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不只是讲医疗治病,而是用借古讽今讲治国之道

惊心探索古今 2024-11-17 06:26:34

中国五千文明史源远流长,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本文要讲的《扁鹊见蔡桓公》的事便是其中的经典,近代以来被选入了中小学课本中,成为青少年必读的教材之一。在教科书里,对这个故事的看法往往是从神医扁鹊给蔡桓公看病,发现对方是讳疾忌医的态度,于是阐述了一系列治病救人的道理来劝解。但蔡桓公的态度非常顽固,又导致病入膏肓,以至于不治而亡。仔细阅读这篇故事,却发现这个故事的意味深长,不只是治病救人这么简单,而是作者借着治病救人的故事,阐述治国之道。

《扁鹊见蔡恒公》的故事被选入了九年义务教育的教材中,只要完成了这个教育阶段的人都是读过的,对故事应该非常熟悉,这里就不再重复了。需要着重指出的是,对于故事的理解,很多人还是存在不少误解的。首先,对于故事主角的认定,他既不是蔡国的蔡桓侯,也不是春秋时期齐国的齐桓公姜小白,而是战国时期的田齐桓公田午。这个田午是齐太公田和的儿子,齐废公田剡的弟弟。在春秋末年的时候,田和掌握了齐国政权,自立为齐国国君。他将姜姓齐国的末代国君齐康公流放到海岛,取代了姜氏的同时地位,史称“田氏代齐”。

田和成为齐国国君后通过魏武侯向周安王祈求了诸侯之位,周安王同意后,田氏正式取代姜氏的位置,历史上称其为田氏齐国。田和去世后,他的长子田剡继承国君之位,并多次对外发动战争。田剡的弟弟田午利用田剡战败的机会发动政变,成为田齐的第三代国君。因为田午去世后的谥号也是”桓“,所以他被称为田齐桓公,或者是后齐桓公,以此与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姜小白区分。中肯的说,田午虽然名声不好,却是个非常杰出的国君。他执政时期政绩斐然,为齐国成战国初期的霸主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田午在位时期扭转了田剡对东方诸国屡战屡败的战略态势,整顿吏治定国安邦,建立了稷下学宫广揽贤士,夺回了被赵、魏等国夺取的土地,为后来的齐威王时代奠定了基础。能力强的人向来是比较固执的,田午就是以固执和刚愎自用在历史上留名,其中《扁鹊见蔡恒公》成为其典型的黑历史。因为田午在位时在齐国首都临淄附近的蔡邑修建宫殿居住,所以按照战国时期以驻地称呼的原则,也被后人称为蔡桓公。因此在很多人解读这篇文章时,将其与中原蔡国国君蔡桓侯等同,殊不知蔡桓侯比田午早几百年,两人根本不是一回事。

这个故事出自于战国晚期学者韩非子的著作中,原名叫做《喻老》,意思是借助寓言故事,阐述和解析老子的道家思想。韩非子除了《喻老》以外,还有一篇《解老》都是同样的道理,所以他写这篇文章的本意并不是讲治病救人的事。现代教科书中将《扁鹊见蔡桓公》说成反对讳疾忌医,本质上是偏离了作者的原意的,也是非常狭隘的理解。在这篇文章中红,韩非子解读的主旨是老子学说中“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的道理。而蔡桓公田午面对扁鹊讳疾忌医而病死的行为,就是违背这个道理的后果。

中国古代医学向来有着“下医医人,上医医国”的说法,而《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就是秉承了这个原则来阐述其中的道理。故事中蔡桓公田午得了重病,请来了神医扁鹊医治,扁鹊在看病的过程中发现田午讳疾忌医,便说出了一系列治病的道理。从这些道理来看,扁鹊的主张是病症要尽早治疗,最好在没发病,或者是没有发现明显病征的时候治疗,而且越早越好。这正是老子学说中,“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的道理。为了阐述这个道理,作者韩非子借用了扁鹊治病救人的原则,讲述了给田午治病的方法和流程。

