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精神病竟贷1400万买房!司法鉴定已展开,退房流程进展曝光!

正义凛然大花猫 2024-11-13 15:55:03

“什么?一个精神病患者居然贷了1400万买房!”

这样的消息,谁听了都得瞪大眼睛,不是说患病期间头脑不清楚吗?更何况,一个月工资不过四千块,居然能贷出一千多万,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这场离奇的买房事件发生在河南郑州,一位患有双向情感障碍的女子孙女士在3月和4月先后贷款购置了两套豪宅,花费超过1400万。

购房时,她看上去一切正常,不仅交了首付,还签了贷款协议,但在这令人瞠目结舌的巨额背后,隐藏的是一个精神疾病患者家庭的辛酸故事。

孙女士的母亲任女士已经六七十岁了,满头白发,脸上写满愁容。她接受采访时满心无奈地表示,女儿孙女士从患上双向情感障碍起,一发病就会出现无法控制的“消费冲动”。

“她自己平时收入并不高,挣得刚够糊口,可一犯病就花钱如流水。”任女士表示,孙女士之前也曾因为发病而在毫无规划的情况下买过房,不过在家人的协助下,最后退了出去,避免了更大损失。

没想到这一次她在发病期间又陷入消费陷阱,而且居然贷到上千万巨款,让整个家都陷入了极大的困境。

巨额贷款背后,还有一层让人感到啼笑皆非的细节。孙女士原本是普通职员,拿着4000块左右的工资,但买房时正值情绪波动期,售楼处的推销员在她面前不停地介绍所谓的“0首付购房”政策。

这个诱人的概念让孙女士心动不已,对方称首付款可以暂时由开发商垫付,等于她不花一分钱也能买下价值几百万的房产。

孙女士似乎瞬间被击中了某个消费开关,甚至没细想每月还款7万多的巨大压力,便当场拍板,签下了贷款协议。

这场景想想就让人心惊:一个精神病患者在发病期间,居然能在“0首付”的承诺下签下几百万的贷款合同!房子买下了,首付交了,销售笑逐颜开,孙女士却因为未能履行贷款开始焦虑万分。

到这里我们不禁疑问:作为一名精神病患者,她真的具备签订巨额贷款的能力吗?银行在审批过程中,又怎么就忽略了她的心理状况呢?

面对这个几乎无法承受的债务,孙女士开始逐渐清醒过来,她意识到,月薪4000元的自己根本无力承担每月7万多的还款,这笔贷款无异于压垮整个家庭的重担。

于是,她在母亲的陪伴下,不得不走上了漫长的维权之路。母女俩在郑州市金水区人民法院提出精神疾病司法鉴定,希望通过司法途径撤销这份合同。

要证明购房时的状态是“病态消费”并非易事,因为她在售楼处签字时,外表看似正常,没有明显的精神病症状。

在这场维权过程中,孙女士的母亲几乎每天都在法院与售楼部之间奔波。她希望能通过法律途径证明女儿在发病期间签订的合同是无效的,从而挽回损失,保护女儿和家庭。

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即便售楼部答应走退房流程,母女的处境仍然扑朔迷离。因为高额的利息和房屋贷款,孙女士的家庭已背负上巨额债务,即使退房,期间的损失也不是小数目。

面对如此重负,年迈的母亲实在心力交瘁。她对女儿的精神病深感无奈,但对这场“0元购”骗局更是满腔愤怒。

在这起事件中,售楼部的“0首付”推广方式无疑也是一大争议。为了促成交易,售楼部采取了“开发商垫付首付”这一手段,让本不具备还款能力的孙女士步入了贷款陷阱。

站在公司角度,销售员可能不关心客户是否患有精神疾病,甚至可能并不知情,但这样的疏忽却将一家人推向了债务深渊。

读到这里,不少人可能已经满心疑惑和愤怒。为什么银行会通过这么大的贷款给一位普通工薪阶层的精神病患者?购房时,难道没有相应的审查和核实?

而开发商一边提供“0首付”的承诺,另一边却对客户的支付能力和精神状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无数精神疾病患者在不理智的消费冲动中可能被引向危险,陷入负债的深渊。

孙女士的事件最终走上了退房流程,这起购房风波,不仅让她在亲身经历中体会到消费陷阱的“凶猛”,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对特殊人群的保护不能仅仅依赖个人和家庭,社会和法律机制的完善才是真正的防线。

银行的放贷标准、开发商的促销方式、乃至法律的介入深度,能否从这类事件中吸取教训,或许才是防止类似事件重演的关键所在。

对于此事,你怎么看?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