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人生(3)共铸打不垮炸不烂铁血动脉

五色有翼 2024-05-23 09:57:56

陆莹(主笔)、刘智(资料及图片)

(这是一对亲兄弟的传奇故事,兄弟二人先后担任新中国两所重要大学的校长和院长。抗美援朝战争中,这对兄弟书写了携手铸造铁血动脉的传奇故事。本文原名《北大学子,兄弟人生》)

铁血动脉传奇兄弟

陆平和刘居英没有想到,这次见面不久,他们会携手书写一篇新中国铁路和抗美援朝铁血动脉的兄弟传奇。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宣布新中国成立,两个月后便出访苏联。这是毛泽东第一次出国,且一去就是两个多月。彼时,新中国满目疮痍,百废待兴;国际社会很少国家承认新中国,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经济封锁。中国能否得到苏联的认可和援助,关乎着新中国的命运。

毛泽东根据中国和国际局势,决定向苏联及其建立的社会主义阵营实行“一边倒"战略。此行使命重大,毛泽东、周恩来既要对原美、英、苏签订的《雅尔塔协议》和国民党政府与苏联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协议》进行必要的废止,对其中涉及中国的中东铁路东段中国境内三省中长铁路段、旅顺及旅顺港、沈阳的管辖治理交由新中国管理进行深入商谈,又要对苏联在经济建设上援助中国的各项事宜进行洽谈。

毛泽东即将登车前往苏联之际,中央获悉国民党特务将在毛泽东访苏期间在铁路线上搞破坏,形势危险。铁道部长滕代远直接领导,由刘居英负责山海关至满洲里沿线运输工作。他精心组织,带领沿线干部群众日夜巡逻,确保毛泽东专列的安全往返。

在苏联,经过中苏双方近两个月的反复谈判,最终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协定》《中苏合办中国长春铁路公司议定书》,新中国得到了旅顺、旅顺港、沈阳的中方单方管辖治理权,中长铁路中苏共同管理权。

1950年4月25日,新成立的中国长春铁路管理局(以下简称中长铁路局)正式挂牌办公。按照协议规定,理事会主席和中长铁路局局长由中苏双方按期轮换担任,首年理事会主席由中方(余光生)轮值,局长由苏方轮值。任命中长铁路局局长恩·阿·格鲁尼切夫(苏联)、刘居英(中国)。

中苏两国局长刘居英和恩·阿·格鲁尼切夫在中国长春铁路局“开展工作一年成就展览会"上。

一个多月后,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中国人民志愿军在10月19日入朝作战。战事需要,11月11日我国成立“东北铁路沈阳临时指挥所",调中长铁路局中方局长刘居英负责,作为东北铁路运输指挥中心,接受国务院、中央军委任务,协调苏方,调配机务、工务、电务等,确保百万入朝大军的人员、弹药、给养按时运送前线。

先期铁路调度组成员合影,前排中刘居英,后排左一李森茂,右二石希玉。

1950年12月,随着战争日趋激烈,铁路运输成为美军打击重点,东北人民政府和军区联合发出《关于加强铁路工作的决定》,成立东北军区铁道运输司令部,刘居英任司令,余光生任政委,统一调度指挥军事运输。

在抗美援朝中,前线铁道运输组成两支队伍:一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组成的志愿军铁道兵团,与朝鲜人民军铁道兵和中国铁路员工志愿援朝大队铁路工程大队一道,共同担负线路抢修维护;一支由中国铁路运输员工组成的志愿援朝大队,深入朝鲜各铁路站段,与朝方共同负责军事运输。

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3个月后,在一次李富春主持,周恩来率军委各总部领导到会的后勤工作会议上,大家一致反映,“影响战争进程的主要因素是后方运输供应问题,千条万条,运输是第一条" , “如果有吃的,有弹药,我们一定能打更多胜仗"。

周恩来请负责铁路军事运输的刘居英谈谈,刘居英说只讲5分钟,却憋不住一口气说了45分钟,核心是运输卡点主要在朝鲜路段,运输和路轨运行与修复一定要有能够教训敌军轰炸机的高射炮作保障。周总理当即拍板,给铁道运输司令部派3个高炮师。同时提出:要建设一条“打不断、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确保作战部队的后勤运输。为了对朝鲜前线铁路运输的统一指挥和领导,1951年5月刘居英入朝参战。

