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经济格局中,托底力量正成为经济稳定与发展的核心支撑。
就如电影《无问西东》中的那句台词:“你别怕,我就是那个给你托底的人,不管你掉得有多深,我都会在下面给你托着。”
经济领域同样需要这样的托底力量,以应对重重挑战与困境。
01去年 7 月 19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此乃正本清源、重塑信心之举,为民营经济筑牢托底根基。
其总要求明确指向引导民营企业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担当更重使命、发挥更大效能。
这 “三个更” 深刻彰显出民营经济在民族复兴大业里的关键地位,且一系列政策举措正稳步落地。例如完善支持政策直达快享机制,针对民营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建立免申即享机制,众多中小微企业已切实感受到减负降税资金自动到账的政策红利,这 31 条意见精准发力,直击民营经济发展的痛点与难点。
然而,民营经济仍面临诸多困境。
从宏观层面审视,有效需求不足犹如紧箍咒,制约着其进一步发展。
一方面,财富效应显著缩水,房地产市场波动、股市起伏不定以及股权投资风险加剧,致使财产性收入增长乏力甚至下滑,非法金融活动如 P2P、非法私募等更是如黑洞般吞噬不少家庭的多年积蓄。
另一方面,收入增长举步维艰,多数行业深陷内卷漩涡,部分行业稳定性欠佳,甚至全行业处于亏损边缘,就业岗位难以扩充,薪资提升无望,裁员降薪现象反倒屡见不鲜;再者,教育、医疗、养老等基础服务与保障体系尚不完善,民众因对未来忧心忡忡而抑制当下消费欲望。
在此背景下,为民营经济托底的关键举措显得尤为重要。
首当其冲的是解决民企被拖欠款项问题。当下,大量民企深陷被地方政府、事业单位、央国企拖欠资金的泥沼,欠款规模庞大,拖欠时间漫长,十年八年者亦不鲜见。尤其在地方债务压力持续攀升的当下,还款之路愈发艰难。
疫情三年间,政府诸多服务项目先开展后付款,这成为三角债的重要源头之一。
尽管部分爆雷民企也是三角债的肇事者,但像恒大这类企业已信用崩塌,难有转机。相较而言,地方政府与事业单位具备扩张信用或借助上级政府信用筹资偿债的潜力与条件。政府期望民企振作并扩大投资,可旧债不清,新投资便无从谈起。
《意见》中完善社会信用激励约束机制,将机关事业单位的失信行为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以及完善拖欠款常态化预防和清理机制等规定,恰似及时雨。
若各地政府能在短期内清偿拖欠民企资金,如设定最长时限且首付不低于一定比例,不仅能修复民企及其债务链下游的资金循环,还能重塑民企对政府的信任,开启良性循环发展新篇。
诚然,政府偿债或需付出代价,但失信的代价更为沉重,而可能滋生的道德风险可借专业化监督审核机制予以最大程度规避。
再者,为坚守正道却陷入困境的民企托底亦是重中之重。
近期与民营企业家交流中,一位企业家倾诉往昔贷款时的艰辛:不仅自身需承担连带责任,甚至累及家人,且为无限责任。彼时其家人为此焦虑难眠,质疑企业经营失败为何要牵连家庭财产。有限责任公司的制度设计在现实中遭遇挑战,若企业主不押上全部身家,金融机构往往不予理会。一旦企业受挫失败,一些经济纠纷便可能致使企业家身陷囹圄,如此一来,创业热情必然受挫,愿意投身创业浪潮者将日益减少。
02《意见》中完善市场化重整机制,对陷入困境但仍具发展潜力的企业依法依规适用破产、重整或和解程序,并推动企业破产法修订与配套制度完善;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与企业家权益,防止行政或刑事手段不当干预经济纠纷,规范涉产权强制性措施,减少对企业正常运营的干扰;引导完善治理结构与管理制度,推动企业法人财产与出资人、个人或家族财产分离,明晰产权结构等要求,若能切实落地,将极大锁定企业经营风险,舒缓企业家心头之忧。