作为战国法家中最为著名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写这篇文章自然不是为了教人治病,也不是为了给黄老道的学说站台,而是讲述了一个治国的道理。韩非子在文中借用扁鹊的口,说出了这样的治国道理。无独有偶,在同时期的道家学者鹖冠子的著作中也引用了扁鹊的故事,而且是扁鹊和魏文侯讨论医术的故事。这个故事中两人提到了扁鹊和两个兄长的医术高低,扁鹊认为两位兄长虽然名气没有他大,但是治病的能力却远在他之上。他们能够在病征发生之初就发现问题,从而很容易的将病征解决在发病的初期。

扁鹊的两个兄长看起来治疗的是小病小痛,实际上却避免了小病发展成为大病,进而危及到患者的生命。扁鹊虽然技艺高,名气大,但没有这种能力,每次都要等病征很明显才能下手。扁鹊的两个兄长治病的手法,被魏文侯引用在治国上面,其本质还是道家思想在治国上的应用。这种思想讲究将问题解决在发生的最初期,以最小的代价,解决最大的问题,被认为是自然之理。韩非子并没有用鹖冠子正面阐述的方法,而是独辟蹊径的走了反面教材。蔡桓公讳疾忌医,将小病拖成大病,让自己丢了性命,就是违背这一原则的最佳反面教材。

这种事情对一个人如此,对一个国家也是如此,这就是韩非子想借用这个故事要告诉读者的话。国家的事情比个人更加复杂,处理起来比治病更加麻烦。如果不能在事情出现的初期进行解决,等到事情发展变大,就很可能积重难返,没有办法处置了。老子作为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资格最老的思想家,他提出的哲学道理影响了当时的各个学派。韩非子在自己的著作中引用这样的哲学原则,也是对这种理念的认同。他从治病引申到治国,与鹖冠子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而且在扁鹊的故事上互相呼应,达到了隔空神交的至高境界。

韩非子借用扁鹊的故事,提醒战国末期的各国国君,对于国家政务和社会问题的处理也应该尽早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不能走蔡桓公的路子。在韩非子所处的时代,他的祖国韩国是战国七雄中最为弱小的国家。他提出这些执政的建议,本质上是希望韩国国君能够采纳,尽早的处理好国内问题,以应对即将到来的秦国入侵。但由于种种原因,韩非子的合理建议并没有得到韩国国君的重视,反而被束之高阁,甚至被嘲笑为杞人忧天。从历史的发展来看,这就是贤人的凡人的区别。贤人往往比凡人更早的发现问题,却得不到凡人的认同。

在当时韩非子面临的情况,就像扁鹊的哥哥那样,虽然发现了韩国的问题,也有解决的办法,却被统治阶层无视了。扁鹊哥哥因为治小病而没有名气,虽然被扁鹊认同为上医治未病,但却得到社会的认同。扁鹊虽然不如两个哥哥,但因为处理重大病症的名气大,反而被重视了。这种本末倒置的治国情况在战国时代比比皆是,这也成为后来东方六国被秦国一统天下的原因之一。从小事情出发,防患于未然的策略,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也是有着长远历史目光的。可惜的是,在那个落后的时代,并不为所有的统治者认同。

韩非子的才华后来被秦国丞相李斯看中,又推荐给了秦始皇,这才奠定了他在法家中的独特地位。韩非子对老子学说的解读,可以说是非常完整的还原了老子这一处事理论,对后事治国有着极大的借鉴意义。现代社会有着丰富的治国经验,但是在处理问题上也挑不出老子道家哲学的原则体系。尽早的发现问题,处理问题,对于任何政治团体来讲都是最为优秀的处理办法。很多事情越拖越大,越拖越严重,直到积重难返,最终彻底崩盘。这是老子和韩非子留给后人的建议,是否选用,还得看后人能不能有着正确的观念和认识。

总的来说,对于《扁鹊见蔡恒公》这篇文章的认识,还是要站在历史的角度,以韩非子的视角来看待问题,读懂他想要讲述的治国理论。治病只是他用借古讽今的手段提出的一个命题,而解决的办法其实是影射在治国理论之中的。很多教科书上只解释讳疾忌医,而不影射到治国理论上,显然是偏离了文章主题的,也是舍本逐末的。分析历史故事,必须要站在历史的角度看问题,以历史的背景和态势作为参考依据,这才能避免误入歧途。如果只是就事论事,只看表面,而没有跟深层次的思考,这样的学习是得不到知识的真谛的。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