入朝参战时的刘居英

此时,身为铁道部政治部主任、全国铁道团工委书记的陆平,朝鲜战场和弟弟入朝参战时刻牵挂着他的心。他知道战争决胜的关键很大程度在铁路的运输保障。他提出全路局的思想工作和青年工作都要以运输生产为中心。由于东北铁道占全国近二分之一,境内的铁道运输也关联着朝鲜军事物资运输,铁道部去东北实地工作的时候较多。

1951年,陆平率队前往东北中长铁路,在基层做“提高运输效率"调研,发现并总结出苏家屯机务段司机郑锡坤的超轴操纵法,哈尔滨站主任司磅员杨茂林的满载装车法,沈阳南站调车员李锡奎的先进调车法,即满载、超轴、日车五百公里,如能全国铁路全路段推广,可以在短期无法修建更多铁路情况下,大大提高装载、运输能力,解决抗美援朝物资和给养以及国内建设物资运送的一部分问题。陆平将这一想法向滕代远部长、吕正操副部长汇报,得到支持,铁道部下发文件,全国铁路开展“满超五竞赛运动",铁路的运输和管理有显著提高和改善。为此,人民日报发表社评。这个活动一直持续到1956年。

1949年,陆平在铁道部着装工作照

刘居英入朝参战后,更真切地体会到美军对铁路运输的绞杀战是多么残酷。美国军机大部分都在执行炸毁铁路、公路、桥梁、车站、隧道、铁路延长线的任务,轰炸不分昼夜。据统计,3年朝鲜战争,美国轰炸机在朝鲜路段投入的飞机架次、投弹数量相当于二次大战德国投在英国本土各类炸弹数的1.5倍。美空军在绞杀战中,平均每天出动103架轰炸机,最高一天出动220架轰炸机,朝鲜铁路平均每7米就有一枚炸弹落下,重点路段每2米就有一枚炸弹落下。

朝鲜地势北高南低,铁路、公路南北走向多,而从中国运输进入所需的东西向线路少。北部线穿山涉水,修建难,且已被美军炸烂;南部线靠海边,与公路并行,无遮挡地置于美军轰炸下; 一段连接南北的中部线是咽喉部位,一旦炸断,则全境运输中断。

被美军轰炸后的清川江大桥

入朝时,刘居英身兼中朝联合铁道运输司令部副司令、朝鲜铁道军事管理局局长兼政委等职,深感责任重大。1952年 12月,为加强对反“绞杀战"斗争的领导,中央军委进一步决定在朝鲜境内成立中朝前方铁道运输司令部,统一指挥铁道运输、抢修,以及防空部队作战。同时,任命刘居英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而资深的铁道兵副司令员李寿轩、政委崔田民和朝鲜人民军中将金黄一则分别为副司令员、副政委。刘居英深感意外和不安,赶紧给彭德怀司令员发报,提出任副职。彭总说,军委已经研究过了,不再变了。军令如山,军情如火,34岁的刘居英赴汤蹈火,挑起了这副重担。事后他才知道,这次破格任用是周恩来总理提议的,总理了解他以往的战绩和实力,排除质疑,说:可以试试嘛,我相信居英同志一定能干好。

刘居英(左)同朝鲜交通相朴义宛大将(中)在研究工作

刘居英迅速组织起运输、抢修和高射炮兵三个指挥部,统一指挥铁道兵、高射炮兵和朝鲜各个铁路分局,负责铁路抢修、防护和运输。他调整战略,针对敌机轰炸重点在三江,即鸭绿江、大同江、清川江,采取重点保三江、抢三江战略;针对轰炸全天候中因飞机加油、起降的瞬间空隙,采取“片面运输法",即在某个通车时点、某个区段内、单向快速大量通过重点轰炸路段。高射炮则配合地面抢修、运输,集中对集中、重点对重点,打破空中绞杀封锁,保护地面抢修运输突破。经过这样的调整,中朝军民不畏牺牲,在铁路抢修、运输中又创造了江下桥、复试桥、用火车头推车厢过江,对岸车头速挂车厢开走的“铁牛过江"等多种抢修、抢运办法。这些重点突围产生了效果,突破重点围困就意味着不会瘫痪,铁道军运打不垮、炸不烂,这样的战况让美军万分瞠目。

