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诗开山鼻祖”,靠这首五绝,名扬天下,900年后写入教材

飞兰说情感故事 2024-12-07 05:26:06

本文为《100位传奇诗人的一生》大型文化纪录栏目

文学的兴起和衰落,与时代背景息息相关。

唐末,藩镇割据,节度使拥兵自重,再加上有农民起义,儒家思想呈崩塌之势,最典型的就是“君主情”的淡漠,一些文人士子被迫放弃了“长安梦”,纷纷投靠各地藩王。

与此同时,诗风也大受影响。

尤其进入五代十国后,一些浮华的“绮靡之音”开始出现,甚至宋初依然在延续。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人站了出来,自称,“不写儿女书,不作风月诗”。

他就是梅尧臣,被后世誉为“宋诗开山祖师”,字圣俞,人称“宛陵先生”。在诗坛,梅尧臣与苏舜钦齐名,并称“苏梅”,又与欧阳修合称“欧梅”。

在写诗这件事上,欧阳修自认不如梅尧臣,有诗云:圣俞翘楚才,乃是东南秀。玉山高岑岑,映我觉形陋。

王安石、司马光、陆游也十分推崇梅尧臣,胡应麟更是说:梅诗和平简远,淡而不枯,丽而有则,实为宋人之冠。

不过,梅尧臣的仕途并不顺,不但未能考中进士,甚至连乡试也不曾中第,正如欧阳修所言:梅圣俞以诗知名,三十年终不得一馆职。晚年与修《新唐书》,书成未奏而卒,士大夫莫不叹惜!

公元1002年,梅尧臣出生在宣州,为“宣城梅氏”的四世孙,其祖梅远于晚唐被宁国军节度使王茂章辟为宣城掾,因战乱不得归乡,遂定居宣州。

其父梅让官至太子中舍人,不幸早逝,所以梅尧臣自幼清贫,无力攻读,16岁参加乡试落榜,自此便跟随叔父梅询宦游,后以叔父门荫补为太庙斋郎,历桐城、河南、河阳三县主簿。

在河南为官时,梅尧臣得钱惟演赏识,结成忘年交。

欧阳修进士登科后,充任西京留守推官,两个人一见如故,并和尹洙等一起推动了“古文运动”。

随后,梅尧臣出任建德知县,建不朽功绩,深得百姓爱戴,甚至在他离任后,为了纪念他,特将“建德县”改称“梅城”,又在白象山筑“梅公亭”,以慰景仰之思,得以登临之美。

就是在建德,梅尧臣写下了那首流传千古的《陶者》: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这首诗深刻讽刺了当时社会上的不平等现象,发人深省,为此梅尧臣下定决心改变当地风貌,使百姓共同富裕。

900多年以后,他的这首《陶者》更是被写进了教材,为适龄儿童必读之作。

建德秩满后,梅尧臣屡遭打击,先是妻子谢氏不幸病故,不久又遭遇丧子之痛,故有诗《书哀》:

天既丧我妻,又复丧我子!两眼虽未枯,片心将欲死。

雨落入地中,珠沉入海底。赴海可见珠,掘地可见水。(节选)

此时,梅尧臣已入不惑之年,生活多艰,仕途亦未有大起色,先是监湖州税,后签书忠武军、镇安军节度判官,均为下僚。但因朝臣屡次举荐,梅尧臣得仁宗召见,赐同进士出身,并以太常博士之职担任献官。

不幸的是,次年梅尧臣丧母,不得不去职丁忧,期间有诗赠欧阳修:

不趁常参久,安眠向旧溪。

五更千里梦,残月一城鸡。

适往言犹在,浮生理可齐。

山王今已贵,肯听竹禽啼。

守孝期满后,梅尧臣得欧阳修和翰林学士赵概举荐,出任屯田员外郎,充任《新唐书》编修,兼国子监直讲。

随后,梅尧臣又与欧阳修权知贡举,为点检试卷官,也就是此时,他读到了苏东坡那篇一举成名的《刑赏忠厚之至论》,因卷中有典故不解,便向欧阳修请教。

不曾想,欧阳修遍查古籍,亦不知典何处,但因文笔颇像自己门生曾巩,为了避嫌,就判了第二名。而这一年科举,第一名的试卷恰恰是曾巩,弄巧成拙。

从那以后,欧阳修、梅尧臣便对苏东坡的文章推崇备至。

在京任职期间,梅尧臣洁身自好,从不登权贵之门,就连欧阳修想见他,都得登门造访,留一时清名。

公元1057年,梅尧臣56岁,因郊祀加恩,晋尚书都官员外郎,故有“梅都官”之称。

此间,梅尧臣继续修撰《新唐书》,遗憾的是公元1060年,京师爆发疫病,梅尧臣不幸感染,于同年5月离世,终年59岁。

欧阳修、刘敞、王安石等纷纷祭奠,并撰写悼诗、悼文,宰相王曙读过梅尧臣的诗后称:二百年无此作矣!

司马光亦称:我得圣俞诗,于家果何如。留为子孙宝,胜有千年珠。

梅尧臣的正直,从他的那首《古意》中就能体现:

月缺不改光,剑折不改刚。月缺魄易满,剑折铸复良。

势利压山岳,难屈志士肠。男儿自有守,可杀不可苟。

当时范仲淹正因不满宰相吕夷简把持朝政,向仁宗献《百官图》加以抨击,然吕夷简倒打一耙,反诬范仲淹勾结朋党、离间君臣,因此范仲淹被贬出朝。而尹洙、余靖、欧阳修等人因替范公鸣不平,同样受到了牵连。

故梅尧臣以诗言事,显凛然正气,此诗一出,“都下人士争相传写,鬻书者市之得厚利”,甚至还流传到了契丹。

实际上,梅尧臣除了写诗外,偶尔也填词,比如那首著名的《苏幕遮·草》:

露堤平,烟墅杳。乱碧萋萋,雨后江天晓。独有庾郎年最少。窣地春袍,嫩色宜相照。

接长亭,迷远道。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纵观梅尧臣这一生,少年清贫,中年屡遭不幸,晚年终于熬出了头,却感染了疫病,未至耳顺便撒手人寰。

幸好,他的诗多有留存,一直传颂至今。

自古九泉死,靡随新阳生;

人实嗣其世,一衰复一荣。

了解更多古代诗人的故事:

1 阅读: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