是清初的重要学者,对先秦诸子的研究在清代学术史上有重要地位,同时长于医术,尤精妇科。学问道德都为当时所重。傅山工书,与其为人一样,反对矫饰造作,“不信时,但于落笔时先萌一意,我要使此何如一势。及成字后,与意之结构全乖,亦可知此中天倪,造作不得矣”(《字训》),尤其不喜赵孟頫一路优美妍媚的风格,而崇尚拙朴率真的书风,有谓“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率真毋安排”(《作字示儿孙》),既可以说是晚明书风的理论总结,也对后来兴起的篆隶有深远的影响。他同时也涉猎篆隶,虽然尚未得法,却可谓清代复兴篆隶的先驱。

傅山自幼学书,从晋唐楷书入手,后博学众家,以草书成就最高。其楷书得力于颜真卿,但只吸收了颜楷博大庄严、神凝气重的精神风貌,用笔结体之细节则一任己意发挥,全无造作之态。其小楷《金刚经》精严古朴,出于魏晋,用笔锋芒内敛,结体简穆舒展,气格疏逸洒脱,为小楷中之精品。

三、邓石如(1743-1805)

邓石如,初名琰,字石如,又字顽伯,号完白山人、古浣子等,安徽怀宁人。一生布衣,擅篆刻,开创了书法、篆刻的新流派,是碑学书法的代表人物,篆刻则被称为“皖派”或“邓派”。邓石如打破了楷法必师晋唐的惯例,使学习楷书多了新的门径,功莫大焉。

四、刘墉(1719-1804)

刘墉,字崇如,号石庵、香岩等,山东诸城人。曾任内阁学士、体仁阁大学士等职,为人正直,生活节俭,以秉公清廉、遵守礼法著称。其书法在广泛学习古代名家的基础上,风格独树,享誉当时。

刘墉楷书得颜书之韵,笔画全从法帖而来,且能举重若轻,于丰腴肥厚中藏遒媚之趣,平淡舒缓而具雍容之气,娴熟的技法与深厚的修养使其书作具有脱俗的清高和富贵气。其楷书也甚为可观,如《小楷册》点画沉实温润,精华内蕴,虚妙通灵,十分耐人寻味。

五、钱沣(1740-1795)

钱沣,字东注,一字约甫,号南园,云南昆明人。历任监察御史、通政史参议、湖南学政等职。为人正直磊落、刚直不阿,工诗文、书法。

平生仰慕颜真卿为人,专学其书,其楷书从点画到结构均得颜书神韵而又具有自家风貌,在乾嘉之际的书坛上独树一帜。其楷书汲取了颜书方严茂密、气力雄强的特征并加以强化,由此形成了外表粗犷朴实、略带拙态,而气韵庄严,有凛然不可侵犯之势的艺术效果。

六、何绍基(1799-1873)

何绍基,字子贞,号东洲居士,道州(今湖南道县)人。四体结工,楷书由颜入,取颜书宽博丰厚之气象,同时学北碑,主张引篆隶意趣入楷书,并且对大、小欧阳也有所涉猎,取其险劲茂密的特点,尤对北魏《张玄墓志》推崇备至,潜心临习,终生不辍。他对碑派书法的贡献在于强调楷书中的篆、隶笔意,使作品更为高古。晚年人书俱老,书艺已入化境,对晚清书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清代众多宗北碑的书法家中,何绍基确实是极具个性、别开生面的一位。此外,他还有“书卷气”浓厚的行书佳作,被世人所重。

除了以上六位楷书大师,清朝还有张裕钊、赵之谦等楷书名家,他们的作品各具特色,共同构成了清朝楷书艺术的丰富面貌。这些楷书大师们不仅技艺高超,更在书品和人品上树立了典范,为后世所敬仰和学习。

0 阅读: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