志愿军部队抢修被敌机炸毁的铁路便桥

刘居英的办公桌上有三部电话通国内:第一部直通北京周恩来办公室;第二部通往东北军区高岗处;第三部通往铁道部。通过三条专线,刘居英将每天前线运输情况和相关需求向上级报告。周总理也经常来电话询问运输和铁路修复情况。深谙战场规则的周总理凡要事必抓紧抓细,但有的事也给年轻的刘居英以最大的处置权。

刘居英在掩体内紧张工作

1952年1月下旬,朝鲜国家建设委员会委员长金承化来到设在安州的朝鲜铁道军事管理总局,向刘居英面呈金日成首相写给刘居英的亲笔信。信封上写“刘居英局长启",落款为“内阁"。

刘居英忙打开看,全文为:

刘居英同志:

为迅速修建大同江桥梁工事,亟需钢梁三个,兹派国家建设委员会委员长金承化同志到您处商谈,请您从贵局存货中设法解决为盼。

此致

敬礼

金日成(印章)一月二十一日

金日成写给刘居英的这封信,被夹在笔记本中意外保存下来,“文革"中红卫兵抄家时发现。

金日成在1945年底曾到中国吉林看望周保中将军,时任吉林省人民政府秘书长的刘居英参加接待,二人相识。到朝鲜后,金日成几次视察铁道运输,二人又多次见面。金日成少时在中国吉林毓文中学读书,说得一口流利汉语,写得一手漂亮汉字。见到金日成首相的亲笔信,刘居英认为此事涉及外交,便电话请示周总理,总理说,这点事你个大司令自己还不能定?!刘居英心中有底,当即批给钢材、水泥各20 吨,火速运往平壤。

刘居英的办公室通常设在前线的掩体内,炸弹爆炸的声响和带来的大地震颤都可以感受到。他每天工作近20小时,除了在掩体内开会、电话办公,每天还要乘吉普车到抢修、抢运地段实地考察和指挥,以便于次日的工作安排。说来也奇了,刘居英无畏生死地在前线指挥,炸弹多少次在他的车辆和身边爆炸,而他却毫发无损。必要时,刘居英会回国汇报。

在“绞杀战"最惨烈的阶段,一次,刘居英连续四昼夜没合眼,血压降到70/30mmHg,一头栽倒不省人事。周总理闻讯,下令将他速送北京抢救。刘居英躺在北京饭店输液,依然昏迷不醒,抢救医生检查后只说了一句:“让他睡吧,睡醒就好了。"就这样,刘居英人事不省地昏睡了三整天后才苏醒过来。睁眼后,下意识一骨碌起来,得知在北京,马上要叫车去向总理汇报。

刘居英在朝鲜的情况和他晕倒的事,通过铁道部渠道都传进陆平的耳朵。陆平为弟弟的安危揪着心,但是他们都是战火中淬炼出来的人,也是为祖国可以将生死置之度外的人,他把对居英的关爱倾注在工作中。1952年7月,朝鲜铁道军事管理总局在沈阳召开“首届功臣模范代表大会",刘居英作了《关于过去的工作情况和今后斗争任务的报告》,陆平作为铁道部代表与会。兄弟见面,没有更多话语,相互欣慰、激励的眼神,和一个字的问候“行!",这就是铁血亲兄弟。

1952年9月会议期间,全国铁路工会主席李颉伯( 左一)、陆平(左二)、刘居英(中)、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团长刘景范(右二)、慰问团副团长陈沂(右一)合影。

然而,接下来一个意想不到的任命下来了:1952年12月,根据中苏协定,年底中长铁路将移交中方单方面管理,经周恩来总理和铁道部决定,由陆平出任新中国第一任哈尔滨铁路管理局局长、兼松江省委常委。中央政府委托铁道部对新的哈尔滨铁路管理局管辖范围做出调整。除承接中长铁路路段、分局及一切设备、财产、人员、权利外,1950年5月已撤销的原哈尔滨、沈阳铁路局,除各一个下属局并入中长铁路,其余下属局所合并成立的单列安东铁路分局并入哈局。

此外在原管辖的满洲里、牡丹江、大连、锦州、海拉尔、齐齐哈尔分局和若干线段外,再增长春、安东铁路分局和陶榆线、拉滨线、牡图线等若干线段,重设哈尔滨、沈阳铁路分局,全局总里程4205 · 4公里,职工十余万人。哈尔滨铁路管理局实行局长一长负责制不变。

