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系统不稳定时,能看清关键要素的人,却走得稳健长远

昆仑云曦 2023-06-02 13:48:22

只有长治久安系统才稳定,财富才能保持住,这是我们的常识。

而关于立信与治乱的关系,孔子和子贡曾经进行了一场对话,很有意思,今天我们共同分析一下。

《论语·颜渊》记载:“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子贡向孔子请教怎样治理政事,孔子回答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对于这句话人们经常解释为“备足粮食,充实军备,民众对政府就信任了”。

子贡说:“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项,在这三项当中哪一项是可以首先去掉呢?”孔子回答说:“去掉军备。”

子贡接着又问:“如果迫不得已还要去掉一项,在这两项当中哪一项是可以去掉的呢?”孔子很明确地回答说:“去掉粮食。因为人的一生终有一死,但是‘民无信不立’。”

对“民无信不立”,人们一般解释为“一个国家如果得不到百姓的信任就会垮掉”。

至此,孔子似乎在告诉我们,民信对于治理而言,比粮食和军备更重要。如果非要按照重要性排序,首先就是立民信,其次是仓廪实,第三才是军备足。当然,三者如果齐备则是最完美的。

我们耳熟能详的一句话是“民以食为天”。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臣闻知天之天者,王事可成;不知天之天者,王事不可成。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我听说知道天道运行规律的人,同样可以在治理国家方面获得成功;不懂天道运行治理规律,同样也难以成功治理国家。国家以民为本,而民众则以丰衣足食为根本保障。

当面对周围虎视眈眈的丛林时,充足的军备是生存的底线,军备充足也是生存与安全的保障。

孔子却告诉我们治理国家,最不应该去掉的是立民信,也就是上下同心,同心同德,互相信任,密切合作,才能和谐发展。

孔子告诉我们:治理政事,即使军备不足、粮食欠缺,只要上下立信守信,同心同德其他两项完全可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建立完善起来。

从表面看,民信在三者中属于精神文化层面,看不见摸不着,似乎不如粮食和军备看得见摸得着,而且是实实在在可以掌控的,似乎民信才是最先可以去掉的。

但是,在孔子眼里,民信比军备和粮食更重要,如果没有民信,没有上下之间互相信任,即使粮食充足军备完善,也可能因为互不信任而导致离心离德。

强大的军队可以保卫国家,但更重要的是上下互相信任。

民无信不立,国无信不立。

如果治理者不讲信用,即使粮食充足,军备充实,也难以长治久安。 秦始皇治下的秦朝虽然军力强盛而迅速发展到极盛、但是却没有休养生息发展仓廪实,人们没有获得衣食保障,而且秦始皇私欲膨胀,舍弃敬天爱地和谐共存的信念,用自己的私欲一点点消磨掉了百姓的信任。

在道德精神品质方面,如果治理者和民众都讲究诚信,那么就具备了最重要的一条基础。因为诚信守信讲究信用。这些道德品质是完全可以不依赖具体粮食和军备,可以有限具备的。如果能锦上添花,再加上充足的粮食和充实的军备,具备这三项条件就足以为成功了。

老子《德道经》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成之台,作于羸土;百仁之高,始于足下。”也是告诉我们要把信德信仪建立起来,并且从一点一点细节的信任开始积累,建立正信,成就德治。

很多人守时、守约,以为这就是守信的全部内容,在老子的道德文化体系中,这两点只是守住了我们看得见可以感知的外在信仪,更重要的则是内在的信德,包括对道与德本质规律和能量的正善德认知与实践。

守信、是一种受到全人类赞美的美德。治理者需要,我们每个人同样也需要守信。

守信、是将信仰信念化作持恒行动的实践。

守信、是人类对道与德本质规律的恪守。

守信,是信德型于内、信仪行于外的全面实践与坚守。

守信、是五德修身内成外就,内圣外王成功的保障。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