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市场真假难辨,淘淘捡捡亦可乐在其中

元白评文化 2024-09-01 16:43:23

某人慧眼,以几十元或几百元便购置了一件稀世珍宝,这个话题素来都被人津津乐道。而在偶然拣到宝贝的传说中,似乎又以瓷器最为普遍,毕竟瓷器属于日常用品,流传得较广。

所以,直到今天都还有人不无遗憾地感慨:“80年代初,花几百元就能买到明代官窑瓷器,可现在一件明代官窑瓷器动辄几十万元。真后悔当年没有收两件呀!”

捡着漏儿固然会获得一种极大的满足感,不过,许多藏友喜欢在闲暇时间到古玩市场转一转,或是驱车到偏僻的村落里,“淘”几件看起来有点年代感的瓷器,管它是真是仿,也不论出处资质,就这种淘买本身,其实就是一种乐趣了。很多藏友从这种乐趣中所获得的情绪价值,甚至不亚于捡到漏。

其实在鉴赏家眼里,元代以前的瓷器方可称古瓷。但目前这个定义的古瓷恐怕很难被业余级别的“瓷友”碰到,即便有幸遇见了,价格也往往不菲。好在目前大多数以“淘”瓷器为嗜好的“瓷友”只是以增长见识、培养兴趣为主,就如前文所说,“淘”的过程就是乐趣。

因此,这类“瓷友”不管“淘”到的瓷器是明是清、是官窑还是民窑,只要满足了兴趣、增长了见识就好。甚至有时候几千元买到手的瓷器被鉴定出是赝品,也能乐滋滋地供在柜子上日日把玩。

我在初接触瓷器类藏品时,也曾有幸当过这样的“瓷友”。那时我在朋友的“言传身教”之下,也加入到了“淘宝”的行列中。彼时我给自己定的目标是清代瓷器,因为清代瓷器的产量要大些,而且年代接近些,估计意外之喜也会多些。

朋友对我的这个定位嗤之以鼻,在他看来,清代除以景德镇的官窑为中心外,各地民窑都极为昌盛。瓷器品种倒是很多,但是少创意且流于匠气,所以“淘”清瓷真是不入流的做法。

但我不为所动。在我持之以恒的坚持下,终于在某一农户家“淘”到了一个盘子,盘内绘有小亭,亭内有人物,盘底有“道光年制”的铭文,当时的价格是230元。230元在当时算是一笔不多不少的钱,用来买这个盘子我私心觉得不算贵。

盘子到手后,我如获至宝,仔细上网搜索信息想要证明它的身份。奈何清朝时期的瓷器传世品较多、加之当时仿制摹古之风盛行,要想进行鉴定,对于当时只是业余级别的我来说实在太难,只有请朋友来同赏并传授经验。

朋友来后,将他三年积攒下来的宝贵经验搜肠刮肚,一面敲敲打打、一面给出结论:“不周正、有变形,釉面不光洁,色度有异样。轻轻弹叩,声音沙哑而不是清脆响亮,你上当了!”

朋友当然不是瓷器学术界的泰斗,他说是赝品也不一定真的就是赝品。不过那一刻,我突然就变得不执着于验证这个盘子的真伪了。我突然意识到,其实我在“淘”这件盘子的过程中,已经获得了极大的乐趣,满足了自己对瓷器的兴趣。后来这个盘子一直摆在我的柜子里,闲时把玩,也颇有乐趣。

“淘宝”,能“淘”到的好东西是宝,而在“淘”的过程中所获得的情绪价值,其实也是另外一种无形的宝贝呀!

0 阅读:18
评论列表
  • 2024-09-15 23:56

    我老农民告诉你,真品见多了,方才练出火眼金睛!