1952年9月,掌管着中国半数铁路路段和机车运力,肩负军事运输和经济运输双重重任的陆平,先期到达哈尔滨,紧张地着手中长铁路的列车、物资、技术、财务、人员等的清点、交接和管理。当年12月,周恩来总理、外交部伍修权副部长、铁道部滕代远部长亲自前往哈尔滨,出席中长铁路中苏交接仪式并讲话。格鲁尼切夫局长宣布将“中长铁路移交给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铁道部长任命的哈尔滨铁路管理局局长陆平同志管理"。大会由全路调度电话转播。

这意味着接管中长铁路、哈尔浜铁路管理局的陆平,将与身兼数职的前方铁道运输司令员刘居英并肩作战,在中朝两端承担起确保抗美援朝铁血大动脉畅通、完成运输任务的艰巨使命。临别,周总理久久凝视着陆平,紧握的手用力地摇动。

1952年12月31日在哈尔滨举行中长铁路中苏交接仪式,国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周恩来、外交部副部长伍修权、铁道部滕代远部长出席了交接仪式并讲话。格鲁尼切夫局长宣布将中长铁路移交给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铁道部长任命的哈尔滨铁路管理局局长陆平同志管理。新任局长陆平宣读“成立哈尔滨铁道管理局命令" 。

陆平就任后,从1952年底至1953年6月板门店停战协议签订前,虽然战局有所改变,但拼死较量并未停止,军事运输依然是铁路运输首要任务。

停战协议签订后,根据中苏协定和中国在1953至1957年开始国家经济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经济物资运输总量迅速上升,大批合作项目物资、国内紧缺物资的紧急调运需即刻到位。当时,哈尔滨铁道管理局在全国军事、经济铁路运输中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1952年,陆平(中间站立者)在哈尔滨铁路管理局中苏联席会议上主持工作

哈局管辖的东北三省铁路在公里里程和车头、运力上均占全国一半,不仅如此,抗美援朝和我国军事建设所需的飞机、坦克、大炮、军用油等物资,经济建设中的工业原料如钢材、电器、机械、汽车、汽油、重油等重要物资均从苏联进口,而苏联和中国铁路运输的交接点只有满洲里一个铁路接口。物资从满洲里出来,都要走满洲里至沈阳,到沈阳后分成三条线路:抗美援朝物资经沈阳至丹东,进入朝鲜;经济建设物资大部经沈阳至锦州,入关内;还有部分物资经沈阳到大连,走海运到南方。因此,哈尔滨铁道管理局的铁道运输成为新中国的命脉,满洲里成为命脉中的咽喉,直接关系朝鲜战争和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大局,其地位举足轻重,责任非同一般。

1954年,陆平(左四)与哈尔滨铁路管理局中层干部合影

当时满洲里这个唯一接口,存在中苏铁轨宽度不同,轨道、火车不能直接对接,必须将货物从苏联宽轨货厢重新卸载,再装入中方准轨车皮中。每天货物总量在300辆上下,但装卸、装载缺少机械,相当部分需人力搬运。这已经很难了,而从满洲里至沈阳又是单轨线路,无法双向同步运行;军事运输从沈阳至丹东一线,也是全线没有双行铁轨,只能或向东、或向西的单向运行,这些都成为运输中卡脖子的致命伤。

军事运输和经济运输两副重担一肩挑,陆平的压力可想而知,而重任在肩的意义就是无论多难,必须保时、保量完成任务。

陆平办公室的桌上几部专线电话,除了有直通北京周总理,直通北京铁道部的,还有通军事运输、朝鲜铁道运输的专线。不同的是,在那条专线中兄弟可以通话。那时,兄弟俩几乎每天要为日调运的线路、机务调配、志愿援朝抢修人员调配补充等通话,作出安排计划,陆平的听筒中常常能传出刘居英掩体外的炮声。虽然是亲兄弟,但军令如山,责任分明。亲密的血缘关系只是让他们对工作更加认真,更加负责,不敢有半点懈怠。