我国拥有超 1.7 亿户市场主体,个体工商户占比逾三分之二,个人创业失败时有发生,而当前仅有企业破产法,个人破产法缺失,导致个人创业失败需背负无限债务责任,无法享有与企业同等的破产保护。
深圳在这方面的探索颇具借鉴意义,其出台的个人破产条例在防范债务逃废与保障债权人权益的同时,兼顾债务人及其家庭合法权益,于宽容失败与鼓励创业间寻觅平衡。
如某债务人受疫情冲击创业失败后,深圳中院受理其个人破产申请并批准重整计划,未来三年债务人在保留基本生活所需基础上以收入偿债,计划执行完毕可实现债权本金全额清偿,利息与违约金豁免。
此全国首例个人破产案件的成功实践,为创业者托底提供了有益范例,在人口老龄化、经济增速放缓、行业竞争激烈导致创业精神趋弱的当下,如何为创业者尤其是困境中的创业者提供坚实后盾,值得全社会深入思索与积极探索。
房地产领域同样亟待托底力量的注入。
当前,从中央到地方虽已出台诸多房地产稳定政策,然需求端依旧疲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在于市场认知偏差,普遍存在房地产过剩的看空情绪。
实则房地产作为不动产,具有不可移动性,各城市房地产市场供需状况各异,不能简单相加平均而论。一旦看空情绪蔓延,房地产市场将陷入恶性循环,难以稳定。
同时,部分观点认为房价下跌可促进共同富裕,实则不然。解决保障性住房问题应依靠政府主导构建保障体系闭环,若商品房市场崩塌,非但无法实现共富目标,反而会加剧贫富差距。中国社科院金融所所长张晓晶指出,房产在中低收入群体财富构成中占据主导地位,而高收入群体房产财富占比相对较低,这是国内外普遍现象。
故而房价持续下跌,中低收入群体受损最为严重,高收入群体可凭借多元投资组合缓冲房价下跌冲击。
针对房地产领域的托底行动已逐步展开。对于还贷困难的购房者,部分地区银行已推出延期还房贷举措,最长可延期一年,此措施有效保障了购房者权益免受疫情等不可控因素干扰,亦对稳定房价起到积极作用。
同时,借鉴日本经验可进一步完善对购房者的托底机制,如日本的零首付、超低利率购房政策,团信制度(购房者在遭遇重大疾病、意外残疾、失业或死亡等情况时,剩余贷款可减半或清零,房产产权仍归业主及其亲属),以及银行给予的还款缓冲期等,皆可为我国购房者权益保障提供有益参考,使政策对购房者更为友好。
此外,房地产市场低迷致使众多优质房产商陷入困境,若任由其爆雷,将引发连锁反应,后果不堪设想。
03相关部门应尽快与代表性房企及金融机构深入沟通协商,探索如对优质民企债务展期两至三年的可行性方案,并由金融机构在确保房屋交付前提下制定资金监管计划,以实现房屋顺利交付与金融借款偿还的双重目标,避免更多房企陷入债务重组或违约困境,防止市场信心遭受进一步打击。
作为全球重要经济体,中国在持续发展进程中虽积累了一定代价,但并非不可逾越。当下提升经济活力、提振经济的关键在于充分发挥托底力量,以盘活经济棋局。
先稳住阵脚,阻止经济下滑态势,犹如在黑暗隧道中点亮希望之光,为经济复苏争取时间与空间,开启全新发展篇章。
中国国家信用强大,尤其是中央政府,信用稳固且负债率较低。若能巧妙运用这一信用优势,精准施策,必能如引活水入池,有效缓解企业、地方及居民面临的困境,安抚人心,鼓舞士气。
在这场经济稳定与发展的战役中,政府托底与企业践行新发展理念需协同共进,形成良性互动循环,以坚韧不拔之姿创新求进,此乃破局突围的核心路径与关键所在。
文本来源@秦朔的朋友圈 的视频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