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老达子
本文共2678字,阅读时长大约5分钟
前言1644年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明、清、大顺三个政权逐鹿中原,在经过血与火的较量之下满清政权笑到了最后。在这场权力角逐中,大顺军与清军的潼关之战无疑是非常关键的一役。这一切,都得从怀庆反击战说起,接下来老达子且听老达子慢慢道来吧~
背景:怀庆战败,清军反击永昌元年(1644年)4月23日,吴三桂联手清军多尔衮在山海关击败了刚刚占领北京、势力正盛的大顺军。尽管此战大顺军以失败告终,但实力犹存,根据《沈馆录》中记载的“流贼骑兵尚有六七万遁向山东”。
而清军在击败李自成后,并没有选择追击,而是将目标转向了京畿地区。李自成在北京杀了吴三桂一家老小之后就逃回了陕西。此时,原本归附于大顺政权的明军纷纷“反正”,其中就包括原明军总兵姜瓖和唐通。
10月19日,多尔衮任命阿济格为靖远大将军,从北路对李自成发起进攻。同时,清军也开始了南征,多尔衮不久后任命多铎为定南大将军,进攻南明政权。
与此同时,李自成也向清军发起了反击。10月4日,大顺军从山西的垣曲向东进攻,短短数天内便集结了七八万兵力,直指怀庆。大顺军一路势如破竹,很快就攻克了济源和孟县。怀庆总兵金玉得知济源被围后急忙派兵增援,但由于寡不敌众,使得这支清军在柏香镇被大顺军全歼。
就在大顺军火力全开准备扩大反击时,李自成却得到了清军从塞外杀来的消息,于是立马率领主力北上陕北与清军决战。
10月25日,多尔衮在北京也得知了怀庆战败的消息,立即调整部署,命令多铎终止南下,率军向西攻打李自成。11月多铎从山东西进,12月上旬击败了围困怀庆的大顺军,并从孟津渡过黄河进攻潼关。
潼关决战经过1644年12月22日,多铎率清军在距潼关二十里处安营扎寨,潼关之战由此拉开序幕。据清朝方面的相关史料记载,当时潼关的大顺守军只有马世耀的七千人。
首先出击的是清军,12月25日清军突然对灵宝的张有曾部发动了夜袭,猝不及防的大顺军很快就败下阵来。而作为胜利方的清军并没有趁热打铁继续展开攻势,而是选择了继续等待,等待的不仅仅是时机,还有他们的红衣大炮。我们都知道潼关自古以来都是易守难攻的,面对这样一座坚城,多铎是非常需要红衣大炮的助力的。
就这样,战场陷入了一个非常诡异的安静氛围:清军在等待红衣大炮,而大顺军在等待援军。李自成明知道多铎已经西进了,但他在面对两路清军的情况下却一直犹豫不决,在洛川整整待了10天才决定迎击多铎。
12月29日,大顺军的主力终于抵达了潼关,随后刘宗敏率军出战。大顺军据山为阵,清军也发起猛烈的攻击,两军交战良久。虽然清军在战报中称“斩获过半”,可是之后的清军却进入了全面防御的状态,所以从清军的这一战略变化就能看出他们赢的也不轻松。
五天后,大顺军又对清军大营发起了强攻。由于潼关的地形非常复杂,连绵的山脉并不适合大兵团作战,刘芳亮带领千余精锐直接杀向了清军大营,主动进攻的一方明显占据了更大的优势。清军见形势不利,立马从各旗抽调部分精锐发起了反击,但依然没能逆转战局,清军不得不派兵增援,贝勒尼堪亲自带兵杀向大顺军,这才瓦解了大顺军的攻势。
李自成在得知刘芳亮失利后亲自率军出战,多铎也不甘示弱选调镶黄、正蓝和正白旗发起反击,结果李自成自己也败下阵来。李自成见正面刚不过,就改为夜袭,但面对清军严密的防守,连续两次夜袭还是都以失败告终。
到了正月初九,清军期待已久的红衣大炮终于到了,同时到的还有固山额真阿山、马喇希所率领的援军。而李自成见状,立即命令部队加强防守,“凿重壕,立坚壁”。正月十一日,清军对潼关发起了最后的总攻,红衣大炮火力全开,潼关城很快就被炸开了一个缺口,清军迅速突入,尽管大顺军进行了反击,但始终未能阻挡清军的攻势。
尽管表面上看清军胜券在握,但是后来的奏折却表明清军是在几天后因马世耀的投降才真正占领了潼关,意味着十一日那天的交战李自成的大顺军最终还是守住了潼关。
而促使李自成撤出潼关的原因是来自北路清军的压力。阿济格在潼关战打响的时候就已经率军入塞了,而且相继攻克了延安和李自成的家乡米脂,意图向西安进军对李自成形成了夹击之势。面对如此危急的形势,李自成才终止了潼关之战撤向西安。
两天后,潼关守将马世耀投降,潼关失陷,至此清顺之间这场重要决战也宣告结束了。
失败原因:大顺军输在战略决策这场决定两个政权命运的决战,其实早在战场之外就已经注定了。清军取胜的关键看似是迟到的红衣大炮,实则是清军非常大胆的战略谋划。
其实清军一开始并不是两路进攻的,而是由阿济格的北路军从陕北发起攻击,这个进攻的路线跟明朝两百年来对抗蒙古骑兵的路径几乎一模一样,所以只要李自成有足够的机动力量,将阿济格的骑兵牵制在陕北的山地中,那北线的战事就会陷入长久的拉锯战。
在李自成发动反击后,清军迅速调整战略,中止了南征,然后从原先的一路进攻变为两路夹击,这一下就让李自成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到底是要南征还是北击呢?李自成最终不得不决定先南后北,因为一旦潼关失守,关中就会暴露无遗。如果能在南线取胜,他还能趁势再次横扫中原,但过于精打细算的他却耽误了宝贵的时机。
清军在北线的战斗也是很艰难的,阿济格的北路军在延安跟大顺军指挥官李过大战了二十多天。直到南线的清军占领了灵宝,才算是掌握了战场主动权。另外,在正月初四的战斗中,大顺军其实是展现出了不逊于清军的战斗力,但由于增援不及时,最终功亏一篑,也是这一战充分暴露了大顺军在战术配合上的不足。
除了战术和士兵素质外,大顺军在兵种建设上也漏出了短板。在清军的红衣大炮攻击下,作为坚城的潼关居然很快就清军打开了一个突破口,说明大顺军根本就没有有效的反制措施。
尽管说红衣大炮的威力很大,但也并不是无坚不摧的,但李自成却没能合理地运用战术瓦解掉这个威胁,后来在北线告急后还撤离了潼关,丢了潼关,关中自然也不保了。
除此之外,李自成的过早的反击,也是这一连串失败的开端。如果说多铎的南征军与南明政权处于交战之中,李自成就能腾出手来收拾阿济格的北路军,将他们挡在陕北,然后再派兵向薄弱的中原进攻,这样就让清朝陷入危机之中。所以说,如果说某一场战斗的胜败能决定整场战役的失败,那怀庆反击战一定可以列入其中。
老达子说说实话,李自成的决策失误实在是太多了。首先,当初进北京的时候就应该先拿下山海关,控制住吴三桂抢占住先机;其次,在一片石之战中应该调足兵力打成战略性会战;再次,应选择退守大同,这样可以确保山西和陕西的资源在后方。最后,怀庆反击战毫无意义,李自成本可以带领大军北上延安解决阿济格,再集中优势兵力防守潼关。
好了,就说到这吧~
一个连明军正规军从未打的过的起义军会打的过如狼似虎的清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