兄弟俩信仰一致,同样英勇,但比较而言,弟弟刘居英更勇猛聪慧,哥哥陆平更沉稳细致。二人在全力保军需前提下,也注意统筹兼顾货物运输中国际关系、各类合约、建设与民生等方方面面的轻重缓急,防止曾有过的“草袋子事件"在他们兄弟掌控的运输中出现。那是1951年春天,朝鲜政府提出需要车皮运送大量草袋子,当时前线亟需弹药、给养,负责调运的同志忽略了草袋子运输,到夏收时节,主要生产水稻的朝鲜没有草袋子装运,造成稻米损失,成了影响民生的一大问题,以致金日成向我国政府提出抗议。

紧张工作的哈尔滨铁路管理局局长陆平

陆平每天睡眠不足4小时,且睡不踏实。他的床头始终置放一部电话,所辖三条主干线铁路运输昼夜不停,经常有急、要事处理。他很多时间穿梭于几条线路间,在抢运现场办公。

军运最紧张时期,他很长一段时间蹲守在沈阳、丹东、满洲里,随时现场解决问题,在资金物资极度匮乏中,设法集中部分财力,集中修建重点路段的复线、双轨线路,加大运力,让物资按时运入朝鲜和关内。他的睡眠大多在转运的列车上,办公室、电话随着他而移动。在满洲里换轨换车重新装载、满沈和沈丹单轨运行无法短期全面改变的情况下,陆平深入开展“满超五运动",把各环节人的潜能、积极性、创造性发挥到极致,在各个岗位出现了很多感人的事迹。

1953年,陆平局长(右一)在沈阳至丹东线开现场工作会,解决军事物资运力问题,推广“满超五"经验,推进单线铁轨旧线修复。

满洲里实行全员、昼夜、倒班卸装。漫长冬季里,满洲里夜间温度都在摄氏零下30多度,伴着刺入骨髓的白毛风,重油都可以凝结,成为无法流动又铲不断的胶质,完全无法卸装。工人们站在寒冷刺骨的风中作业,最终,创造出暖棚加温,引流装载的办法,及车厢下换轮等办法;当年刘居英宣布命名的“毛泽东号"机车组创造了责任制管理办法,一台机车9个人,分三班轮着开,保养好,拉得多,跑得快,耗煤省。

另一方面陆平在全力推进路轨建设的同时,果断进行铁道运行和管理的改革,对运输装载吨位、速度、间距、以及调配、机务、通信信号、保养等一系列涉及铁道的运能、运输环节进行全面科学计算,借鉴日本、苏联管理的精华,去其糟粕,结合新中国运输实际,合理科学地安排科室、人力,对运能、运输全面调整,改革了旧有管理模式,建立了一整套新型管理运营体系,使运能翻番,从而保证了军事、经济各类物资按时、足量运抵。

铁道部组织全国上千人到哈尔滨铁路管理局培训学习,将哈局的管理运营模式推向全国,成为新中国铁路管理运营的基本体系。

1953年,为加大运力,沈阳至大连线修复旧线,单轨变双轨,局长陆平(左二)在施工现场工作。

1954年初,刘居英奉调回国。经过近三年浴血奋战,抗美援朝铁道运输彻底挫败了美国的“绞杀战",志愿军、人民军的铁道运输不但创造了“炸不烂、打不垮”的钢铁运输线奇迹,而且铁路通车里程由入朝初期的107公里延长到1391 公里,铁道战线参战人员15万多人,其中3231人负伤,1705 人壮烈牺牲。

在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志愿军指战员大会上

刘居英战功卓著,金日成首相授予他朝鲜“一级国旗勋章”、 “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各一枚。同时,为了嘉奖他在战胜“绞杀战"中的特殊贡献,加授一枚“二级独立自由勋章“。

朝鲜政府授予的部分功勋章, ”一级独立自由勋章"被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收藏。

1954年陆平管理的哈尔滨铁路管理局也成为新中国铁路运输管理的典范,他即将回京任铁道部副部长。兄弟两家人和父亲、母亲、亲姐姐难得一聚,在哈尔滨照了一张全家福照片,成为世纪合影。

这一年,陆平40岁,刘居英37岁。

刘家唯一的“全家福"。当年刘居英从朝鲜战场回国开会,全家人在照像馆合影留念。图中:父亲刘宗岳(中右)、母亲崔星齐(中左)、长女刘以贞(后右一)、长子陆平(后左二)、长媳石坚(后左一)、次子刘居英(后右三)、次媳许良毓(后右二)

(待续)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